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曉陽是誰?15歲開始寫作,18歲即以長篇小說《停車暫借問》艷驚文壇,被譽為“張愛玲的繼承人”的天才作家。24歲作詞《最愛》,“一生只愛一個人,一世只懷一種愁……”道不盡的纏綿悱惻,楊宗緯、齊豫都在《歌手》舞臺上深情演唱過,至今還在傳唱。試手做編劇,與王家衛一合作就是二十年,為《花樣年華》《2046》撰寫過故事對白。文壇、詞壇、電影界,皆成傳奇。詹宏志說她是“天上掉下來妙年英才”,朱天心說她“才情之高和出手之大氣魄,真叫人驚心和佩服”。
《停車暫借問》
近日,青馬文化推出了 “鐘曉陽小說三部曲”——《停車暫借問》《哀傷紀》《遺恨》。其中,《哀傷紀》和《遺恨》皆是首次推出中文簡體版。愛情一直是鐘曉陽書寫的重要主題,這三部鐘曉陽人生中最重要的長篇小說,即為讀者呈現了不一樣的愛情的模樣。
《停車暫借問》是鐘曉陽十八歲的成名作,本書以中國東北為主要背景,從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從東北到香港,講述了女主趙寧靜一生的浪漫愛情傳奇。無論是文字技巧的運用上,還是寫情寫意的經營上,這部小說都有獨到之處,無怪乎鐘曉陽被稱為“妙年英才”。不僅將少女情思刻畫得絲絲入扣,同時還展現了一幅活靈活現的東北風土人情畫卷,讀著那一條條熟悉的地名和街道,猶如重回上個世紀的東北。
從小在香港長大的鐘曉陽,能在書中呈現一個這么讓人備感親切的東北,和她的母親是東北人有很大的關系。她的母親曾帶她回東北探親,一路上她纏著母親問了好多關于東北的事情。從母親那里問不到的,她就去問母親的長輩。1982年,《停車暫借問》首次出版,一時風頭無兩,不僅是當年的臺灣十大暢銷書之一,同時還獲得了第三屆聯合報小說獎。鐘曉陽將這部作品寄給了自己的偶像張愛玲,數月后收到張愛玲回信,她在信里稱贊道:“動人的愛情故事實在少,難怪《停車暫借問》這樣轟動。”這次推出的2019新版《停車暫借問》,便特別收錄了這封張愛玲寫給鐘曉陽的信以及鐘曉陽講述這段文壇掌故來龍去脈的《來自洛杉磯的信》。
《哀傷紀》
《哀傷紀》分為《哀歌》和《哀傷書》兩部分。《哀歌》寫于1986年,一位少女孤身到美國三藩市讀書,認識了一對打魚伙伴,一個華人和一個美國人。三人成為好友,在愛情和友情中發展著,后來,女孩因故離開美國,這段感情也無疾而終。2014年,鐘曉陽再次執筆對《哀歌》進行續寫,書中的角色跟隨她邁入中年,在她的筆下重逢,寫出一部“哀傷書”。
“二十年沒有多長,不夠我們脫胎換骨,只夠我們世故些、困頓些、幻滅些。”不再年輕的少男少女們,熱情不復當年,若即若離地或回望從前,或祝福未來,兜兜轉轉,才發現人生的底色不過是哀傷。不過,鐘曉陽說,哀傷并不是沉痛的色調,哀傷是愛、是憐憫、是同情、是珍惜,是走過千山路后的人生基調。
從《哀歌》到《哀傷書》,書中世界過去二十八年,書外時間也橫跨三十多年,讀這本書,其實也是在讀鐘曉陽這位少女時代即成傳奇的作家,對生命有什么新的領悟。
《遺恨》
《遺恨》較之前兩本,風格有不小的轉變,但本質上還是在寫“情”。本書根據鐘曉陽于1996年出版的《遺恨傳奇》改寫而來。說是改寫,其實幾乎是推翻重寫,花了三年多的時間才寫成。
故事從1982年珠寶世家黃老太太的過世開始,中學老師于一平因為一個電話而踏入了一個不屬于他的世界,這個世界里的愛情中有無情,親情里有算計,上一代人與下一代人相互折磨,而隨著故事的發展,世紀末的香港那繁華落盡的歷史也鋪陳開。最終,于一平走向命中注定不可避免的結局。
鐘曉陽深受古典主義的影響,在她的書里,隨處可見對古詩詞的精妙化用。雖有“張愛玲的繼承人”之稱,但鐘曉陽的風格更溫婉明媚,擅寫“少女情懷總是詩”的細膩心思。欲說還休的眼神,細碎的日常拌嘴,用典雅清麗的文字表現出來,點滴情誼躍然紙上。演員黃磊曾說,他在第一次讀到《停車暫借問》時,以為是張愛玲寫的,讀完后發現是很年輕的女孩的筆觸,“她比張愛玲輕,有棉花要遠行的味道。少了張愛玲對人的利刃,對白也格外地溫柔。”
無論是成名作《停車暫借問》,更具文學性的《哀傷紀》,還是情節更加豐滿的《遺恨》,鐘曉陽一直都在以獨具古典美感的筆觸,描繪不一樣的愛情。《停車暫借問》中是“一生只愛一個人”的純情,《哀傷紀》中是山海無法隔絕的深情,《遺恨》中是愛錯了人的奇情。何以不斷書寫愛情?鐘曉陽說:“因為這題材可以寫到老,從十幾歲到七八十歲都會有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