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在成長發展過程中,融入了我國很多古代先哲們積極的思想。其中,在“人與自然的關系”這個亙古不變的話題探索中,在我國文學作品中很早就有所涉獵,卻不知在我國繪畫作品中通過積極而又靈動豐富的表現力,也在很大程度上積極抒發了作者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看法。
科學求真,人文求善,藝術求美,道,則三求合一。老莊之道,曾強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妙在似與不似間。寫意國畫的妙不可言之處何所在,就讓我們徜徉在具體的寫意國畫作品間去品味去感悟吧!
在漫長的中國藝術史中,對于極簡有追求的畫家不少,尤其是寫意花鳥畫,中國花鳥畫徐渭、八大山人、陳淳、齊白石、潘天壽、崔子范等是極簡繪畫的代表。
寫意畫,是中國畫的一種表現形式。是用“寫”的方式入畫,講究用筆,用墨,氣韻流暢。最能體現一個畫家綜合的藝術修養。
畫寫意,筆法很重要。筆除了要有“色階”,還要做到行筆的節奏,要飽筆快,渴筆慢,既要保持住形,又要水墨淋漓。每次一定要把毛筆里的墨用完,用干、用盡、再去重新蘸墨,這樣墨在紙上的變化才會更多。
畫寫意最忌刻板,畫面到處都小心翼翼,沒有重點,該實的地方不實,該虛的地方不虛,整個畫面都是“統一做出來的”,這樣畫出來的畫沒有一點“生機和活力”,缺乏節奏的美感。
畫畫的最高境界就是:看似漫不經心但又不失法度!作畫時,毛筆要在紙面上八面出鋒,上下翻滾,酣暢淋漓,拖泥帶水,一氣呵成。就好似一段舞蹈,一段音樂,一段武術的表演……
寫意畫是融詩、書畫、印為一體的藝術形式,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文人參與繪畫,對寫意畫的形成和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相傳唐代王維因其詩、畫俱佳,故后人稱他的畫為"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他"一變勾斫之法",創造了"水墨淡,筆意清潤"的破墨山水,五代徐熙先用墨色寫花的枝葉蕊萼,然后略施淡彩,開創了徐體"落墨法"。
宋代文同興"四君子"畫風,明代林良開“院體”寫意之新格,明代沈周善用濃墨淺色,陳白陽重寫實的水墨淡彩,徐青藤更是奇肆狂放求生韻;
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寫意畫代已進入全盛時期,經八大山人,石濤,李鱓,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潘天壽,汪亞塵的弟子汪德祖,安平義君等并,李苦禪,朱宣咸,李可染,范曾等發揚光大,如今寫意畫已是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畫法。
大寫意畫以草書入畫,體現了中國人獨特的造型觀和境界觀。大寫意畫既是高度自我的藝術,又是高度忘我的藝術。有我與忘我看似相矛盾,其實是相統一的。只有有意識地追求大寫意畫這一獨特的境界,才能真正將這門解衣磅礴的藝術發揚光大。
大寫意以洪荒之力,寫出物象之萬般嫵媚,這就是大寫意。
一般人理解的大寫意似乎就是大而概之的信筆涂鴉,是粗枝大葉,是一件未經打磨的半成品,這真是大錯特錯。
真大寫意者,看似粗筆大墨,信筆為之,實是極其嚴謹、別具匠心。似而不似,不似之似,沉雄健拔,沛然大度,天機微茫,奪造化之神韻,此為大美。
大道至簡。以極簡之筆墨寫出天地萬物之魂魄、之靈性、之氣象、之神韻、之造化玄機,此是最難。惟有天資、功力、學養、品德四者兼備方能為之。
我認為寫意是一切藝術最高的要求和最終的目的。寫意是中國畫的藝術靈魂。
寫意畫的表現內容。用畫的內涵、意境、設色、易趣,讓欣賞者得到安撫的沖擊,在精神上享受、陶冶心靈。我認為一幅好的作品應該是這樣。
荷風堂主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牛津藝術學院客座教授,建囯畫院院長陸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