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社會,各行各業都有能工巧匠,尤其是在傳統手工業中,比如木匠。一提到木匠,很多人第一想到的就是魯班,他也被稱為木匠的祖師爺,發明了大量的工具都沿用至今,但不過有一種木凳技藝卻面對著后繼無人的局面……究竟是什么奇特的凳子呢?它又有什么獨特之處呢?下面,就讓小編給您從頭揭秘吧。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揭秘之前,小編先給您說說魯班,看看他究竟有多厲害。史料記載,魯班為姬姓,名為般,在典籍中也叫公輸班,或者班輸,不過因為他是魯國人,所以后世的專家和學者們就統稱其為魯班。魯班出土于春秋末期,家族里有很多人都從事木匠行當,因此他耳濡目染也受到影響,對木匠技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當時的年代,生產勞動工具匱乏,而魯班善于思考和發現,于是就發明了不少的木匠工具,比如鉆,刨和鋸等等,而這些工匠也都一直沿用至今,成為木匠師傅們“吃飯的家伙”。此外,魯班還發明了一些軍事物資,如攻城云梯,這在《墨子公輸》也有記載:“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另外還有石磨,雨傘,鑰匙和水井等,也都傳言是魯班的發明,雖然這些都難以考證,但這背后反映的是人們對魯班的敬仰和欽佩。
總而言之,魯班是中國版的“愛迪生”,發明了眾多利于勞作和生活的東西,但不過其中最能體現其智慧的還是一件奇特的凳子,也叫做“魯班凳”,或者“魯班枕”,甚至還有人稱之為“瞎掰”。有關魯班發明魯班凳的說法很多,因為他經常做木匠活,累了的時候就需要坐下來休息,而困的時候找個空地躺著就睡,所以他就需要凳子和枕頭。通常,魯班出去做木匠活的時候,都會帶上一個木凳子和一件木枕,但久而久之他覺得很不方便,于是反復地思考和嘗試,想將凳子和木枕合二為一,并且要便攜,能裝入口袋中。
后來,魯班果然成功了,它用一塊完整的木頭制作了一件既能當凳子,又能當枕頭的東西,這件東西不用的時候折疊起來,能輕松的帶來帶去,用的時候再將其打開,通過調整不同的高度,可以變成凳子,或者是木枕。看到這里,或許您也納悶,這究竟是一件什么樣的“變形金剛”呢?在當時的典籍中,雖然提到了魯班凳的制作,但是對其過程卻不甚詳細,或許是為了保密吧,不過到唐代居然有人復原了魯班凳,還將其技藝也記錄了下來,以至于我們如今按照步驟也能制作一件魯班凳。
要制作魯班凳,首先要選用一塊結實的木頭,根據成品的大小選擇木頭的大小,通常都在50厘米長,18厘米寬,15厘米厚即可。其次,要在木頭上畫好線條,借用鋸子和鑿子沿著線條進行加工,在此過程中要保證木頭不會斷,且木片都靈活地交叉合在一起,讓一塊木頭變成四五十個部件。然后,對開槽和結合處進行打磨,保證在各個部件收合時不卡頓,靈活自如。最后,再對其用桐油進行上光晾干即可。
魯班凳的做法說起來簡單,看起來也沒有什么機密,但是真正做起來卻難于上青天,因為整個過程不用一顆釘,不用一點膠,也沒有傳統的榫卯,所以一般人都很難畫出其圖紙。因此,通常也只有那些干了大半輩子的老木匠才能成功制作出魯班凳。近年來,我國也出現了不少對魯班凳感興趣的木匠,比如有個山東小伙耗時3個月,用小紫檀木制作了一件迷你魯班凳,合起來能抓在手掌心。然而,正當人們都對其驚奇不已的時候,小伙卻說這件魯班凳要賣15000多元,一時間也就引起了一片嘩然,都認為這東西最多一兩百塊錢。由此可見,我們當代人還不懂事手工藝品的價值,也不懂魯班凳的智慧。
除了魯班凳之外,我國古代還有很多奇妙的設計和發明,都是老祖宗留下給我們的寶貝,但是卻難以找到繼承之人,就比如魯班凳的技藝想要傳承下去就很困難,一方面大部分人不理解,另一方面現在也都普遍缺乏耐心,但是不管怎么說,我們都不能忘記老祖宗的智慧。
參考資料:
《魯班經》作者:[明]伍榮,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