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義》講述了武王伐紂的精彩故事,紂王所在的都城就是朝歌,正因如此,朝歌也在文學作品中成為了“暴君”居住的場所。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朝歌不僅真實存在,而且還是一處旅游勝地。此處有一個著名的“成語苑”,小編說一下,里面的石頭刻寫著成語,而最后一句成語卻令人心驚。這個成語究竟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中國有著5000年燦爛的華夏文化,從大禹將帝位傳給兒子啟時,封建王朝就已經具備了雛形。夏王朝滅亡之后,商人迅速崛起,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商朝分為三個階段,即先商、早商、晚商。商朝建立之后,由于頻繁的擴張與戰亂,導致其遷都頻率極高,起初的商朝只是以亳為都,至晚商時期,朝歌才正式成為都城。
作為商朝的都城,朝歌的繁華可想而知,其實商紂王被周武王滅掉之后,朝歌并沒有因此而受到破壞,反而是商紂王的兒子在發動叛亂時,才讓朝歌被牽連至毀滅,成為了一堆歷史的廢墟。
朝歌城位于河南省鶴壁市淇縣,時至今日,朝歌城內建立了著名的殷墟遺址,并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旅游勝地,在這處歷史悠久且文化濃重的地方,有著數不清的古跡與景點,更是被國家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殷墟文化遺址中,有一座著名的摘星樓,相傳它是紂王為討好寵妃蘇妲己所建,其高度非凡,甚至令人有“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之感,因此得名。
在殷墟遺址的通衢大道之上,還有一塊被稱為“殷末故都”的石碑標志,該石碑又被稱為“六七賢圣君”碑,上書七位商代賢君的名字。他們分別是:武丁、武乙、帝乙、帝辛、箕子、微子、比干。毫無疑問,在七賢君的名譜之中,除帝辛之外都是圣君明臣。估計很多讀者都會質疑,為何帝辛就不是明君賢主了呢?因為帝辛即是紂王,紂王便是帝辛。
一直以來,商紂王都是著名的暴君,并且還是暴君之中的代表人物。他寵幸妲己又濫殺無辜,商朝的江山都毀在了他的手中。可是不少名人與史學家都認為,商紂王只是殘暴而非昏庸,他在位期間曾大肆擴張領土,并促進了當時的民生發展,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君主。
成語苑位于摘星樓西側的草坪之上,該處的巨石上,分別書寫四字成語,故此被稱為成語苑。這些巨石上的成語,其中四個分別為:五福臨門、玩物喪志、大義滅親、桑中之約。所謂“五福”,指的就是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是殷商人早期樸素精神信仰的代表。玩物喪志,說的是商紂王寵幸妲己的歷史教訓,大義滅親,指的是周武王雖與商紂王是親戚關系,卻依然為造福百姓而公然與商王朝決裂。桑中之約,出自于《詩經》,其原指男女幽會于密林之中,這里指的是周武王伐紂之前,與眾諸侯準備起事的約定,是推翻黑暗爭取光明的開端。
說到第五個成語時,估計您肯定會感到后背發涼,該成語便是“殷鑒不遠”。“殷”指的就是“殷商”,“鑒”的意思是“借鑒”,該成語主要意思就是,殷商的教訓就擺在眼前,離我們并不遙遠。誠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千百年前,古人就已經明白了王朝興替的根本道理。殷紂王窮兵黷武又殘暴無比,失去人心是必然的,而周武王為天下百姓計,毅然舉兵討伐無道暴君,如此才令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
殷鑒不遠,正是在時刻提醒后人,不能再重走商紂王的老路,而是要以天下百姓謀幸福為己任,如此才能令王朝萬世不滅。
對于殷紂王的歷史評價,現在史學界也未能有確切的定論,相反,還有一大批歷史學家對其持肯定與褒揚的態度。總之無論如何,殷紂王究竟是英主還是暴君,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商朝確實為中華民族留下太多的文化財富,這一點功績值得人們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