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科學與教育并不普及,無法解釋自然界變化的現象,神話充當了人類的解釋自然的“科學”,使用了幾千年。
今天科學飛速發展,經濟活躍,理想漸遠,神話故事更加遙不可及。可是,為什么影視題材、文學創作還是源源不斷地產生、演繹新舊神話故事?
神話還會存在下去嗎?我們還需要神話做什么呢?
這是一篇有關于神話與哲學的文章,共2551個字,閱讀全文需要7分鐘。如果你覺得有趣,可以點贊轉發或在文末留言與我討論。
1 神話是古人的一種科學
古代的科學與教育并不普及,無法解釋自然界變化的現象,而且人不僅要活著,還要了解活著的意義,否則生命將充滿緊張與恐懼,無法安定和發展文化,所以要使用神話。
人類初期以"神的故事"來解釋宇宙萬物的現象,因而神話也是古人的一種科學。
“神”與“力量”在古希臘文中是同一個字根,人們認為存在之物充滿力量,如果沒有力量,就無法讓人知道它的存在,所以有力量才能制造明顯的差異。
因此,從自然界開始,風雨、雷電、太陽、月亮、山川都讓人有力量感。古代神話因而也與自然現象密切相關,甚至以許多自然現象為神。
2 神話是民族的夢,是不自覺的虛構。
神話是有關神的故事,是一個民族的夢,它是一種不自覺的虛構,不能刻意制造。最早是由口耳相傳,所以沒有作者,但有各種版本,也有多種表達方式。
神話可以和童話對照。小孩需要看童話,童話有作者,神話則沒有。
3 童話沒有真假,但是有效果
童話或神話所提供的是原型的架構,沒有真假,永遠都能產生效果,因此每一代的人都能讀。
童話的作者很懂得小孩的心理,故事都是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童話為什么不寫發生在哪一年或者哪一個時期?原因很簡單,有年代就變成歷史,會有真假的問題。
雖然童話缺乏開始的時間,但是故事人物都會有善惡的報應,結局經常是:從此以后王子與公主過著快樂的日子。小孩還沒有面對真實世界的能力,如果告訴他善惡沒有報應,人間不一定有公平正義,會使他們喪失生存的勇氣。童話使他們相信世界有可靠的法則,善惡會有報應,讓他們可以平安入夢,一夜好眠。
神話構成一個有生命的社會(society of life)。它不以人為主,而是以生命為主,萬物皆有生命,彼此相通,讓人感到相對的安全,知道不能做哪些事,不可以觸怒哪些神,也知道以什么儀式來緩和神的情緒。
神話是說出來的,儀式是做出來的。儀式由一連串的行動所構成的,以神話作為基礎,重新演示它的過程,目的是讓人回到最初的原點,以取得生命真實的力量。
東西方的神話無論怎么表述,都離不開這四個特色:
第一,萬物可以溝通。大自然和人類沒有隔閡,是一個整體,山、海、樹木、石頭都可以和人溝通,形成一個有生命的社群。
第二,萬物都有生命。生命可互相轉化,人可以變成樹,樹可以變成猴子,猴子可以變成天上的星星。不像科學發展后,把有生物、無生物嚴格區分。
第三,情感主導。它不是理性的思維,對于發生的事情不能問它的合理性,所以很多角色是依照性格行事。
第四,戲劇性格。神話就像戲劇,也是電影的素材。美國有《阿凡達》中國有《捉妖記》,如果用理性去思考,這些只是神怪的故事而已,為什么都會創造票房奇跡?就是因為關于神話題材天生擁有一種戲劇化的性格,這種戲劇張力是富有生命力而引人入勝的。
科學越發展,神話故事越顯得荒誕。明明知道神話是不可信的,人們為什么還熱衷于各種神話故事題材的電影、文學創作呢?可見,神話還是有它特別之處的。
第一,神話能掌握真實。
歷史有事實,但沒有真實。歷史是人寫的,所以無法從整體來看。黃仁宇先生寫《萬歷十五年》,厚厚一本書,卻只是中國兩千年歷史的一小頁。歷史的本質是時間的發展,是一瞬即逝、片斷的事件,史學家各有不同的價值判斷。人會依據時代的需要,重新解釋歷史,以便確立統治的正當性,古今中外皆然。
神話雖然是虛構的,反而掌握了真實。神話提供的是原型(Archetype),就是最早的形式,一旦出現就永遠不變,它要的是永恒。
第二,建立原型。
人活在世界上會面臨各種存在處境的斷裂狀況,比如:出生、成年、結婚、死亡。這四種存在的斷裂都需要有原型,譬如,很多民族非常重視成年禮,而這些原型就是由神話所提供的。
神話把故事說出來,讓我們回到最初實施某個儀式時具體的情況,也就是回到原始的真實,才能讓我們現在所做的事得到充分的肯定,由此體認生命得到安定。譬如,神話故事說天和地結婚,所以男女結合經過婚姻的儀式取得合法性。
第三,為世界帶來意義與結構。
這個世界無論對古人或今人,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像這樣一個隨時會毀滅的地方,人類怎么能安心活下去?
神話提供了解釋的原則與結構,說這個世界是經過合理的設計,所以人在其中可以安心過活。
一個人如果不相信死后還有另一個世界,生活將充滿壓力,因為死后一片虛無,活著何必奮斗呢?我聽說近幾年多地在爭搶成為名人的故居,還有“十大名人故里之爭”的新聞出現,人們爭搶著宣傳古人在某地生活過的蛛絲馬跡,來證明自己生活的地方是不是名勝古跡,可見,人不容易在歷史中找到人生的意義。宗教信仰保留了許多神話,正好響應人心在這方面的需求。
第四,神話說明自然現象、社會分工、人的欲望。
自然界的力量遠比人要大,古人的知識不夠發達,如果沒有神話可以說明自然現象,難免每天生活在不安和恐懼之中。有神話可以解釋自然現象,人們才會覺得比較安心。譬如:打雷代表雷神發怒,但是只要沒做壞事,就不需要害怕,因為只有做壞事的人才會遭到天打雷劈。經過這樣的解釋之后,人們在打雷時就比較不會擔心。神話形同古人的科學。
神話也說明社會分工。
人的社會需要合作,合作之前需要分工。每一種職業的背后都有神話,各行各業在開始的時候有一個神明或英雄發明了這種行業,于是以后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必須定期祭拜他。
而這個創始者的故事,也能夠鼓勵同行業的人堅持自己的原則和理想,相信自己對社會有所貢獻。舉例來說,“老師”這個行業是以孔子作為始祖,所以當孔子受到大家推崇時,也會讓許多人覺得老師這個行業是值得尊敬的。又如我們常可以在香港電影中看到,警察和黑道都要拜關公,中國人做生意也要拜關公。由此可知,每一種行業都會有神話來說明它的內在價值。
神話還可以說明人的欲望。
人有理性之外,還有無法測試的欲望和情感。有人說理性與情感的比例是1:25,有1分理性,就有25分的情感沖動。英國哲學家休謨(Hume,1711—1776)也主張,理性是為情感服務的,當你喜歡一個人時,就找出很多贊美他的理由;討厭他時,也會找出各種缺點來證明自己的正當性。
但丁(Dante,1265—1321) 在《神曲》中描寫天主教后期思想的七大死罪,驕傲、貪吃、好色、貪財、懶惰、憤怒、嫉妒等。這些欲望如果沒有藉由神話作為解釋,人以為自己是正人君子,但遇到考驗時卻有黑暗的沖動,就會感到恐慌。
古希臘的神話,描述神也犯了人的各種罪惡,這樣人就能以此理解自己,因而減少內心的壓力。中國的神話也一樣,《西游記》里神仙們也犯錯,小的則是管教不嚴,大的就是下界為妖,連玉帝老兒都在公權私用。相較而言,人間的英雄因為有理想,所以可能比神還要高尚。
如果神話都消失了,我們人類還哪有真實可言呢。
Q
你最近聽過的神話故事是什么?
歡迎和我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