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專題主要講講CMOS模擬集成學習中的一些事情,大多數內容涉及到一個芯片是如何設計和制作出來的,屬于特別底層的東西,這些東西往往是核心技術,國內的軟件行業發展已經特別領先了,但在底層方面,潛力十分的大,本身也是學這個的,就當復習了。這篇博客主要講講CMOS的工藝技術,涉及到了IC是如何制作出來的,實踐中,如果懂這些,其實也就明白了來源,結合使用CPU的技能,這兩樣東西會越來越熟。
現代CMOS工藝包括了200多道工序,不可能一道道的解釋,這里只把這些工藝歸為以下類別:
01 生產適當類型的襯底的晶圓制造工藝。
02 精確定位每個區域的光刻工藝。
03 向晶圓中添加材料的氧化、沉淀和離子的注入工藝。
04 從晶圓上去除材料的刻蝕工藝
備注:在集成電路中,工藝層的電阻率和厚度由其制作材料和工藝決定,在版圖設計中是無法改變的,可以通過公式計算。
晶圓是用來制作襯底的,CMOS開始時的工藝所使用的晶圓必須是高質量制造的,是含有極少雜志的單晶硅體,并且必須加入一些適當的濃度雜質來滿足電阻率的要求。
數據:Silicon Wafer
單晶生長柱狀晶體:直徑75~300mm,長度1m。
在晶體生長時參雜:~ 10的15次方/cm3
切割成硅晶圓片0.5~0.7 mm厚
制作:切克勞斯基法(Czochralski method)。
光刻是把電路版圖信息轉移到晶圓上的第一步,處于制造的目的,分了很多層,比如:n阱層、有源區、多晶、接觸孔、金屬1等等。
概念:
01 掩模–和版圖數據相對應,使光刻膠部分區域曝光。
02 光刻膠–在紫外光下會改變性能的有機聚合體。
正膠—暴露在紫外光下的區域將會去除。
負膠—未暴露在紫外光下的區域將會去除。
步驟:如下圖所示(n阱為例)
01 精確控制電子束將版圖圖形“寫”在透明玻璃的“掩模版”上。
02 在晶圓襯底上涂上一薄層光照后刻蝕特性會發生變化的“光刻膠”(涂光刻膠之前其實還要生長一層很薄的氧化層來保護晶圓表面)。
03 將掩模版放在晶圓上方,利用紫外線將圖形投影到晶圓上,使得曝光區域的光刻膠“變硬”,不透光區域的光刻膠保持“松軟”。
04 將晶圓襯底放到腐蝕劑中,去除“松軟”的光刻膠,從而暴露出下方的硅表面。
05 這樣就可以在暴露出其下方的硅表面區域制作n阱了,這一系列的流程稱為一次光刻流程。
在硅表面形成二氧化硅的工藝,這是利用硅的一個特性:可以在硅的表面生成非常均勻的氧化層,并且幾乎不會在晶格中產生應力,使得制作的氧化層薄到幾十埃(埃是0.1納米)。
用途:
01 柵介質–層與層之間的隔離。
02 保護層–阻擋雜質對氧化層下材料的粘污。
03 互連線–在器件之間的區域,生成一種“場氧”的SiO2層,為后面工序制作互連線提供基礎。
方式::
干法(薄氧100~1000 ?)
濕法(厚氧) 生長的溫度:700~1100 ℃
備注:制作柵氧化層是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因為氧化層的厚度tox直接決定了晶體管的電流驅動能力和可靠性(之后說到MOSFET器件特性的時候說),所以其精度必須控制在幾個百分點之內。例如在晶圓上相差20cm的兩個晶體管(晶圓大小一般12寸,就是30cm),它們的氧化層厚度差必須小于幾個埃,這就要求整個晶圓的氧化層厚度要有極高的均勻性,并因此要求氧化層緩慢生長。此外,氧化層下面的硅表面的“清潔程度”也會影響電荷載流子的遷移率,從而影響晶體管的電流驅動能力、跨導和噪聲。
通過將雜質原子加速變為高能離子束,再轟擊晶圓表面而使雜質注入無掩模區域實現的,如下圖所示。
說明:摻雜濃度由注入密度和注入時間決定的,摻雜區域的深度是由離子束的能量決定的。
備注:
01 離子注入的另一個作用是:溝道阻斷注入(可以查找資料看下)。
02 離子注入會嚴重的破壞硅的晶格,因此,注入后通常將硅片在大約1000攝氏度下加入15~30min,以使晶格鍵再次形成。這道工序被稱為退火,它同時會引起雜質擴散,使雜質分布在各個方向展寬。比如:退火后會導致源/漏區橫向擴散,形成與柵覆蓋區域的交疊,故一般在所有的注入都完成以后,對晶圓僅退火一次。
03 另外,還有一個“溝道效應”的問題需要注意,大概就是要傾斜7度~9度進行注入,達到預期的摻雜濃度分布曲線。
概念:
01 淀積–把多種不同材料的薄膜層沉積到材料表面,包括生長氧化物,多晶硅等各種物質。常使用“化學氣相淀法”實現。
02 刻蝕–去除被暴露材料(未保護),主要是為了去除光刻膠,多晶硅,氧化物等。常用有三種方法:濕法刻蝕、等離子刻蝕和反應離子刻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