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是典型的中醫精華!打從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之后,隨著留洋運動,廢科舉,普及西學和白話文運動等事件,興西學而廢中學之風刮過百年之后,中國人的信仰呢?
古國的文明呢?東方哲學思維呢?古代華夏科學呢?這些個都已岌岌可危。
應該說,我們現代人只拿了古代中醫精華的10%,甚或更少的東西,都能夠解救人們平常的疾痛,養生健體,這是何等驚人的壯舉。
中醫是被千年的實踐,檢驗出來的真理,因為有一批,身份顯赫的西學科學家,以他們對東方文化的無知,和對西方科學的盲目信仰崇拜,一味按照西醫模式改造中醫,才使中醫變成今天這樣體無完膚。
什么是“六氣”與“六經”?我問過許多中醫學生,他們只會背條文:“六氣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經是人體的手足各六條經絡?!?/p>
再問六氣是怎樣孕育發生的?六氣如何致?。苛鶜馀c六經的關系?經絡的命名是怎么來的?疾病如何隨經傳變?針灸中藥又如安在疾病未傳之時,先行截斷傳播途徑?則一問三不知了。
從大部分學生身上,不難看出中國“師之惰”的身影,看到百年來中醫受到摧殘和不重視基礎教育的惡果。
此刻中醫走出了國門,就不僅僅是中國人的家務事了,它代表著東方哲學“人與天地”和諧的宇宙觀,代表著我們中華民族文化深厚的積淀與智慧,代表著東方偉大的科學體系和要領論。
西方人發現了西醫學的許多不足,又看到中醫學之所長,才如饑似渴地想從中醫學成果中尋找開鎖的鑰匙。
人類用抗菌素培植著耐藥細菌筑成的牢籠,疫苗遠不及病毒變異的速度,工業化污染打造出新的病種和越來越多的癌癥,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在下一次類似的病疫到來之時,中醫將是祖先留給我們那根救命的稻草。
中國人如果不要中醫的知識發明權、解釋權,日本和韓國會搶著要,全世界都在挖掘中醫的寶藏和遺產。
看看西方強國、日本及歐洲有多少大學在研究中醫中藥?沒頭腦的人還拿外國人重視中醫這件事來炫耀自己,殊不知,要不了多久我們中華民族醫學寶庫的大門就會套上外國人專利的大鎖!
此刻,我們唯一的天然屏障是漢語,這是祖宗留給現今不孝子孫的最后知識防護傘,只可惜絕大部分數的中醫人根本看不懂古人建造中醫基礎時留下的說明書《黃帝內經》!
此時,每個有中華民族自尊心的中國人,有責任感和良知的中醫們,都應該抓緊時間努力去讀自己祖先的書。
中醫還有90%的精華被埋沒在貼著“封建盲目信仰崇拜”封條的垃圾堆里!
中醫百年的恥辱毫不能等到外國人研究出中醫成果時才被平反昭雪!
中醫的博大精湛是我們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國有財富,無論西方科學認同與否,它在宏觀科學群體上的成熟與先進,都是現代科學要學習好一陣子也不見得全明白的。
我們這一代中醫人肩負著跨越古今時空,溝通東西文化,連接中西醫學機理的責任。
團結起來吧,找回中醫的根,我們才可能談擔當中醫,談中醫的現代發展問題,才能把真正的偉大中醫學傳播于西方,而不是被矮化后中醫殘渣!
人體經絡的名稱包括兩個部分的含義:前半為六氣的名稱,后半是臟腑的名稱,它強有力地傳達著天人感應的信息:
手厥陰心包經,足厥陰肝經;
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
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
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
手陽明結腸經,足陽明胃經;
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
試想,我們此刻所應用的西醫模式,是只從臟腑而論經絡的研究要領,離開了對六氣對經絡的影響,不就等于丟開不管月亮的引潮力來觀海潮一樣嗎?
這就是經絡研究了50年不明白結果的原因。因此,要想發現經絡作用的真諦,必須先弄懂五運六氣的周期影響,才是可行之途。
運氣歷把一年平分為六季,每季60.875天(365.25÷6),稱為一個“之氣”,六氣即“風火暑濕燥寒”,比四季春夏秋冬更詳細反映了地球上實際存在的氣候現象。
從立春(2月4日)起算,初之氣由風氣主之,二之氣熱氣主之,三之氣暑氣主之,四之氣濕氣主之,五之氣燥氣主之,終之氣寒氣主之。
如此每年相同,依次輪替的六氣,稱之為“主氣”。正是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所講的“四時正氣為病”與節令相合,不引起傳染病,而是平凡外感病的病因。
運氣學說中著重會講另一種六氣周期。它們不按照天然季候的順序呈現,而是如同定期到訪的客人,故稱為六“客氣”。
客氣與主氣的時段重疊,稱為“加臨”。受主客加臨的影響,氣候有時會變患上異常,不僅陪同著天然災害,往往還激發嚴重的瘟疫流行以及某種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增高。
仲景在《傷寒論》中稱為“時行之氣”:“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年)之中,老小病多相似者(傳染病老幼患者癥狀相同),此則時行之氣也”。
這類與季候不相符的非時之氣,是導致氣候嚴重反常,傳染病流行的原因。
因此,不懂五運六氣理論,就不懂《傷寒論》到底在說什么。
六客氣呈六年為一周期,每年由一組客氣表現最強,分別在上下半年。主管上半年的客氣稱為“司天”,主管下半年的客氣稱為“在泉”。
顧名思義,天在“上”,最盛的時段在三之氣(6、7兩個月);泉在“下”,最盛之時位于終之氣(12、1兩個月)。
古人按照六客氣所占的陰陽比例,把風寒暑濕燥火分為三陰三陽,并嚴格地固定了陰陽的對應關系:
一陰為厥陰風木,必對一陽為少陽相火;
二陰為少陰君火,必對二陽為陽明燥金,
三陰為太陰濕土,必對三陽為太陽寒水。
對應的雙方彼此互為上下,我們一旦懂得在“上”的司天,必知其“下”的在泉,也就懂得了司天和在泉的左右間氣。
如《素問·天元紀大論》所說:“子午之歲(鼠馬之年),上(指司天)見少陰;丑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戌之歲,上見太陽;巳亥之歲,上見厥陰” 。
這段話里的每個字人們都認識,但是真正明白它意思又能用于臨床診治的中醫師卻鳳毛麟角,所以在臨床上造成很多誤治、濫治引起的壞病。
感冒,最多見的病因是氣候多寒涼引起的內有郁熱而外感風寒,本來用一個洋蔥加姜煮水服下,起到升陽、解郁、散寒的作用,感冒就治好了。
但是不少中醫沒有運氣知識,一見到口干、咽痛、咳黃痰,就按春季溫熱感冒來上一付銀翹散。也不管患者還伴有惡寒、流清涕,結果幫助了外感的寒邪,使患上郁熱愈甚,或寒邪內侵,導致病情加劇遷延日久。
六氣呈周期性呈現,對人體的影響天然呈周期性發病。六氣是一種不偏見的能量,來自天體的運動周期,通過感應經絡之氣而作用于臟腑,所以古人為了抒發臟腑與六氣的所屬關系,故以臟腑和六氣兩個部分命名經絡。
老子說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天然” 。
此一至理名言說出了人與天然的關系以及人類的起源,就是說人體的模樣、器官、社團、血脈等都是法地球的,地球又是法天體的,一切天體都要篤守特定的軌道運行。
這就是天然界的規律。這也是中國人對宇宙認識的最高層級,對此一真理的認同已根深蒂固地融入中國文化幾千年了,而且滲透在中醫理論的各個方面,這一真理不滅,中醫就不會滅!《黃帝內經》中“天垂像,地成形”,就體現著人法天地的觀點,也是六氣與六經的來由。
越來越多的發現為中國古人的論點找到有利的科學數據。比如:地球表面大約占70%的是水,人體也含70%的水份;人體所有的化學元素,都是地球上存在的。更有趣的是,人的頭顱是球形的,在大腦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之間有一道兒溝裂,稱為中央溝。中央溝與人體先后正中線的夾角為67.5度,剛好近似地球的地軸傾斜角66.5度。
西方強國的人類科學家沃森在《生命潮流》一書中指出:“每個人體內的液體是古代海洋的完美再現,血液中的鈉、鉀、鎂和原始海洋里的是相同的。
每個細胞都象一個微小太陽系,并受天地電磁力場影響”。
外國人經過長期的驗證,已被舉不勝舉的可見實事所贊嘆服氣,他們承認現代科學的局限性,還不足以證明中醫理論所講的不偏見的經絡是什么,但是人們從常情相信中國古人的“天人相應”是客觀規律,是更高條理的科學。
一位加拿大學者在認真研究了中醫學基礎理論后也說:“古代的中國,把宇宙(巨大的世界)和人體(較小的世界),視作兩個相似的系統,并按同一法則運行?!?/p>
中醫的陰陽五行體系,把宇宙視為一個大太極,人體視為一個小太極,孕育發生于天然,與天然界有共同的本源和相似的屬性。
因而以天地的大太極規律去揭示人體小太極的奧秘,用可見的規律去推斷、不偏見、卻肯定存在的規律,是中醫學類比喻法的客觀基礎,也是“以天驗人”的思維體式格局的體現,是萬分智慧的,是常識和常情所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