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習慣比分數和名次更重要
人的智力與天賦的原始差別并不大,有些孩子的“不聰明”和“沒有天賦”主要是由不合理的教育造成的。這種不合理的教育主要是指一些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優秀是一種習慣,要想讓你的孩子優秀,就要讓他養成良好的習慣。
擁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孩子的成長會產生積極的影響,使孩子終生受益。實際上,孩子在小學階段的重要任務就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比分數、名次要重要得多。美國一個心理學家曾對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學生的學習習慣做過調查,結果表明,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學習習慣的改變并不明顯。據此可以認為,學習習慣是在小學低年級就基本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給予特別的教育,已形成的習慣就難以有大的改進。
愛因斯坦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走出校門之后,把在學校里學的知識全部忘記,剩下的才是真正的教育?!贝蠹蚁胍幌?,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
根據我的理解,這句話不是否定學校的作用,不是在否定知識的作用。它的深層含義是:對于學校教師來說,教給學生知識并不是最重要的。那么比學會知識更有價值的東西是什么呢?學會做人,歷練品行,學會思維,學會學習,學會應用,學會創新,掌握一套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這才是終生受用的。這才是真正的學習!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孩子的不良學習習慣主要有哪些表現呢?
有的孩子喜歡一邊吃東西一邊做作業,或者一邊看電視一邊做作業,反正總是做作業時愛干點別的事,不然干脆連作業也不做了。
有的孩子總愛先磨蹭一陣再做作業,做作業時又心不在焉,老是磨蹭到深夜才能把作業做完。由于睡眠不足,到第二天上課時哈欠連天,出于半瞌睡狀態。上課不用固定的練習本或筆記本,抓住哪個本就用哪個本,或者用一些零星的小紙片做記錄,下課往書包里一塞,就不管了,到需要時才滿世界地找,找不著只好再去問其他同學。
有的同學從來沒有制定過一個明確的學習計劃,學習活動全靠別人逼,老師逼得緊的科目就用時間多點,老師逼得不緊的科目用時間就少一點,或者干脆不學。坐下來開始學習時,需要用好長時間才能進入狀態,并且一會兒思想就開小差了。
有的同學特別害怕寫作文,平常不喜歡讀書,不喜歡摘抄積累素材,不喜歡觀察事物,不喜歡思考,看到作文題目,從來不思考構思一會兒,不擬提綱,而是硬著頭皮下筆就寫,寫得毫無層次,湊夠字數,交卷了事。
對于孩子這樣的學習習慣,家長如果視而不見,不管不問,只到考試后才去關注孩子的分數和名次,孩子能學習好嗎?
我在這里鄭重地告誡家長們:一定要多關注孩子的學習過程、學習狀態,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少關注孩子的學習結果。千萬不要弄顛倒了。
有了好的學習習慣,就會有好的學習狀態。
北京有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整天不愿意學習,每天晚上做作業做到12點也做不完,甚至做著做著就睡著了。上課也不喜歡發言,考試成績老在最后三名徘徊。這個孩子最大的問題是學習“不在狀態”,沒有學習興趣。有些家長督促孩子學習的方法根本就不對,或者根本就沒用。譬如有些家長常用嚇唬的方法:“你不好好學習,長大以后就得去挑大糞、掃大街、撿垃圾、當乞丐,你沒前途!”這話根本沒用。有些家長用機械監督的方法:只要孩子在屋子里寫,不管他寫什么,家長就放心了。你過去看看,他正在寫呢;你走了,他看別的書了;等你一進來,他又在那寫。結果,學習沒搞上去,拖拉、忽悠家長的習慣倒養成了。有些家長喜歡拿自己的孩子的成績和別人的孩子比,有些家長喜歡在吃飯的時候教訓孩子,這些方法都會使孩子覺得心煩意亂,又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良好的學習狀態來自哪里呢?
首先是來自學習動機。這是孩子學習的根本動力。對于孩子來說,動機就是需要,需要就是欲望。小孩子的學習欲望有兩個:一個是感興趣,一個是想成功受夸獎。這是小孩子學習的兩個最本質的動力,別的都不管用。只要內在動力強勁,孩子學習就會“不待揚鞭自奮蹄”。
其次,良好的學習狀態來自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專心聽講的習慣、合理作息的習慣、預習復習的習慣、獨立思考的習慣、閱讀摘抄的習慣、歸納整理知識的習慣、積極發言的習慣等等(本博客將有專文論述)。好的學習習慣一旦形成,就會對學習成績起到助推作用。
第三,良好的學習狀態也與情緒有關。孩子年齡小,經歷簡單,情感比較脆弱,情緒容易受外界影響。譬如與老師的關系、與同學的關系、與家人的關系,都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情緒。
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的原因絕大多數是動力不足、習慣不好、情緒不佳造成的,而不是智商不高造成的。
輕松快樂地學習,是學習的最佳狀態。家長要盡可能引導孩子把學習當作一種樂趣。
陳景潤連續演數學題徹夜不眠,卻甘之如飴;有的人連續演兩個小時就覺得心煩意亂。我們看那泰山上的挑山工,挑著100多斤的擔子卻邊走邊唱,興高采烈;而有的人挑幾十斤的擔子就愁眉苦臉,唉聲嘆氣。這里面,除了能力的差距之外,最主要的是在于對學習和勞動的態度不同。
許多罪犯之所以成為罪犯,就是因為他們覺得吃喝玩樂是人生第一享受,而學習、勞動是莫大的痛苦。于是,他們厭惡學習,厭惡勞動,又拼命地去追求吃喝玩樂。讓這些人去學習、去勞動,他們當然會覺得苦不堪言。
反過來,你要讓那些對自己的事業一往情深的人放棄他的工作,讓他去吃喝玩樂,他反而會感到空虛,感到苦悶,感到生活沒有意義。
人的享樂觀不同,于是便成長為不同類型的人。
有的人把吸毒當成第一享受,于是他們成為吸毒販毒分子。
有的人把賭博當成第一享受,于是他們成為賭徒。
有的人把撈取權力和私利當成享受,于是他們成了貪官。
有的人把創造發明當成第一享受,于是有了愛因斯坦、愛迪生等發明家。
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如果總是制造孩子的主動性和成就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一個好的習慣;如果經常讓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內疚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壞習慣。
按時按點地坐在書桌前,并不等于有了按時按點學習的習慣?!傲晳T的重要性并不止于習慣的執行和動作方面,習慣還指培養理智的和情感的傾向,以及增加動作的輕松、經濟和效率?!?nbsp;
很多媒體、教師或“教育專家”都在建議家長應每天陪著孩子寫作業,這種說法不知他們是怎么想出來的。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
我見過許多看起來確實需要有人陪著學習的孩子,沒人陪就一點都坐不住,甚至是孩子自己提出要求,希望家長陪著寫作業——但這個事情不能孤立去看。需要家長陪著寫作業,這絕不是孩子的天性需求,也不是一個正常要求,這只說明他已養成一個壞習慣。他學習成長中遇到的一系列的摩擦和挫折,已造成了他不會管理自己,造成他內心的無力感和無助感。他對自我管理極為不自信,只好求助于外部力量約束自己。事實上,他的內心是反抗這種“陪”的,所以即使有家長在身邊,他也不可能真正把心思放到學習上。
這種情況,家長可以陪孩子一段時間,但一定要想辦法從中抽身。不抽身,孩子的獨立性將總也不能生成,那么他會越來越苦惱,越來越不自覺,“陪”的效果也將越來越小。同時家長一定要反思自己在過去時間里對孩子的教育哪里出了錯誤,這種反思也將決定你如何抽身,決定你的幫助是否能對孩子有正面作用。
抽身的原則:第一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第二要在整個過程中盡量制造孩子的愉悅感和成就感,哪怕他開始做得不好,也絕不要制造他的內疚感和失敗感。你在抽身之前要讓孩子學會自己站立,否則他只能再一次摔倒,且摔得更慘。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就體驗過克服自己弱點的滿足,那么他就會以批判的態度看待自己。正是從這一點上,開始一個人的自我認識。沒有自我認識,就既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也不可能有自我紀律。一個年紀幼小的人,不論他把“懶惰是不好的”這句話記得多么牢,理解得多么清楚,但是如果這種情感沒有迫使他在實際行動中管住自己,那么他就永遠不會成為一個意志堅強的人。
陪孩子寫作業還有一個壞處是,有些家長因為陪孩子付出了時間和辛苦,就產生討債心理,當孩子成績不好或習慣不好時,就會說:我花那么多時間陪你培養習慣,你居然學成這樣!這樣的話更讓孩子喪失自我管理的信心,同時也會產生負罪感,這對孩子的道德成長也沒有好處。
最后想說的是,對于“陪”與“不陪”不要理解得簡單化和絕對化。這里主要強調的是家長應該培養孩子在學習上或在其它的一些事情上的自覺、獨立意識,防止孩子養成依賴家長、沒有自覺性的壞習慣。所以“陪”與“不陪”與其說是行為方式,不如說是一種教育理念,不能簡單地從形式上界定。比如有的家長整天忙著喝酒打麻將,確實也沒時間沒心思陪孩子,孩子干什么他都不管,這樣的“不陪”與我們這里說的“不陪”,則完全是兩個概念。
家長一著急就會替孩子做決定,這是錯誤的。人的天性是愿意遵從自己的思想,排斥來自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為了形成兒童的自覺意識,也為了他更好地執行決定,應該盡量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選擇。哪怕是相同的決定,如果它不是來自家長的指令,而是來自兒童自己的意愿,他會更愿意去執行。
對于孩子偶爾所犯的小過失不要大驚小怪,內心一定要堅定一個想法:它只是個“小事”,不是個“錯事”,孩子的成長需要經歷這些“小事”,它們甚至比做功課還重要。所以,只要鼓勵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要責怪,也不要經常提起,不要讓孩子有內疚感和負罪感,否則的話它真能固定成孩子一個難以改正的缺點。
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如果總是制造孩子的主動性和成就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一個好的習慣;如果經常讓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內疚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