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徑14公里的小行星,在地球上掀起了4500米高的恐怖巨浪!怪不得恐龍會滅絕,這么恐怖的破壞力,它們怎么可能會幸免呢?
1951年,墨西哥石油公司在該國尤卡坦半島鉆探的時候,發現這里是一個巨大的隕石坑,這就是著名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目前的研究表明,該隕石坑形成于距今6600萬年前的時候。
另外一群科學家們研究發現,著名的史前生物——恐龍,恰好就是在這段時期滅絕的。至此,恐龍滅絕事件中最著名的假說——小行星撞擊說被提出。種種跡象表明,這是一顆直徑達到14公里的小行星,正是它的撞擊,將恐龍全部殺死。
小行星本身當然不可能直接將所有的恐龍直接砸死,或者通過撞擊的爆炸將它們炸死。但它帶來的后續影響,徹底斷送了恐龍們的性命。
在這顆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后,地表大量的物質被轟炸到空中,遮天蔽日,以至于在幾個月的時間里都無法透射陽光。地球的降溫和光合作用的缺失,導致大量植物滅絕,植食性恐龍紛紛死亡,接下來就是肉食性恐龍……
除了這些灰塵之外,小行星撞擊還帶來了巨大的海浪。最近的研究表明,當時的海嘯是人類絕對沒有見過的恐怖海浪。僅僅是這場海嘯,就足以奪走無數生靈的性命。
美國密歇根大學地球和環境科學系的Molly Range指出:“這場海嘯非常強大,足以干擾和侵蝕全球一半地區的海洋盆地。”
她是本次研究的領導者,帶領著自己的團隊建立了一個模型。多年以來,一直有科學家試圖再現當時的撞擊過程和細節。這一次,她通過計算機模擬了一顆直徑8.7英里(14公里)的小行星,以27000英里/小時(43500公里每小時,相當于音速的35倍)的速度撞擊地球后帶來的滄桑巨變。
模擬結果表明,在這顆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后,留下了直徑超過100公里的巨型隕石坑,并將大量的灰塵和煙霧濺入大氣層。除此之外,它還燃起了熊熊大火,又引起了致命的酸雨,延長了地球冷卻的時間,這些都是對當時地球生物的致命打擊。大約3/4的植物和動物物種都消失了,所有的非鳥類恐龍全部消失。
除了這些打擊之外,恐龍們還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型海嘯的摧殘。為了更好地了解當時海嘯的威力,研究人員對全世界120處界線剖面(boundary sections)進行了地質分析。
這些界線剖面的兩側就是白堊紀末期大滅絕事件前后的海洋沉積物,這里隱藏著關于當時海嘯的巨大秘密。獲得這些數據后,研究人員又進行了建模,二者的結果高度吻合。
他們還在新西蘭北島和南島的東部發現了小行星撞擊事件中的露頭(outcrops),也就是在撞擊過程中露出地面的巖石、礦脈或礦床。這里距離撞擊點超過了7500英里(12000公里),可見海嘯波及范圍之廣。盡管距離如此遙遠,但研究人員可以分析其年齡,也符合海嘯模擬路線中的數據,可見它確實是來自于滅絕恐龍的那一次小行星撞擊事件。
Range指出:“我們認為,這些沉積物記錄了撞擊引發海嘯的影響,這也許是對這一事件的全球影響的最有力證據。”
模擬過程表明,這次海嘯比2004年12月的那次印度洋海嘯能量強30000倍!要知道,18年前的那次海嘯最大高度也僅有30米左右,當時就奪走了二十多萬人的性命!比它強3萬倍的海嘯,是有多恐怖……
小行星掀起的海嘯輻射有兩個主要方向,分別是向東北輻射到北大西洋,另一個是通過西南方向流入南太平洋。水流的速度非常快,達到了每小時0.4英里(超過0.6公里)。這樣的流速不僅可以在海面上波濤洶涌,還會在撞擊點附近10000公里的范圍內侵蝕海底的細粒沉積物。
模擬結果表明,在撞擊的僅僅2.5分鐘后,噴射出來的物質就將海水推開,形成了一道水墻。令人驚訝的是,最高的海浪甚至超過了2.8英里(4.5千米),相當于珠穆朗瑪峰的一半!如此高的巨浪,落回海面時釋放的能量,就足以震天動地!
撞擊后的第10分鐘,一股高達0.93公里(1.5公里)的海嘯波已經波及到了距離撞擊地點約137英里(220公里)遠的地方。
1個小時后,海嘯離開墨西哥灣,涌入到北大西洋。
撞擊后的4個小時,海嘯穿越中美洲航道,涌入太平洋。
1天后,海嘯波及到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大部分地區。
48小時后,地球上的大部分海岸線都被小行星掀起的巨浪波及。但也有一些地區“躲過一劫”,比如南大西洋、北太平洋、印度洋和現在的地中海,這些地區的海水流速低于0.4英里每小時。
對于該模型并沒有分析一些沿海地區可能出現的洪水的規模,但他們的結果已經證明,墨西哥灣公海區域的海浪可以達到超過328英尺(100米)。即便海浪穿越數千甚至上萬公里后,達到北大西洋沿岸或者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區的時候,波浪仍然可以高達32.8英尺(10米)以上!
并且,這些海浪并不是越靠近海岸越弱,反而會隨著海水越來越淺,海浪的高度也會急劇攀升。
研究人員在報告中指出:"根據海岸的幾何形狀和前進的波浪來看,大多數沿海地區都會被淹沒,并在一定程度上被侵蝕。與這樣的全球影響相比,任何歷史上記錄的海嘯都顯得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