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能源爭奪往往是戰爭的誘因!
如果石油是流動的經濟血液,那么煤炭無疑是工業發展的“黑色黃金”!
我國貧油富煤,在全球都是一種常識!
但誰能想到,世界最大的“黑色黃金”,卻并不在我國。
那么,世界最大的煤層在哪兒呢?又是如何形成?我國最大的煤礦是否能與之媲美?
疑問將在下文,有所解答!
地球科技的發展,說白了還是在扔石頭、燒開水!
雖然這只是網友的一句戲言,但確實還是有著些許道理。
實際上,從蒸汽時代到電氣時代,煤炭都充當著極為關鍵的作用。這也讓煤炭,成為了每個國家重要的能源儲備。
那么我國最大煤礦,有多大呢?
神府東勝煤田,以23000平方公里的擴張面積,坐上了我國煤田第一的寶座,非要類比幾乎有著寶島臺灣那么大。
可想而知,這無疑是聚寶盆的存在。而具體位置在鄂爾多斯盆地腹地,也就是內蒙古南部和陜西交界地區。
就目前已經探查到的礦產量,就達到了恐怖的2300多億噸,而預測具體的儲量將是這個基礎的3倍左右。
如果全部用來火力發電,至少可以供給2.1億戶使用長達10年。就算是以省為單位,也能供給多個省份用上數十年。
不僅是面積大、儲量多,在質量上也是一枝獨秀。該煤田主要盛產兩種品相的煤炭。
一種是無煙煤,顧名思義,是燒起來幾乎沒煙的品種,由于燃燒充分的特點,很適合加工成焦炭、洗滌煤,十分適合工業生產。
另一種煙煤,由于具有燒起來熱值高的特點,十分適合用來火力發電,是重要的發電能源。
而這兩種品相的煤炭,在這一煤田中分布均勻、雜質少,相對容易開采,在全世界范圍來看,都是數一數二的煤田。
而對于這一優質的能源礦產,我國也是極為重視,更是為了開采加工,直接在這一區域建造了15座大型機械化礦井。
每座礦井產量更是在每年1000萬噸以上,更是有兩座直接產能爆炸,在2000萬噸左右。
同時,在運輸上更是下了功夫,該煤田附近的包蘭、京包等各走向的鐵路干線,能將礦產運輸全國,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
不僅如此,更是可以出口到國外,為我國帶來大量的外匯收入。
同時,該煤田迅猛的煤炭產能,也帶動了當地一系列加工、制造業的發展,推動著中西部蓬勃發展。
正因如此,在全球排名中直接位居第7名,對全球經濟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世界最大的煤礦,遠遠比我國神府東勝煤田大的多,光面積就是我國神府的7.8倍還不止。
其產量更是令人咂舌!
阿巴拉契亞煤田,不僅是美國最大的煤田,更是作為全世界最大的煤田
光面積就是18萬平方公里左右,最長長度更是遠超一千公里,達到1200公里。
其位置,在美國的阿巴拉契亞山脈,部分地區的厚度,更是富饒到超過千米。
又大又厚,簡直令人羨慕,這也讓它的煤炭儲量,達到驚人的3168億噸。
同時,也是全世界產量最大的煤田,年產量在4億噸左右。
除了產量、面積外外,在儲量上美國的這座煤田與我國的神府東勝煤田,似乎不相上下。
而在品相上,阿巴拉契亞煤田也是十分不錯,主要產出煉焦煤、無煙煤,對美國工業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就是這樣一座“寶礦”,發現的經歷,也是十分有趣。
19世紀中期,美國牛仔文化盛行,淘金熱、大開發更是當時美國的特色。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阿巴拉契亞山脈的露天煤礦被人們發現。
最開始,人們也只是當取暖、燃料來用,但南北戰爭爆發后,戰爭的演變,也推動了美國人對煤炭的加工利用。
為了武器彈藥的生產,大量的煤炭被美國人從山脈中開采出來,但發現煤炭怎么越挖越多時,這一片資源無疑成為南北爭奪的核心點。
南北戰爭結束后,美國進入工業發展的旺盛時期,又是這里的資源,極大程度的推動著美國工業滾滾向前。
當時,人們煤炭開采技術遠沒有現在先進,但這一區域的煤炭很多都是露天的,并不是深埋地下。
再加上沒有斷層,基本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出現,這也大大降低了當時的開發難度。
由于該煤田面積龐大,橫跨美國9個州,便利的運輸,也進一步促進了美國對資源的利用。
甚至可以說,美國在未來能一躍成為全球最強大工業國,這一煤田功不可沒。
然而,如此厲害的煤田,是如何產生的呢?
事實上,在遠古時代也就是遙遠的石炭紀,與現在大片的山脈不同,3億年前這一片區域,還是植被繁茂的原始雨林。
而當時能夠分解木質素的細菌、真菌并沒有出現,這也讓植被存儲的“能量”沒有被徹底分解掉!
加上植物的快速生長,在光合作用下,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含氧量激增,火災頻繁。
大量樹木死亡又是大量的樹木生長出來,周而復始,如同落葉般越積越厚。
滄海桑田,氣候不斷變化,這些被堆積的植物,從地表滿滿下沉到地下,在大地的重力下,如同被液壓機碾壓般,越壓越結實。
在地質變化和漫長的歲月下,逐步從樹木轉化為煤。在經過地球的地質變動,逐步從地下上升到近地表。
如今,被我們所利用,可以說如今用的煤炭,就是在用幾十億年前的“太陽能”、“生物能”。
當然,如今再想生長出煤炭,無疑是不可能的,作為不可再生的資源,也是用一點少一點。
煤炭,被譽為黑色黃金,可見在人類文明中,它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作為地球文明的“長者”,我們有義務在發展的過程中,保護好生態,不能竭澤而漁。
人類文明的發展與保護地球,并不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