高血壓測量「十人九錯」?專家教你如何正確測量!| 全國高血壓日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高血壓,作為三高之首,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據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發布的《全國高血壓控制狀況調查》顯示,我國高血壓患病率已高達23.2%,但其知曉率不及50%,控制率僅為15.3%。由此可見,我國高血壓控制率仍不理想。血壓測量作為控制高血壓的途徑之一,是高血壓診斷、防治效果評估以及血壓監測的基礎和關鍵。現如今,許多高血壓患者在家即可進行血壓監測,測量血壓看似簡單,但身邊沒有專業醫務人員的指導,一不下心就會落入“坑”中,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正確地測量血壓呢?值此全國高血壓日,醫學界心血管頻道特邀對話心血管健康聯盟專家大咖。本次邀請到了來自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內科的陳魯原教授就“高血壓測量”方面進行深入探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幾百塊的電子血壓計一點也不準,該不會是買到假貨了吧。”劉大伯一臉憂愁。“我都說了,電子血壓計不準,要用水銀血壓計才準確,你非要買。”劉大媽說道。
如今,很多高血壓患者都認為電子血壓計沒有水銀血壓計測量準確,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而針對這個問題,陳魯原教授為我們作出了詳細的解釋。水銀血壓計發明時間距離今日已經有長達百年多的歷史,水銀血壓計配備一個通過自身能充氣的袖帶,充氣后暫時阻斷身體中血液的循環流動。這時,醫生聽診脈搏跳動,并且同時在刻度表上讀出對應的數值,就是測量的血壓數值。專業醫生用水銀血壓計測量,精準度是比較高的。但如果測量人技術不過關或受到環境的影響(如醫師聽診時注意力不夠集中或聽力下降、聽診時環境嘈雜、患者測量時緊張)都有可能導致測量數據的不準確。電子血壓計的原理是通過測量血液流動時對血管壁產生的振動來得出血壓值,并且屏幕上就可直接顯示,且數值可精確到個位。由于電子血壓計是由電子元件構成,因此對環境溫度較為敏感,若存在溫差過大的情況,就可能會影響到電子血壓計測量的準確性。而且電子血壓計畢竟是機器,遇到測量數值不準,也需要考慮其是否老化了。一般來說,電子血壓計的的使用壽命為6-10年。患者若想在家準確地測量血壓,這里陳魯原教授提出以下3點小建議,可任選其一(趕緊拿起小本本記下來~):關于測量血壓時該如何選擇其測量部位,一直是廣大高血壓患者比較“糾結”的地方。雖然心血管領域相關研究此起彼伏,答案也讓人“眼花繚亂”,如近期我國就發布了《成人四肢血壓測量的中國專家共識》,Hypertension也發布了一項研究,建議家庭自測血壓者應測量雙上肢血壓。那么,高血壓患者到底改選擇哪個部位進行血壓測量呢?這里,陳魯原教授提出,無論測量哪個部位的血壓患者都需遵守“就高不就低”的測量原則,并就不同情況給出了“個性化”血壓測量的建議,具體如下:陳魯原教授還特別強調,手腕式電子血壓計雖然能通過監測脈搏波沿手部動脈的傳播速度來計算血壓,但在一般情況下并不提倡使用手腕式電子血壓計!因為腕式電子血壓計實際上測量的是腕部脈搏壓力值,與標準血壓測量的上臂肱動脈有一定偏差。又因為測量時需使肘關節與心臟在同一水平,要求將佩帶手放在胸前,在用力狀態下測量不夠準確。但適合于脫衣服不方便的患者(殘疾人)、上臂過于粗壯和野外工作人員等。高血壓測量的時間和頻次直接關系到高血壓測量的準確性,因此,高血壓患者需要對測量時間和頻次進行嚴格的把控。這里,陳魯原教授提醒道:“高血壓測量首先要看其血壓狀態是穩定還是波動。如果穩定,則一周測量一次;如果波動,則每天都需要進行血壓測量,直到血壓變得穩定為止!”接著,陳魯原教授進行了具體闡釋,“所謂'穩定’是指連續三天的血壓值都差不多,此時,就可以改為一周測一次。”血壓測量次數是知道了,但問題又來了,測量血壓要選擇一天之內的哪個時間段比較好呢?陳魯原教授推薦針對初診高血壓患者或血壓不穩定高血壓患者在早、晚這兩個時間段內測量血壓為宜(精神高度焦慮患者,不建議家庭自測血壓),具體如下(見表1):近年來,隨著智能設備、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及普及應用,其在高血壓等慢病管理中的作用凸顯優勢。因此,利用“互聯網+”實現高血壓的智慧化管理或將成為未來高血壓防控的趨勢。《高血壓院外互聯網管理中國專家共識》已于去年2021年年度發布,為全國首個心血管疾病相關的互聯網管理共識,旨在推動高血壓院外互聯網(線上)管理的標準化和規范化,惠及廣大高血壓患者群,減輕我國心血管疾病負擔。對此,陳魯原教授指出,《高血壓院外互聯網管理中國專家共識》的推出填補了我國此前在高血壓院外線上管理領域的空白,具有開創性的意義。高血壓院外互聯網管理團隊由等級醫院的專科醫師、基層醫療機構的全科醫師團隊和輔助管理團隊組成,以互聯網企業作為技術支撐,醫療機構及醫護人員作為實踐者。信息采集與管理、數據存儲與安全等是院外高血壓互聯網管理的保障。“高血壓院外管理”主要以規范院外血壓監測管理為切入點,管理內容還包括高血壓風險評估、規范藥物治療、生活方式指導、提高治療依從性及患者健康教育,涉及高血壓從診斷到預后的方方面面。并且,“高血壓院外管理”能根據隨訪對象的個體化情況定制相應的定期應診和隨訪,并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實時調整線上和線下管理方案(詳見圖1)。總的來說,“高血壓院外管理”能更好地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充分發揮“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模式在高血壓防控中的支撐和服務作用,使高血壓院外互聯網管理更加安全、規范、高效和便捷,保障醫患的切身利益,真正推動高血壓管理水平的提升!雖然這些年來,我國高血壓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依然不理想,這也更需要我們行動起來,無論是自我監測還是自我管理,都需在醫師的指導下,科學地測量和管理血壓。我們也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互聯網+高血壓“管理會有更長足的發展,讓高血壓患者獲益。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廣東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教授
中國高血壓聯盟副主席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第二、三屆高血壓學組副組長
中國老年醫學會高血壓分會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醫師協會高血壓專業醫師分會名譽主任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高血壓分會常委
從事心血管內科學及心血管藥物治療學的研究和實踐,專業方向為高血壓及相關問題、冠心病、心力衰竭領域的藥物治療學、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代謝性紊亂
[1]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高血壓達標中心,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高血壓分會,蘇州工業園區心血管健康研究院.高血壓院外互聯網管理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網絡版),2022,05(01):E007-E007.
本文首發: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