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艾灸學習和實操中,如何配穴是一個難點,更是艾灸出效果的一個關鍵點。日常我們碰到一些配穴問題,大多是通過百度查詢或者咨詢一些有經驗的艾灸老師。但通過這些渠道得到的穴位,效果大多不會很好。所謂求人不如求己,其實配穴有一定的方法和規律可循,只要你在艾灸的過程中認真總結,參考他人的醫案經驗,你也會輕松學會。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希望在艾灸的道路上,善于思考,認真總結,慢一點沒關系,但不要停止和放棄。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在用這個原則,比如我們有胃脹、胃痛等胃部不舒服的時候,我們會灸足三里,偏頭痛的時候會配風池穴,心絞痛的時候會選取內關穴等等,這些都是循經取穴,足三里屬于胃經,風池穴屬于膽經,因為膽經走人體兩側,經過頭部兩側,內關穴屬于心包經。大家應該發現一些循經取穴的一些竅門了吧,也就是那條經絡的病,就選擇那條經絡的穴位,大方向肯定不會錯。循經取穴還可以是表里相配,我們都知道臟和腑是相表里的,比如脾經和胃經是相表里關系,肺經和大腸經是相表里關系。其實表里關系就像夫妻關系差不多,一個主內,一個主外。有些時候我們配穴就會表里經一起配穴,這樣效果也會讓人意外。比如一般血不足,足三里和血海,比如腹瀉,公孫和足三里。都是脾經和胃經的穴位搭配,這就是表里取穴的原則。
這種取穴原則大家經常用到,如果某個部位不舒服,我們往往在不舒服的地方以及周邊取穴,效果往往比較直接,尤其是在痛癥治療上。患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阿是穴,是一個能及時見效的灸位,艾灸阿是穴可以促進患處的血液循環,改善局部氣血狀態以及淋巴系統功能,增強局部的抗病能力,加速新陳代謝,促進局部瘀滯或者水腫的滲出和吸收。比如腰痛,我們直接艾灸痛處,也就是阿是穴 ,另外加上附近的穴位,比如命門、腎俞、腰陽關等,都是可以快速有效緩解癥狀的。再比如水腫或者疹子,我們肯定會在水腫或者疹子的部位施灸,對病癥的改善和治療效果明顯。我在調理膝蓋積液或者腱鞘炎、皰疹等問題時,重點就是利用局部取穴的原則,重灸患處為主,效果往往比較理想。
有些病癥其實是全身臟腑系統或者氣血的問題,不只是某一個經絡問題,這個時候就需要辯證配穴,可能會涉及到多條經絡穴位甚至一些經外奇穴,屬于整體調理,根據癥狀配穴。比如失眠、月經量大、昏迷等,不能按照以上兩種原則進行取穴,必須根據病癥的性質進行辯證分析,弄清楚和哪個臟腑,那條經絡有關系進行綜合配穴。隨癥取穴是臨床中最常用的一種取穴原則,畢竟很多病癥都不單純是某一臟腑問題引起的,尤其是很多慢性疾病,病因復雜,按照對癥施灸更有效果。給大家舉個例子,對于虛脫的人,我們灸百會、氣海、關元或者隔鹽灸神闕都可以溫陽益氣,扶陽固脫。對急性腮腺炎的小孩兒,我們可以灸角孫穴,胎位不正灸至陰,這些都是隨癥取穴的范疇。上邊的是我們艾灸取穴最常用的3個原則,很多時候都是結合起來使用的,隨之有的配穴方法主要是有6種。
1、本經配穴法:如果病癥只是某一條經絡的問題,只在這條經絡上選穴即可,比如因為肺病的咳嗽,我們選擇肺經上的中府穴、列缺穴、孔最穴即可。這個配穴方法其實就是根據隨經配穴的原則而來的。
2、表里配穴法:這個方法在前邊我們提到過,也是在隨經配穴原則下進行的。根據臟腑和經絡的表里配合關系配合取穴,例子上邊我們舉過了,可以看看。3、同名經配穴法:可能中醫初學者對什么是“同名”還不是很懂,其實我們的十二經絡都有全稱的,并非簡稱的“肺經/胃經/脾經”等,比如大腸經,全名是手陽明大腸經,比如胃經的全稱是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和足陽明都是陽明經,就是同名經絡。
比如如果我們牙痛,一般會選擇合谷穴和內庭穴,因為合谷穴屬于手陽明大腸經,內庭穴屬于足陽明胃經,這就是同名經配穴法。再比如頭痛,我們也會選擇手太陽小腸經的后溪穴和足太陽膀胱經的昆侖穴。4、上下配穴法:說的簡單就是身體上肢和下肢搭配選穴,其實在艾灸的實際運用中還是比較常見的,大多我們配穴都會上下都會選穴的,因為很多人艾灸以后容易引起火氣在上,我們都建議艾灸下肢穴位,達到引火下行的目的。還有一些經驗配穴的,很多也都是上下配穴方法,比如之前說的牙痛是合谷配內內庭穴,脫肛或者子宮脫垂我們常用百會配長強等。5、前后配穴法:和上下配穴意思相當,就是身體前后取穴的方法,一般的治療臟腑疾病大多都是采用這種配穴方法,比如腎陽虛引起的陽痿早泄,我們一般后背選擇命門和腎俞,前邊會選擇關元和中極;再比如受寒引起的感冒,我們后背一般會選擇大椎和肺俞,前邊選擇迎香穴和足三里;哮喘病我們一般后背選擇肺俞和定喘,前邊選擇天突和膻中。6、左右配穴法:前邊講到的有上下和前后,左右配穴也是常用的方法。一般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最常見最容易想到的雙穴,比如兩個足三里,左右都需要艾灸,兩個三陰交也是這個道理。第二種情況可能穴位不同名,比如左邊面癱的話,我們會選擇左邊的頰車和地倉穴,配合右邊的合谷穴。以上就是我們最常用的艾灸配穴原則和方法,基本上日常艾灸調理,都是在這幾種原則和方法單一或者搭配運用,可能初次學習略有難度,但是可以先多看幾遍重在理解,后期在艾灸實踐中多加總結,你就會運用的得心應手。
了解更多艾灸和灸材問題可以加我微信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