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

1 概述

原發性支氣管肺癌簡稱肺癌,起源于支氣管黏膜上皮及肺泡,是我國及世界范圍內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在我國,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進展所致的空氣污染以及吸煙率的居高不下,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仍呈明顯上升趨勢。據我國國家癌癥中心統計,2014年我國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其中新發病例約78.1萬,死亡病例約62.6萬;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農村;發病率和死亡率亦存在區域差異,由高到低依次為東部、中部和西部。早期肺癌多無明顯癥狀,多數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致肺癌整體5年生存率僅為16 %左右。因此,在減少危險因素、發現高危人群、進行高危人群早期篩查、早期診斷以及對晚期肺癌進行除了病理檢測以外的基因和分子分型的精準診斷和治療等方面,制定診療指南是當務之急。


近年來,肺癌的診斷和治療進展迅速。對于早期肺癌,人們日益追求精細且創傷性更小的手術方式;對于晚期肺癌,靶向治療深入人心,免疫治療的出現給野生型肺癌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肺癌患者的治療選擇較前顯著增多。為進一步提高我國肺癌的診療水平、改善患者的預后、給各級臨床醫師提供專業的循證醫學意見,中華醫學會組織全國的專家,整合近年來肺癌病理、基因檢測、免疫分子標志物檢測、新治療手段等最新研究成果,并結合中國的國情,制定了此中國肺癌診療指南。循證醫學和精準醫學是制定此指南的基本原則。目前國際指南是基于當前國際上最新的研究結果和證據。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必須考慮到藥物和治療措施的可及性。歐美國家已批準上市的藥物在我國可能一段時間內尚不可及,我國不同區域因發展的不平衡,在治療的選擇上存在差異,因此,結合國際指南和我國的國情,本專家組制定了中國肺癌臨床診療指南。根據循證醫學級別進行了分類推薦,共分4個級別:1類推薦證據級別最高,為專家組一致推薦;2A類推薦證據級別稍低,為專家組一致推薦;2B類推薦證據級別低,為部分專家推薦;3類推薦證據為專家分歧較大。此指南旨在針對專業的各級臨床醫師提供循證的、指導性意見。


2 肺癌的篩查

2.1 高危人群的選擇

年齡55~74歲,吸煙量30包年(如已戒煙,戒煙時間不超過15年)的個體推薦參加低劑量CT(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LDCT)肺癌篩查。如果具有以下某些肺癌高危因素也可作為篩查的條件,包括:氡暴露、職業致癌物質暴露(如石棉、輻射、二氧化硅等)、個人腫瘤史、直系親屬肺癌家族史、肺部疾病史(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或肺纖維化)、有長期二手煙接觸史、長期油煙吸入史等(圖1),不能耐受可能的肺癌切除手術或有嚴重影響生命的疾病個體不建議進行LDCT篩查。


圖1  肺癌篩查的人群選擇


2.2 篩查頻率

建議篩查的間隔時間為1年,間隔時間超過2年的篩查模式并不推薦。年度篩查正常者,建議每1~2年繼續篩查。


2.3 篩查的管理

目前建議直徑≥5 mm的結節需接受進一步檢查。陽性結節的定義如下,(1)基線篩查:直徑≥5 mm的非鈣化結節或包塊,或發現氣管和(或)支氣管可疑病變定義為陽性。(2)年度篩查:發現新的非鈣化結節、包塊或呼吸道病變,或原有結節增大或實性成分增加,則定義為陽性。


2.4 結節的臨床管理步驟

基線篩查出的結節管理流程見圖2,年度篩查結節管理流程見圖3

注:LDCT為低劑量CT;NS為非實性結節;S為實性結節;PS為部分實性結節

圖2 肺癌基線篩查出結節的管理流程圖


注:LDCT為低劑量CT

圖3 肺癌年度篩查管理流程及結節管理


3 肺癌的診斷(圖4)

注:NSCLC為非小細胞肺癌;SCLC為小細胞肺癌;PET-CT為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D-L1為程序性死亡受體配體1;EBUS為超聲支氣管鏡檢查術;EUS為超聲內鏡檢查術

圖4 肺癌活組織檢查流程圖


3.1 肺癌的危險因素

3.1.1 吸煙

20世紀50年代首先發現吸煙與肺癌的關系,并提出了'吸煙可導致肺癌'的重要推論。大量調查結果表明,吸煙和許多癌癥發生有密切關系,尤以肺癌為甚。通常認為,吸煙與鱗狀細胞癌和小細胞癌的關系相對更為密切。肺癌發生的高峰期往往滯后于吸煙高峰期,開始吸煙年齡越小、每日吸煙量越大、持續時間越長,引起肺癌的相對危險度越高。被動吸煙也會增加肺癌的發生。


3.1.2 環境污染

廣義的環境污染包括室外大環境污染和室內小環境污染。各種農業、工業廢氣、粉塵、汽車尾氣等可導致呼吸系統疾病上升及心肺疾病死亡率的上升。室內污染也是導致肺癌發生不容忽視的原因,例如室內烹飪燃燒的煙煤釋放的大量苯并芘,其可導致肺癌發病率升高。


3.1.3 職業暴露

長期接觸鈾、鐳等放射性物質和石棉、氡、砷及其化合物等高致癌物質者更易罹患肺癌。對于發達國家的非吸煙人群而言,氡是僅次于被動吸煙的室內致肺癌發生因素;另外,經常接觸柴油廢氣者的肺癌發病率也會升高。


3.1.4 肺癌家族史及既往腫瘤史

這類人群往往可能攜帶有異常基因改變。在目前尚無可靠的肺癌基因篩查系統和公認方法時,更應關注患者的肺癌家族史及既往罹患腫瘤史。有證據表明,一級親屬被診斷肺鱗狀細胞癌的個體患肺癌的風險度明顯升高。


3.1.5 年齡

在我國,45歲以下人群肺癌發病率相對較低,45歲及以上人群呈現明顯增加趨勢。


3.1.6 其他

肺結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塵肺等慢性肺部疾病患者肺癌發病率高于健康人。肺支氣管慢性炎癥及肺纖維瘢痕病變在愈合過程中的鱗狀上皮化生或增生可能發展成肺癌。


3.2 肺癌的臨床表現

周圍型肺癌早期可無明顯癥狀,隨著病情的發展,可出現相應的呼吸道癥狀或轉移相關癥狀。


3.2.1 原發腫瘤表現

(1)咳嗽、咳痰:咳嗽是肺癌患者就診時最常見的癥狀,早期常表現為刺激性咳嗽,如果腫瘤增大影響到痰液引流,可繼發阻塞性肺炎。(2)痰血與咯血:由于腫瘤組織血管常較為豐富,部分患者腫瘤壞死可出現痰血,如果腫瘤侵襲較大血管,可引起咯血。(3)喘鳴、胸悶、氣急:呼吸氣流通過氣管受壓或部分阻塞形成的狹窄處可引起喘鳴。對不明原因反復局部出現喘鳴者尤應警惕。腫瘤壓迫可能導致肺呼吸面積減少、甚至引發胸腔積液,可表現為不斷加重的胸悶、氣急。突發胸悶、氣急者需排除肺栓塞的可能。(4)體質量下降、乏力與發熱:腫瘤可能引起消耗、食欲不振等,導致患者出現乏力伴體質量下降,腫瘤患者發熱以間斷中、低熱多見,合并感染時可有高熱。(5)胸痛:腫瘤侵犯壁層胸膜、肌肉神經或骨組織時,疼痛可加重、持久并位置固定。肺上溝瘤位置較高,可能引起肩、胸背部持續疼痛或出現腋下放射性疼痛。(6)聲音嘶啞:多見于因肺癌轉移淋巴結壓迫或侵及左側喉返神經而造成聲帶麻痹所致;而右側喉返神經位置較高,多在右側上縱隔淋巴結轉移時可能出現。(7)吞咽困難:多見于腫瘤或轉移淋巴結壓迫、侵犯食管。(8)上腔靜脈綜合征:多見于腫瘤或轉移淋巴結壓迫、侵犯上腔靜脈。因血液不能順暢回流,可出現顏面、頸部及上肢腫脹和胸壁血管怒張。(9)膈肌麻痹:多見于腫瘤侵犯膈神經而致其麻痹,可表現為頑固性呃逆、胸悶、氣急,還可引起膈肌升高、運動消失或呼吸時的反常運動(吸氣上升、呼氣下降)。(10)胸腔及心包積液:可由于腫瘤侵犯或轉移至胸膜和心包引起,多表現為胸悶、胸痛、心動過速和心前區心音減弱。(11)Pancoast綜合征:位于肺尖部的肺癌稱為肺上溝瘤,又稱Pancoast綜合征,因其周圍空間狹小而易侵犯臂叢下神經根、星狀神經節、交感神經節和肋間神經,產生肩部、肩胛骨內側緣、上臂甚至前臂的疼痛,往往為陣發性加重的燒灼樣痛,可伴皮膚感覺異常和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縮。如病變侵及星狀神經節、交感神經節,則可出現同側Horner綜合征,即同側瞳孔縮小、眼球內陷、眼瞼下垂、顏面無汗等。


3.2.2 遠處轉移表現

(1)顱內轉移:肺癌是引起顱內轉移的最常見原因之一,患者可無癥狀,常出現的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包括頭痛、嘔吐、眩暈、復視、共濟失調、偏癱及癲癇發作等,有時還會伴有精神狀態改變和視覺障礙。(2)骨轉移:常見于肋骨或脊柱、盆骨與長骨,可無癥狀或伴有局部疼痛與壓痛,若脊柱轉移壓迫或侵犯脊髓,可導致二便失禁或截癱等。(3)肝轉移:可無癥狀,轉移灶嚴重時可出現肝腫大和肝區疼痛,可伴有食欲不振、惡心和消瘦,可伴有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或膽紅素升高等表現。(4)腎上腺轉移:可呈現愛迪生病(Addison病)癥狀,出現食欲不振、腹瀉、皮膚色素增加、腋毛脫落、低血壓等。(5)淋巴結轉移:往往循淋巴回流途徑首先轉移到肺門淋巴結,繼而可達縱隔和鎖骨上。腫大的淺表淋巴結多質地較硬,可融合成團,多不伴有壓痛。(6)其他:肺癌可轉移至各個部位,導致多種征象,例如皮下結節、皮膚潰瘍、腹痛等表現。


3.2.3 肺外表現

少數肺癌患者可出現一些少見的癥狀和體征,并非腫瘤的直接作用或轉移引起,可出現于肺癌發現前或后,也可同時出現,常表現于胸部以外的臟器。(1)高鈣血癥:由肺癌導致的骨質破壞、腫瘤分泌甲狀旁腺激素導致的骨重吸收鈣等引起,可導致心電圖PR間期和QRS時限延長、QT間期縮短,心動過緩甚至傳導阻滯。(2)抗利尿激素分泌異常綜合征(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ntidiuretic hormone secretion,SIADH):源于腫瘤細胞異位分泌產生的抗利尿激素樣物質。好發于小細胞癌,常表現為稀釋性低鈉血癥,嚴重時可致意識障礙。(3)異位庫欣綜合征(Cushing syndrome,ECS):源于腫瘤細胞異位分泌產生的促腎上腺皮質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類物質,好發于小細胞癌和類癌等。可有低血鉀和高血糖、高血壓表現,有些患者可能出現特征性的'滿月臉'。(4)副腫瘤性神經綜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 syndrome,PNS):是惡性腫瘤間接效應引起的一組神經系統癥狀與體征,腦、脊髓、周圍神經、神經肌肉接頭及肌肉等多器官均可受累,臨床表現多樣,多見于小細胞癌患者,可表現為近端肌肉無力、反射降低和自主神經功能失常等,并往往發生于肺癌確診之前。(5)血液系統異常:表現多種多樣,包括血小板的異常增多與減少、類白血病反應、凝血功能異常甚至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等。(6)皮膚表現:常見于腺癌患者,包括皮肌炎、黑棘皮癥等。


3.3 肺癌的輔助影像學檢查

肺癌的輔助影像學檢查方法主要包括:胸部X線攝影、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超聲、核素顯像、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等方法。主要用于肺癌診斷、分期、再分期、療效監測及預后評估等。在肺癌的診治過程中,應根據不同的檢查目的,合理、有效地選擇一種或多種影像學檢查方法。


3.3.1 胸部X線攝影

胸部X線攝影是最基本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之一,通常包括胸部正、側位片。當對胸部X線攝片基本影像有疑問,或需要了解顯示影像的細節,或尋找其他對影像診斷有幫助的信息時,應有針對性地選擇進一步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因為胸部X線攝片的分辨率較低,且有檢查盲區,所以不常規推薦用于肺癌的篩查和檢查。


3.3.2 胸部CT檢查

胸部CT可以有效地檢出早期周圍型肺癌,進一步驗證病變所在的部位和累及范圍,也可幫助鑒別其良、惡性,是目前肺癌診斷、分期、療效評價及治療后隨訪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影像學手段。


CT檢查的特點包括:可檢出直徑僅2 mm的微小結節及隱藏在隱蔽部位(如心影后、橫膈上、縱隔旁、鎖骨及肋骨下)肺癌;通過CT,特別是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能發現對良、惡性腫瘤有鑒別意義的影像學表現;增強CT可幫助檢出肺門及縱隔有無增大淋巴結,更正確地判斷肺癌的轉移范圍,對肺癌作出更準確的臨床分期;判斷手術切除的可能性等。


CT的薄層重建是肺內小結節最主要的檢查和診斷方法。對于肺內直徑≤2 cm的孤立性結節,可進行薄層重建和多平面重建;對于初診不能明確診斷的結節,視結節大小、密度不同,給予CT隨訪。隨訪中關注結節大小、密度變化,尤其是當發現部分實性結節中的實性成分增多和非實性結節中出現實性成分時,需高度警惕肺癌可能。


在對懷疑肺癌的患者進行診治前,強烈推薦進行胸部增強CT檢查。


3.3.3 MRI檢查

MRI檢查不推薦用于肺癌的常規診斷,可選擇性地用于以下情況:判斷胸壁或縱隔受侵情況,顯示肺上溝瘤與臂叢神經及血管的關系,特別適用于判定腦、椎體有無轉移。腦部增強MRI可作為肺癌術前或初治分期前的常規檢查。MRI對椎體及骨轉移靈敏度和特異度均很高,可根據臨床需求選用。


3.3.4 超聲檢查

常用于檢查腹部重要器官有無轉移,也用于鎖骨上窩及腋下等淺表部位淋巴結的檢查;對于淺表淋巴結、鄰近胸壁的肺內病變或胸壁病變,可較為安全地進行超聲引導下穿刺活組織檢查;超聲還可用于檢查有無胸膜轉移、胸腔積液及心包積液,并可行超聲定位抽取積液。


3.3.5 骨掃描

骨掃描是判斷肺癌骨轉移的常規檢查,是篩查骨轉移的首選方式,特別是對于無臨床癥狀的可疑骨轉移,具有靈敏度高、全身一次成像、不易漏診的優點;缺點是空間分辨率低,特異性差,需要結合其他檢查進一步確診。當骨掃描檢查提示單處骨可疑轉移時,若條件允許,建議對可疑部位進行X線攝影、MRI或CT檢查,進一步驗證。


3.3.6 PET-CT檢查

PET-CT是肺癌診斷、分期與再分期、放療靶區勾畫、療效和預后評估的最佳方法之一。有條件者推薦進行PET-CT檢查。但PET-CT對腦和腦膜轉移敏感性相對較差,對于需排除有無腦轉移的患者,建議與腦部增強MRI聯合,以提高診斷率。


對肺癌患者進行分期診斷時,有條件者可進行胸部增強CT、PET-CT及腦部MRI檢查。亦可根據當地情況進行胸部增強CT、腹部CT或超聲(包括鎖骨上淋巴結)、頭部CT或MRI、全身骨掃描檢查。


3.4 肺癌組織學或細胞學檢查標本獲取技術

獲取病理學標本時,若條件允許,除細胞學外應盡可能地獲取組織標本,除用于診斷外還可以進行基因檢測。


3.4.1 痰液細胞學檢查

是目前診斷中央型肺癌最簡單方便的無創診斷方法之一。


3.4.2 胸腔穿刺術

胸腔穿刺術可以獲取胸腔積液,進行細胞學檢查,以明確病理類型和進行肺癌分期,有條件的地區可行胸腔積液細胞包埋,以提高診斷的陽性率。


3.4.3 淺表淋巴結及皮下轉移結節活組織檢查

對于有肺部占位懷疑肺癌的患者,如果伴有淺表淋巴結腫大,可進行淺表淋巴結活組織檢查,以獲得病理學診斷。


3.4.4 經胸壁肺穿刺術

肺穿刺可以在CT或超聲引導下進行,是診斷周圍型肺癌的首選方法之一。


3.4.5 纖維支氣管鏡檢查

纖維支氣管鏡檢查是肺癌的主要診斷工具,可以進入到4~5級支氣管,幫助肉眼觀察大約1/3的支氣管樹黏膜,并且通過活組織檢查鉗、毛刷以及沖洗等方式進行組織學或細胞學取材,上述幾種方法聯合應用可以提高檢出率。


常規氣管鏡檢查的不足主要包括:(1)檢查范圍有限,對于外周2/3的呼吸道無法進行肉眼觀察;(2)對于腔外病變及淋巴結等無法觀察;(3)對于呼吸道黏膜的上皮異型增生及原位癌的診斷率不高。


熒光支氣管鏡是利用腫瘤組織的自體熒光特性有別于正常組織這一原理開發出的氣管鏡技術,聯合常規氣管鏡檢查對上皮內瘤變和浸潤性肺癌的診斷率顯著優于常規支氣管鏡。


對于常規氣管鏡無法到位的病灶,在能開展經支氣管鏡肺活組織檢查的機構,可根據病灶實際情況開展透視下、小探頭、磁導航等技術,以獲得病理結果。


3.4.6 經支氣管針吸活組織檢查術(transbroncho-scopic needle aspiration,TBNA)和超聲支氣管鏡引導下經支氣管針吸活組織檢查技術(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

傳統TBNA根據胸部CT定位操作,對術者要求較高,不作為常規推薦的檢查方法,有條件的醫院可開展。EBUS-TBNA可在超聲引導下實時進行胸內病灶的穿刺,對肺癌病灶及淋巴結轉移灶能夠明確診斷,且更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有條件的醫院建議積極開展。當臨床懷疑縱隔淋巴結轉移影響治療決策,而其他分期手段難以確定時,推薦采用超聲支氣管鏡等有創分期檢查手段明確縱隔淋巴結狀態。


3.4.7 縱隔鏡檢查

縱隔鏡檢查取樣較多,是鑒別伴有縱隔淋巴結腫大的良惡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也是評估肺癌分期的方法之一,但操作創傷及風險相對較大。


3.4.8 胸腔鏡

內科胸腔鏡可對于不明原因的胸腔積液、胸膜疾病等進行檢查。外科胸腔鏡可以進行肺癌診斷和分期,可安全有效地獲取病變組織,提高診斷陽性率。對于經支氣管鏡和經胸壁肺穿刺術等檢查方法無法取得病理標本的肺癌,尤其是肺部微小結節病變,可行胸腔鏡下病灶切除,即可明確診斷。對考慮為中晚期肺癌的患者,可以在胸腔鏡下行肺內病灶、胸膜的活組織檢查,為制訂全面治療方案提供可靠依據。但胸腔鏡檢查創傷較大、費用較高,在有其他檢查方法可選的條件下,不作為常規推薦手段。


3.5 肺癌的實驗室血清學檢查

原發性肺癌通常可以分為4種組織學類型: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鱗狀細胞癌、腺癌和大細胞肺癌。由于SCLC與其他3種類型的臨床表現不同,因此臨床上一般分為SCLC和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rcinoma,NSCLC),也可將有神經內分泌成分的大細胞肺癌和SCLC歸為神經內分泌肺癌,其他類型歸為非神經內分泌肺癌。目前推薦常用的原發性肺癌標志物有癌胚抗原(carcino embryonic antigen,CEA)、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細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胃泌素釋放肽前體(pro-gastrin-releasingpeptide,ProGRP)、鱗狀上皮細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等。以上腫瘤標志物聯合檢測可提高其在臨床應用中的靈敏度和特異度。


3.5.1 輔助診斷

肺癌的診斷通常需要結合影像學和病理學檢查。肺癌血清腫瘤標志物的靈敏度和特異度還不夠高,但肺癌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的升高可早于一些臨床癥狀的出現,因此臨床診斷時可根據需要檢測肺癌相關的腫瘤標志物,行輔助診斷和早期鑒別診斷,并了解肺癌可能的病理類型。標志物水平較高提示腫瘤處于發展期,大多數情況下其水平與腫瘤的大小和分期有一定關聯;首次診斷及開始治療前升高的標志物水平對于以后的監測治療有重要意義,治療后的標志物水平可為腫瘤的療效判斷等提供信息,提示預后。(1)SCLC:NSE和ProGRP是診斷SCLC的首選指標。NSE由中樞或外周神經元以及神經外胚層性腫瘤分泌,當組織學結果不能定論時,NSE可以輔助支持SCLC的診斷;但溶血會顯著影響NSE檢測結果,應在60 min內與紅細胞分離檢測,防止假性升高。ProGRP作為單個標志物對SCLC診斷的特異性優于其他標志物,它和SCLC分期呈正相關,可以通過其水平鑒別SCLC和良性肺病。ProGRP濃度升高也會出現在腎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其水平和血清肌酐明顯相關,因此,當ProGRP水平升高而與患者臨床癥狀不相符時,應首先評估患者血清肌酐水平。(2)NSCLC:在患者的血清中,CEA、SCC和CYFRA21-1水平的升高有助于NSCLC的診斷。在肺癌的各種組織學類型中,CEA在大細胞肺癌和肺腺癌中的升高最為明顯,且靈敏度較高,此外需注意CEA增高還可見于消化道腫瘤和肺間質纖維化。聯合CYFRA21-1和CEA可提高對肺腺癌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度。長期吸煙人群的CEA水平可能略高于健康人。CYFRA21-1也是NSCLC敏感的指標之一,要注意其在腎衰竭的患者中可能會出現假性升高。SCC的檢測可應用于一般的鱗狀上皮腫瘤,一般認為其對肺鱗狀細胞癌有較高的特異性,可輔助組織學診斷。皮膚和唾液污染及腎衰竭患者會導致其假性升高。


然而,靠單一的標志物并不能鑒別SCLC和NSCLC,因為大約10%的NSCLC也對神經內分泌標志物中至少一種存在免疫反應。若將NSE、CYFRA21-1、ProGRP、CEA和SCC等指標聯合檢測,可提高二者的鑒別準確率。


3.5.2 注意事項

(1)對腫瘤患者長期監測過程中,改變腫瘤標志物檢測方法可導致結果差異,因而不同檢測方法的結果不宜直接比較。如果監測過程中改變檢測方法,應重新建立患者的基準線水平,以免產生錯誤的醫療解釋。(2)標本采樣后應盡快離心,選擇正確的保存條件;同時注意采樣時間,排除飲食、藥物等其他因素對檢測結果的影響。(3)對于影像學檢查無明確新發或進展病灶而僅僅腫瘤標志物持續升高的患者,建議尋找原因,警惕疾病復發或進展的可能,需密切隨訪。


4 肺癌的病理學評估

4.1 病理學亞型

4.1.1 病理學評估

病理學評估的目的取決于標本的來源,包括初始診斷懷疑肺癌的小活組織檢查標本或細胞學標本、手術切除標本、診斷為肺癌擬進行分子檢測的標本。


(1)小活組織檢查標本或細胞學標本。①用于初始診斷的小活組織檢查標本或細胞學標本:依據2015年版世界衛生組織(WHO)分類準確診斷;保留足夠標本進行分子生物學檢測,尤其對于無法手術切除的中晚期患者。②已明確病理診斷的經靶向治療后進展的行分子檢測的小活組織檢查標本或細胞學標本:只有當懷疑有不同組織類型腫瘤時,用盡可能少的組織進行免疫組織化學檢測證實原組織類型;保留組織做分子檢測。③可使用的診斷:'NSCLC傾向腺癌'和'非小細胞癌-非特指型(non-small cell carcin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NSCLC-NOS)傾向鱗狀細胞癌'。對于形態為低分化癌的小活組織檢查標本,盡量少使用NSCLC或NSCLC-NOS。NSCLC-NOS應當是除外性診斷,必須在形態學無鱗狀細胞癌或腺癌特點,和(或)特殊染色及免疫組織化學檢測無法提供幫助或不明確時(參見'本指南的免疫組織化學'部分)才建議使用NSCLC-NOS。④保留組織用于分子檢測十分重要。盡量避免組織蠟塊的反復切取,并盡量減少用于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的組織數量。


(2)手術切除標本。手術切除標本用于明確腫瘤的性質和組織類型、腫瘤分期與預后相關信息(包括腫瘤大小、周圍組織侵犯情況、手術切緣及淋巴結轉移等)。①淋巴結轉移情況與預后相關,因此淋巴結轉移數量及部位需要在報告內詳細標明,原發腫瘤浸潤至鄰近淋巴結應作為淋巴結轉移。②胸膜侵犯情況應當使用彈力纖維特殊染色或免疫組織化學法標記胸膜彈力纖維進行判讀。③呼吸道播散(spread through air spaces,STAS)建議在報告中注明,并注意與穿刺或操作引起的腫瘤脫落細胞以及組織細胞相鑒別,必要時可以進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加以區分。④對腫瘤大小以及腫瘤距離鄰近手術切緣、周圍組織等與預后相關的數據應當進行準確測量,測量精度為'mm'。


4.1.2 病理組織學類型

組織學分型采用2015年版WHO肺腫瘤組織學分型標準,分期采用國際抗癌聯盟(Union of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UICC)和美國癌癥聯合會(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TNM分期第8版(表1表2)。


表1 第8版國際抗癌聯盟和美國癌癥聯合委員會肺癌TNM分期與臨床分期的關系

T分期

臨床分期

N0

N1

N2

N3

M1a+任何N分期

M1b+任何N分期

M1c+任何N分期

T1a

A1

B

A

B

A

A

B

T1b

A2

B

A

B

A

A

B

T1c

A3

B

A

B

A

A

B

T2a

B

B

A

B

A

A

B

T2b

A

B

A

B

A

A

B

T3

B

A

B

C

A

A

B

T4

A

A

B

C

A

A

B


表2 第8版國際抗癌聯盟和美國癌癥聯合委員會肺癌TNM分期描述

分期

描述

T分期



Tx

未發現原發腫瘤,或者通過痰細胞學檢測或支氣管灌洗發現癌細胞,但影像學及支氣管鏡未發現


T0

無原發腫瘤的證據


Tis

原位癌


T1

腫瘤最長徑≤3 cm,周圍包繞肺組織及臟層胸膜,未累及葉支氣管近端以上位置



T1a

腫瘤最長徑≤1 cm



T1b

腫瘤最長徑≤2 cm,且>1 cm



T1c

腫瘤最長徑≤3 cm,且>2 cm


T2

腫瘤最長徑≤5 cm,且>3 cm;或腫瘤有以下任意一項:侵犯主支氣管,但未侵及隆突;侵及臟層胸膜;有阻塞性肺炎或者部分肺不張。符合以上任何一個條件即歸為T2



T2a

腫瘤最長徑≤4 cm,且>3 cm



T2b

腫瘤最長徑≤5 cm,且>4 cm


T3

腫瘤最長徑≤7 cm,且>5 cm;直接侵犯以下任何一個器官:胸壁(包含肺上溝瘤)、膈神經、心包;全肺肺不張;同一肺葉出現孤立性癌結節。符合以上任何一個條件即歸為T3


T4

腫瘤最長徑>7 cm;無論大小,侵及以下任何一個器官:縱隔、心臟、大血管、隆突、喉返神經、主氣管、食管、椎體、膈肌;同側不同肺葉內孤立癌結節

N分期



Nx

無法評估


N0

無區域淋巴結轉移


N1

同側支氣管周圍和(或)同側肺門淋巴結以及肺內淋巴結有轉移


N2

同側縱隔內和(或)隆突下淋巴結轉移


N3

對側縱隔、對側肺門、同側或對側前斜角肌及鎖骨上淋巴結轉移

M分期



Mx

無法評估


M0

無遠處轉移


M1




M1a

胸腔或心包積液;對側或雙側肺腫瘤結節;胸腔或心包結節;多種上述情況合并發生



M1b

單個器官單處轉移



M1c

單個或多個器官多處轉移


(1)組織標本診斷原則。①鱗狀細胞癌:是出現角化和(或)細胞間橋或者形態為未分化NSCLC免疫組織化學表達鱗狀細胞分化標志的上皮性惡性腫瘤。目前國際分類分為角化型、非角化型、基底樣鱗狀細胞癌3種浸潤癌亞型。②腺癌:對于小的(腫瘤直徑≤3 cm)手術切除的腺癌標本,判斷浸潤程度很重要。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指小的局灶性結節(腫瘤直徑≤3 cm)、單純貼壁生長模式的腺癌。大部分為非黏液型,極少為黏液型。可有多灶同時發生的AIS。無間質、脈管及胸膜侵犯,無腺泡狀、乳頭狀、實性或微乳頭狀等浸潤性生長方式。微浸潤性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是指小的(腫瘤直徑≤3 cm)孤立性腺癌,以貼壁型成分為主,且浸潤成分最大徑≤5 mm;通常為非黏液型,罕見黏液型。無胸膜、支氣管、脈管侵犯,無腫瘤性壞死,無呼吸道播散。小活組織檢查標本不能診斷AIS及MIA。當小活組織檢查標本呈現非浸潤性生長時,指出為貼壁生長方式。浸潤性腺癌亞型分為貼壁為主型、腺泡型、乳頭型、微乳頭型和實體型。常為多個亞型混合存在,按照各亞型所占比例從高至低依次列出,各型成分所占比例以5%為增量。微乳頭型腺癌及實體型腺癌未達5%也建議列出。浸潤性腺癌成分至少一處浸潤灶最大直徑>5 mm。直徑>3 cm的腫瘤全部檢查取材后為純粹貼壁生長或浸潤成分不超過5 mm時,應當診斷為貼壁生長為主型腺癌(lepidic predominant adenocarcinoma,LPA)。③腺鱗癌:指含有腺癌及鱗狀細胞癌兩種成分,每種成分至少占腫瘤的10%。診斷基于手術完整切除的標本,在對小活組織檢查標本、細胞學標本或穿刺活組織檢查標本診斷中可加以描述提示。④大細胞癌:是未分化型NSCLC,缺乏小細胞癌、腺癌及鱗狀細胞癌的細胞形態、組織結構和免疫組織化學特點。診斷需要手術標本經充分取材后作出,非手術切除標本或細胞學標本不能診斷。⑤神經內分泌癌:包括SCLC、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large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LCNEC)、類癌,前兩種屬于高級別神經內分泌腫瘤,后者屬于低級別神經內分泌腫瘤。SCLC形態特點為腫瘤細胞小(<3個靜止的淋巴細胞),細胞質稀少,核質比高,細顆粒狀染色質,無核仁或細小核仁,細胞核分裂數高。高質量的HE染色切片或細胞標本染色良好時可以直接診斷。復合型SCLC是指小細胞癌合并NSCLC的任何一種組織學類型,如腺癌、鱗狀細胞癌、大細胞癌、肉瘤樣癌或LCNEC(前4種非神經內分泌癌成分無比例要求,合并LCNEC時至少含10% LCNEC成分)。LCNEC是指組織學具有神經內分泌形態特點(菊形團或外周柵欄狀)、細胞體積偏大、細胞質豐富、核仁明顯且染色質粗糙、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表達神經內分泌標志的NSCLC。區別SCLC和LCNEC的最有價值的特點是SCLC核質比高,無明顯核仁和細小核仁。復合型LCNEC指LCNEC伴有腺癌、鱗狀細胞癌或梭形細胞癌,和(或)巨細胞癌成分。類癌包括典型類癌(typical carcinoid,TC)和不典型類癌(atypical carcinoid,AC)。核分裂象計數采用2 mm2為單位,計數核分裂象最活躍的區域。對于接近截點值(cut off值)2個/2 mm2或10個/2 mm2的腫瘤,至少計數3個/2 mm2,并取平均值。核分裂是區別SCLC和類癌的重要組織學特點。Ki-67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有助于鑒別SCLC和類癌,尤其是小活檢標本伴擠壓變形,或腫瘤細胞壞死時計數核分裂困難的情況下。SCLC的Ki-67陽性細胞占50%~100%。神經內分泌標志僅用于形態學懷疑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病例。少部分(<10%)SCLC可以無任何神經內分泌標志物表達,依據細胞形態及甲狀腺轉錄因子1(thy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TTF-1)強表達或細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點灶狀陽性標記,仍可診斷。⑥轉移性腫瘤:肺是全身腫瘤的常見轉移部位,因此肺癌診斷時,尤其是腸型腺癌、大細胞癌及SCLC等缺乏肺特異性標志的腫瘤都應當注意除外轉移性腫瘤。


(2)細胞學標本診斷原則(2A類推薦證據)。①盡可能少使用NSCLC-NOS的診斷。②當有配對的細胞學和活組織檢查標本時,應綜合診斷以達到一致性。③對找到腫瘤細胞或可疑腫瘤細胞的標本,均應盡可能制作與活組織檢查組織固定程序、規范要求一致的甲醛固定石蠟包埋(formalin-fixed and paraffin-embedded,FFPE)的細胞學蠟塊。④細胞學標本準確分型需結合免疫細胞化學染色,建議細胞學標本病理分型不宜過于細化,僅作腺癌、鱗狀細胞癌、神經內分泌癌或NSCLC-NOS等診斷,目前無需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型及進行分化判斷。


4.2 免疫組織化學檢測(2A類推薦證據)

4.2.1 原則

對于小活組織檢查標本,需審慎使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以便保留組織用于分子檢測。


4.2.2 形態學不明確的肺癌

小活組織檢查標本中使用1個腺癌標志[TTF-1或新型胃蛋白酶天冬氨酸蛋白酶A(noval aspartic proteinase of pepsin family A,napsinA)]或一個鱗狀細胞癌標志(p40、CK5/6或p63)可以解決絕大部分NSCLC-NOS分型問題。對于手術標本:(1)使用一組抗體鑒別腺癌、鱗狀細胞癌。用于鑒別的標志物包括TTF-1、napsinA、p40、CK5/6(p63)。(2)當出現神經內分泌形態(細顆粒狀染色質、鑄型核、周邊柵欄狀)時,用一組分子標志物證實神經內分泌分化,如CD56、嗜鉻素A(chromogranin A,CgA)、突觸核蛋白(synuclein,Syn)、TTF-1、CK、Ki-67;當超過10%腫瘤細胞有一種或一種以上標志明確陽性時,即可診斷。(3)對于低分化癌,當缺少腺樣分化時或有特定病因(非吸煙患者或年輕患者)時,要檢測睪丸核蛋白(nuclear protein of the testis,NUT)表達情況,以確定是否為肺NUT癌。


4.2.3 形態學不明確的癌

(1)免疫組織化學用于原發肺腺癌與鱗狀細胞癌、大細胞癌、轉移癌和胸膜惡性間皮瘤的鑒別診斷。(2)WT-1、鈣視網膜蛋白(calretinin)、D2-40、CK5/6和Hector Battifora間皮抗原1(Hector Battifora mesothelial antigen-1,HBME-1)為間皮瘤敏感性和特異性標志,CEA、緊密連接蛋白4(claudin 4)、TTF-1和napsin A為腺癌特異性標志。(3)一些標志有助于與轉移癌的鑒別診斷,并輔助判斷腫瘤來源,如肺原發性腺癌特異性標志TTF-1和napsin A,乳腺癌標志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體(progesterone receptor,PR)、GATA結合蛋白3(GATA binding protein-3,GATA-3)、巨囊性病液狀蛋白(gross cystic disease fluid protein 15,GCDFP15)和乳腺球蛋白(mammaglobin),腎細胞癌標志配對盒8(paired box,PAX8),卵巢漿液性乳頭狀癌標志PAX8、PAX2和ER,胃腸道腺癌標志尾型同源盒2(caudal type homeobox 2),CDX2和絨毛蛋白(villin)(腸型腺癌亦可陽性),前列腺癌標志NKX3.1、前列腺特異性抗體(prostate-specific-antigen,PSA)和雄激素受體(androgen receptors,AR)等。


4.3 分子病理學檢測

4.3.1 標本類型

(1)甲醛固定石蠟包埋的標本適合所有的分子生物學檢測要求,進行過酸處理的骨穿刺標本不適宜用于檢測。(2)細胞學標本中,細胞塊和細胞涂片同樣適用于分子檢測。(3)所有待檢測組織學和細胞學標本需要經過病理醫師質控,如果有條件可以進行腫瘤富集操作(如微切割或切割)。


4.3.2 基本原則

(1)晚期NSCLC組織學診斷后需保留足夠組織進行分子生物學檢測,根據分子分型指導治療(2A類推薦證據)。(2)所有含腺癌成分的NSCLC,無論其臨床特征(如吸煙史、性別、種族或其他等),常規進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ROS1分子生物學檢測(1類推薦證據)。EGFR突變應用實時聚合酶鏈反應/擴增阻滯突變系統(real time PCR/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RT-PCR/ARMS)檢測;ALK融合應用Ventana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ROS1融合基因應用RT-PCR/ARMS方法檢測(1B類推薦證據);組織有限和(或)不足以進行分子生物學檢測時,可利用血漿游離DNA ARMS法檢測EGFR突變(2B類推薦證據)。(3)NSCLC推薦檢測必檢基因EGFR、ALK、ROS1和擴展基因BRAF、MET、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neu、K-ras、RET(2A類推薦證據)。可采用下一代測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同時檢測全部必檢基因和擴展基因,或者在常規檢測EGFR、ALK、ROS1之后,再應用NGS檢測擴展基因。(4)對于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耐藥患者,建議二次活組織檢查進行繼發耐藥EGFR T790M檢測,選擇敏感性高的檢測方法[如COBAS檢測法,目前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COBAS檢測法用于組織標本EGFR T790M突變的診斷];對于無法獲取組織的患者,可用血漿循環腫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行EGFR T790M檢測(1類推薦證據),常用方法包括數字PCR法、Super-ARMS法、NGS法等。EGFR T790M突變檢測應用于指導第三代EGFR抑制劑(奧希替尼)治療的選擇。


4.3.3 補充說明

亞裔人群肺腺癌EGFR基因敏感突變陽性率約為50%。EGFR突變檢測應涵蓋EGFR-18、19、20、21號外顯子(1類推薦證據)。最常見的EGFR基因突變(如19號外顯子缺失突變,21號外顯子p.L858R點突變)以及少見類型EGFR突變(如19號外顯子插入,p.L861Q,p.G719X,p.S768I)均對EGFR-TKI治療有效。部分類型EGFR突變對EGFR-TKI治療無效(如20號外顯子插入突變和p.T790M);但EGFR-20號外顯子插入突變(p.A763_Y764insFQEA)仍對EGFR-TKI治療有效,需要明確20號外顯子插入突變具體突變位點(2A類推薦證據)。


ALK的檢測應與EGFR突變檢測平行進行,一線檢測方法為免疫組織化學和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ALK Ventana免疫組織化學(D5F3)CDx檢測為FISH檢測的有效替代方法,被美國FDA批準為選擇接受克唑替尼治療的伴隨診斷。NGS和RT-PCR技術也能檢測大部分ALK融合,但不能檢測全部融合類型。ALK最常見的融合類型是EML4-ALK。免疫組織化學可用作晚期肺腺癌ROS1融合基因突變篩選檢測(2B類推薦證據);但是陽性病例應該以其他分子檢測方法(如FISH、RT-PCR或NGS)證實。常見的ROS1融合分子有CD47、SLC34A2、CCDC6和FIG。


為了避免樣本浪費和節約檢測時間,對于晚期NSCLC活組織檢查樣本,應根據所選用的技術特點,一次性切出需要診斷組織學類型和進行EGFR突變、ALK融合和ROS1融合基因檢測的樣本量,避免重復切片浪費樣本。


在標本量有限的情況下,可采用同時檢測多個驅動基因突變的技術,如PCR技術或NGS技術。在NSCLC選擇除EGFR、ALK和ROS1以外的其他靶點進行治療時,NGS優于多個單基因檢測(2A類推薦證據)。


原發腫瘤和轉移灶都適于進行EGFR突變、ALK融合、ROS1融合檢測。


腫瘤免疫治療患者的篩選方法:(1)免疫組織化學檢測程序性死亡受體配體1(PD-L1)用于發現可能對一線免疫治療有效的患者。多種用于免疫組織化學檢測PD-L1表達的抗體中,一些與治療效果相關。陽性和陰性的判定需參閱各試劑盒和使用的檢測平臺,每種試劑盒和檢測平臺對應一種特定的抑制劑治療方法(1類推薦證據)。(2)腫瘤突變負荷(tumor mutation burden,TMB)是能夠預測免疫治療效果的又一標志物。目前在檢測方法及cut off值還無統一的方式和定義,并且臨床研究顯示不同大小的測序Panel會影響TMB準確度(3類推薦證據)。(3)全基因組測序預測新抗原(3類推薦證據)。


5 肺癌的治療

5.1 Ⅰ、Ⅱ期NSCLC患者的綜合治療(圖5)

注:若未特別標注,所有推薦均為2A類推薦證據;R0為完整切除;R1為鏡下發現不完整切除;R2為肉眼可見腫瘤殘余

圖5 Ⅰ、Ⅱ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流程圖


5.1.1 基本原則

外科手術根治性切除是早期NSCLC的推薦優選局部治療方式。


5.1.2 外科治療的重要性

(1)外科醫師應積極參與對患者的臨床分期、切除可能性判斷和功能評估,根據腫瘤進展程度和患者的功能狀況決定手術指征和手術方式。(2)高危患者功能狀況可能無法耐受根治性手術切除,在考慮立體定向體部放療(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SBRT)、冷凍、射頻消融等其他局部治療方式時,應首先由包括外科醫師在內的多學科團隊討論決定。


5.1.3 手術方式

(1)原則:完整徹底切除是保證手術根治性、分期準確性、加強局控和長期生存的關鍵。(2)手術方式:解剖性肺切除仍是標準術式(1類推薦證據)。1995年LCSG821前瞻性研究結果顯示,T1期肺癌肺葉切除的局部復發率明顯低于亞肺葉切除,生存率顯著高于亞肺葉切除,因此目前早期肺癌的標準術式仍是解剖性肺葉切除(1類推薦證據)。對于部分中央型肺癌,在手術技術能夠保證切緣的情況下,支氣管和(或)肺動脈袖式肺葉切除等保留肺組織解剖性切除圍術期風險小而療效優于全肺切除,為推薦術式(1類推薦證據)。亞肺葉切除目前仍處于臨床研究階段,日本JCOG0802/WJOG4607L和北美洲CALGB 140503兩項早期肺癌肺葉切除與亞肺葉切除比較的前瞻性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均已完成入組,并有圍術期結果報道,未發現兩種切除范圍之間手術并發癥或死亡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目前正在等待長期隨訪結果,在此之前意向性亞肺葉切除僅適用于以下情況(2B類推薦證據),①患者功能狀況無法耐受肺葉切除。②直徑≤2 cm的周圍型小結節、同時具備以下條件,磨玻璃(ground-glass opacity,GGO)成分>50%;長期隨訪腫瘤倍增時間≥400 d;病理為AIS或MIA。③亞肺葉切除要求(2B類推薦證據):應保證切緣≥2 cm或≥病灶直徑;相比于楔形切除更推薦解剖性肺段切除;除非患者功能狀況不允許,否則同樣應行肺門、縱隔淋巴結采樣。(3)手術路徑:①開胸和微創手術具備同樣的腫瘤學效果,外科醫師可根據習慣和熟練程度選擇手術方式(1類推薦證據)。②已證實胸腔鏡(包括機器人輔助)等微創手術安全可行,圍術期結果優于開胸手術,長期療效不亞于開胸手術。因此在外科技術可行且不犧牲腫瘤學原則的前提下推薦胸腔鏡手術路徑(1類推薦證據)。(4)淋巴結清掃標準(2A類推薦證據):①淋巴結清掃及采樣是外科手術的必要組成部分,常規至少應整塊清除或系統采樣3組縱隔淋巴結(左側:第4L、5、6、7、8、9組,右側第2R、4R、7、8、9組)。對于淋巴結清掃或采樣個數,至少清掃或采樣縱隔+肺內共12個淋巴結。②Ⅰ~Ⅲ期肺癌在術前規范縱隔分期未發現淋巴結轉移(PET或EBUS、縱隔鏡檢查陰性)的前提下,淋巴結清掃較采樣并未明顯升期或帶來術后生存優勢,但術前僅行影像學分期(未行PET或EBUS、縱隔鏡分期)的,仍推薦行淋巴結清掃(1類推薦證據)。③術前影像學顯示純GGO為主(成分>50%),且術中冰凍為伏壁生長為主的浸潤型腺癌,縱隔淋巴結轉移概率極低,可選擇性采樣1~3組(左側第5、7、9組,右側第2或4、7、9組)縱隔淋巴結。


5.1.4 手術切除標準

(1)完整切除包括陰性切緣(支氣管、動脈、靜脈、支氣管周圍、腫瘤附近組織)、系統性淋巴結清掃或采樣且最上縱隔淋巴結陰性。無論何時,如有出現切緣受累、未切除的陽性淋巴結、淋巴結外侵犯或轉移性胸腔或心包積液,即為不完整切除。(2)完整切除為R0,鏡下發現不完整切除為R1,肉眼可見腫瘤殘余為R2,鏡下切緣陰性但縱隔淋巴結清掃未達到標準或最上縱隔淋巴結陽性為Rx


5.1.5 術后輔助治療

(1)完整切除切緣陰性(R0切除)NSCLC后續治療:①ⅠA(T1a/b/c N0)期患者術后定期隨訪(1類推薦證據)。②ⅠB(T2a N0)期患者術后可隨訪。ⅠB期患者術后輔助治療需行多學科評估,對每一例患者評估術后輔助化療的益處與風險,有高危險因素者[如低分化腫瘤(包括神經內分泌腫瘤,但不包括分化良好的神經內分泌腫瘤)、脈管侵犯、腫瘤直徑>4 cm、臟層胸膜侵犯、楔形切除]推薦進行術后輔助化療(2A類推薦證據)。病理亞型以實體型或微乳頭為主的ⅠB期腺癌患者也可以考慮輔助化療(2B類推薦證據)。③ⅡA和ⅡB期患者,推薦以鉑類為基礎的方案進行輔助化療,不建議行術后輔助放療(1類推薦證據)。(2)非完整切除切緣陽性NSCLC后續治療:①ⅠA(T1a/b/c N0)期患者,無論是R1或是R2切除,均應首選再次手術,放療也可供選擇(2B類推薦證據)。②ⅠB(T2a N0)和ⅡA(T2b N0)期患者,無論是R1或是R2切除,均應首選再次手術,放療也可供選擇,后續化療視情況而定。ⅠB期有高危險因素者[如低分化腫瘤(包括神經內分泌腫瘤,但不包括分化良好的神經內分泌腫瘤)、脈管侵犯、楔形切除、臟層胸膜侵犯、未知的淋巴結狀態Rx]可考慮進行術后輔助化療,病理亞型以實體型或微乳頭為主的ⅠB期腺癌患者也可考慮輔助化療(2B類推薦證據)。ⅡA期患者均應進行輔助化療(2A類推薦證據)。③ⅡB期R1切除患者可選擇再次手術和術后輔助化療,或者同步或序貫放化療;R2切除患者可選擇再次手術和術后輔助化療,或者同步放化療(2A類推薦證據)。


5.1.6 同期多原發癌(2B類推薦證據)(圖6)

圖6 多原發肺癌診治流程圖


(1)診斷:病理組織類型不同時,基因變異不同或為不同的AIS;若病理組織類型相同,腫瘤位于不同肺葉,且不能有縱隔淋巴結轉移。(2)分期:針對每一個病灶進行TNM分期(2A類推薦證據)。(3)治療:首選外科手術治療。①優先處理主病灶,兼顧次要病灶,在不影響患者生存及符合無瘤原則的前提下盡量切除病灶,并盡可能保留肺功能(如亞肺葉切除)(2A類推薦證據)。②次要病灶若為純GGO,受限于心肺功能無法全部切除病灶時,建議6~12個月隨訪1次,若無變化,每2年隨訪1次(2A類推薦證據)。③心肺功能不佳、不能耐受手術者,可考慮SBRT(2A類推薦證據)。


5.2 Ⅲ期NSCLC患者的綜合治療

Ⅲ期NSCLC是一類異質性明顯的疾病。根據國際肺癌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IASLC)第8版Ⅲ期非小細胞肺癌分為ⅢA、ⅢB、ⅢC期。ⅢC期和絕大部分ⅢB期歸類為不可切除的Ⅲ期NSCLC。治療以根治性同步放化療為主要治療模式(1類推薦證據)。ⅢA和少部分ⅢB期NSCLC的治療模式分為不可切除和可切除。對于不可切除者,治療以根治性同步放化療為主,對于可切除的,治療模式是以外科為主導的綜合治療(2A類推薦證據)。


5.2.1 可切除類Ⅲ期NSCLC(圖7)

注:若未特別標注,所有推薦均為2A類推薦證據;T3包括侵犯壁層胸膜(PL3)、胸壁(包括肺上溝瘤)、膈神經、心包壁;T4包括侵犯橫膈、縱隔、心臟、大血管、氣管、喉返神經、食管、椎體、隆突

圖7 B~ⅢA期N0~1非小細胞肺癌治療流程圖


Ⅲ期NSCLC可切除類是指T3N1、T4N0~1和部分T1~2N2,少部分ⅢB期(指T3N2,N2為單一淋巴結轉移且直徑<3 cm)。外科的角色主要取決于腫瘤的可切除性。多學科綜合治療的模式是以外科為主的綜合治療。因此,臨床分期(可切除性評估)、手術耐受性評估及手術時機和方式是可切除類Ⅲ期NSCLC外科治療的重要內容。(1)臨床分期:對所有懷疑為ⅢA期的患者均推薦行胸部高分辨增強CT檢查,以評估縱隔淋巴結情況(2A類推薦證據)。強烈推薦有條件的患者進行PET-CT檢查,以評估縱隔淋巴結及遠處淋巴結轉移情況(2A類推薦證據)。可疑陽性淋巴結標準為短徑≥1 cm或PET-CT提示氟代脫氧葡萄糖(fluorodexyglucoses,FDG)高代謝,對此類淋巴結建議通過超聲內鏡引導下的經支氣管針吸活組織檢查(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或縱隔鏡明確病理分期(2A類推薦證據)。對于新輔助治療后降期重新評估的患者,可行PET-CT替代有創檢查(2A類推薦證據)。新輔助治療模式(化療、序貫化放療、同步化放療等)仍待進一步研究。患者在接受根治性治療前,推薦行腦部增強MRI檢查,以評估腦轉移情況(2A類推薦證據)。腦部增強CT可作為替代檢查(2A類推薦證據)。(2)手術耐受性評估:術前必須評估患者的心肺功能,推薦使用心電圖及肺功能檢查進行評估(1類推薦證據)。由于ⅢA期患者術后須行輔助治療,因此術前應考慮到患者的殘肺功能是否可以耐受化療及放療(2A類推薦證據)。術前須排除患者其他器官的嚴重合并癥,包括6個月內心腦血管事件(心肌梗死、中風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腎衰竭等(2A類推薦證據)。高齡患者的數據報道較少,行手術應謹慎(2A類推薦證據)。(3)手術時機和方式:可以和(或)能完全切除的腫瘤患者,新輔助治療的最佳模式尚未確定,是否接受術前新輔助治療對生存的改善差異不明顯,但均建議接受術后輔助治療(2B類推薦證據)。外科醫師可在綜合評估患者情況后決定手術時機(2B類推薦證據)。推薦進行徹底的縱隔淋巴結清掃,即右側清掃2R、4R、7、8、9組淋巴結,左側清掃4L、5~9組淋巴結(1類推薦證據)。推薦整塊切除淋巴結(2A類推薦證據)。


手術的原則為在完全切除腫瘤的基礎上盡可能保留肺組織(1類推薦證據)。在術前充分評估的基礎上,根據腫瘤浸潤范圍可行肺葉、復合肺葉、袖狀以及全肺切除,推薦到有條件的大型醫院進行此類手術(2A類推薦證據)。ⅢA期可手術的NSCLC術后推薦輔助含鉑兩藥化療(1類推薦證據)。不常規推薦術后輔助放療,建議進行多學科會診,評估術后輔助放療對于N2患者的治療獲益與風險(2B類推薦證據)。對于術后發現驅動基因陽性的患者,可行術后輔助EGFR-TKI靶向治療(2A類推薦證據)。


5.2.2 不可切除類Ⅲ期NSCLC(圖8)

注:若未特別標注,所有推薦均為2A類推薦證據;T3包括侵犯壁層胸膜(PL3)、胸壁(包括肺上溝瘤)、膈神經、心包壁

圖8 A、ⅢB期N2及ⅢB、ⅢC期N3非小細胞肺癌治療流程圖


Ⅲ期不可切除的NSCLC包括以下幾類:(1)同側多枚成團或多站縱隔淋巴結轉移[ⅢA(T1~3N2)或ⅢB(T4N2)]。(2)對側肺門、縱隔淋巴結,或同側、對側斜角肌或鎖骨上淋巴結轉移[ⅢB、ⅢC(T1~4N3)]。(3)不可或不適合切除腫瘤包括部分肺上溝瘤[主要指腫瘤侵犯椎體超過50%;臂叢神經受侵犯,食管、心臟或氣管受侵犯等,ⅢA(T3N1、T4N0~1)]。


局部晚期不能手術患者治療方法選擇,除了需要考慮到腫瘤因素外,還需要結合患者一般情況和治療前有無明顯體質量下降,以及對放療的正常組織器官(如肺、脊髓、心臟、食管和臂叢神經等)耐受劑量等進行綜合考慮,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放化療劑量。


(1)推薦根治性同步放化療(1類推薦證據)。①同步放療。放療靶區:原發灶+轉移淋巴結累及野放療,累及野放療可以更優化腫瘤組織劑量和正常組織的毒性劑量;PET-CT圖像能明顯提高靶區勾畫的準確性,特別是存在明顯肺不張或者靜脈增強禁忌的患者。放療劑量:根治性處方劑量為60~70 Gy,2 Gy/次,最小處方劑量至少60 Gy,但最佳放療劑量仍不確定,74 Gy不推薦作為常規用量。可以采用更新的放療技術保證根治性放療的實施,如調強適形放療(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容積旋轉調強療法(volumetric-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影像引導放療(image guided radiotherapy,IGRT)及質子放療等,可減少毒性及提高療效。臨床常規采用三維適形放療(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IMRT技術,但IMRT是更好的選擇,它能降低高級別放射性肺炎的發生。②以鉑類為主的同步化療方案(2A類推薦證據)。E方案:順鉑50 mg/m2,第1、8、29、36天;依托泊苷50 mg/m2,第1天至第5天,第29天至第33天。NP方案:順鉑75 mg/m2,第1、29天;長春瑞濱5 mg/m2,每周1次,共5次。AC方案:卡鉑時間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the curve,AUC)=5,第1天;培美曲塞500 mg/m2,第1天;每3周重復,共4個周期(非鱗狀細胞癌)。AP方案:順鉑75 mg/m2,第1天;培美曲塞500 mg/m2,第1天;每3周重復,共3個周期(非鱗狀細胞癌)。TC方案:每周紫杉醇40~50 mg/m2,卡鉑AUC=2,同步胸部放療±序貫2個周期紫杉醇150~175 mg/m2,卡鉑AUC=5~6。(2)序貫放化療。若無法耐受同步化放療時,序貫放化療優于單純放療(2A類推薦證據)。放療方案同前,增加放療劑量有可能改善患者生存(2B類推薦證據),最佳放療劑量不確定。序貫化療方案如下,①NP方案:順鉑75 mg/m2,第1天;長春瑞濱25 mg/m2,第1、8天;每3周重復,2~4個周期,隨后放療。②TC方案:紫杉醇150~175 mg/m2,第1天;卡鉑AUC=6,第1天,至少滴注1 h;2~4個周期,隨后放療。③AC方案:卡鉑AUC=5,第1天;培美曲塞500 mg/m2,第1天,每3周重復,2~4個周期(非鱗狀細胞癌),隨后放療。④AP方案:順鉑75 mg/m2,第1天;培美曲塞500 mg/m2,第1天,每3周重復,2~4個周期(非鱗狀細胞癌),隨后放療。(3)誘導和鞏固化療。①若無法耐受化放療綜合性治療[患者一般情況差,伴其他內科疾病,體質量明顯下降和(或)患者意愿],單純放療是標準治療(2A類推薦證據)。放療方案同根治性同步放化療中放療方案(放療劑量見表3):增加放療劑量有可能改善生存(2B類推薦證據),最佳放療劑量不確定。②盡管對于大負荷腫瘤,臨床上通過誘導化療來降低腫瘤體積,獲得化放療同步治療機會,但無證據顯示誘導化療能提高生存獲益(2A類推薦證據)。③同步化放療后鞏固化療未能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但對于潛在轉移風險大或同步期間化療未達到足量患者,可以考慮應用鞏固化療(2A類推薦證據)。


表3 Ⅲ期非小細胞肺癌常規分割放療正常組織器官劑量-體積限制

危及器官

3035分次限量

脊髓

Dmax≤50 Gy

V20≤30 %V5≤60 %MLD≤18 Gy

食管

Dmean≤34 GyDmax≤105 %處方劑量

心臟

V40≤80 %V45≤60 %Dmean≤26   Gy

臂叢神經

Dmax≤66 Gy

注:Dmax為最大劑量;Vxx Gy等劑量曲線所包繞的靶區體積;MLD為肺平均劑量;Dmean為平均劑量


5.3 Ⅳ期NSCLC患者的全身治療(圖9)

注:若未特別標注,所有推薦均為2A類推薦證據;PS為功能狀態;SRS為立體定向放射外科;WBRT為全腦放療;SABR為立體定向消融放療;EGFR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ALK為間變性淋巴瘤激酶;TKI為酪氨酸激酶抑制劑

圖9 Ⅳ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流程圖


5.3.1 一線治療

(1)非鱗狀細胞癌驅動基因陽性且不伴有耐藥基因突變患者的治療。①EGFR敏感驅動基因陽性的患者:推薦使用EGFR-TKI,包括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阿法替尼、奧希替尼(1類推薦證據),腦轉移患者推薦奧希替尼(2A類推薦證據);對于G719X、L861Q、S768I等少見突變的患者,首先推薦阿法替尼。一線已經開始化療的過程中發現EGFR驅動基因陽性的患者,推薦完成常規化療(包括維持治療)后換用EGFR-TKI,或者中斷化療后開始靶向治療(2A類推薦證據)。②ALK融合基因陽性的患者:推薦選擇克唑替尼(1類推薦證據);一線已經開始化療的過程中發現ALK融合基因陽性的患者,推薦完成常規化療,包括維持治療后換用靶向治療或者中斷化療后開始靶向治療(2A類推薦證據)。③ROS1融合基因陽性的患者:ROS1融合基因陽性的患者一線治療推薦選擇克唑替尼。


(2)非鱗狀細胞癌驅動基因陰性或未知患者的治療。①功能狀態(PS)評分0~1分的患者:推薦含鉑兩藥聯合的方案化療,化療4~6個周期,鉑類可選擇卡鉑或順鉑,與鉑類聯合使用的藥物包括培美曲塞、紫杉醇、吉西他濱或多西他賽(1類推薦證據);培美曲塞聯合順鉑可以明顯延長患者生存期,且在療效及降低毒性方面優于吉西他濱聯合順鉑(2A類推薦證據);對不適合鉑類藥物治療的患者,可考慮非鉑類兩藥聯合方案化療,包括吉西他濱聯合長春瑞濱]或吉西他濱聯合多西他賽(1類推薦證據)。對于無以下禁忌患者可選擇貝伐單抗或重組人血管內皮抑素與化療聯用并進行維持治療(2A類推薦證據),貝伐單抗聯合紫杉醇及卡鉑為推薦方案(1類推薦證據),禁忌包括中央型肺癌、近期有活動性出血(如咯血)、血小板降低、難以控制的高血壓、腎病綜合征、有動脈血栓栓塞事件、充血性心力衰竭、抗凝治療。②PS評分2分的患者:推薦單藥治療。與最佳支持治療相比,單藥化療可以延長患者生存期并提高生命質量。可選的單藥包括吉西他濱、長春瑞濱、紫杉醇、多西他賽、培美曲塞(2A類推薦證據)。③PS評分3~4分的患者:不建議使用細胞毒類藥物化療。此類患者一般不能從化療中獲益,建議采用最佳支持治療或參加臨床試驗。④一線化療4~6個周期達到疾病控制(完全緩解、部分緩解和穩定)、且PS評分好、化療耐受性好的患者可選擇維持治療。同藥維持治療的藥物為培美曲塞、吉西他濱或貝伐單抗(1類推薦證據);換藥維持治療的藥物為培美曲塞(1類推薦證據)。


(3)鱗狀細胞癌驅動基因陰性或未知患者的治療。①PS評分0~1分的患者:推薦含鉑兩藥聯合的方案化療,化療4~6個周期,鉑類可選擇卡鉑、順鉑或奈達鉑,與鉑類聯合使用的藥物包括紫杉醇、吉西他濱或多西他賽(1類推薦證據);對不適合鉑類藥物治療的患者,可考慮非鉑類兩藥聯合方案化療,包括吉西他濱聯合長春瑞濱或吉西他濱聯合多西他賽。②PS評分2分的患者:推薦單藥化療,與最佳支持治療相比,單藥化療可以延長生存期,并提高生命質量,可選的單藥包括吉西他濱、長春瑞濱、紫杉醇、多西他賽(2A類推薦證據)。③PS評分3~4分的患者:建議采用最佳支持治療或參加臨床試驗。④一線化療4~6個周期達到疾病控制(完全緩解、部分緩解和穩定)且PS評分好、化療耐受性好的患者:可選擇維持治療。同藥維持治療的藥物為吉西他濱(1類推薦證據),也可選擇多西他賽(2A類推薦證據)。


(4)鱗狀細胞癌驅動基因陽性患者的治療。①盡管晚期NSCLC中的腺癌EGFR突變率明顯高于非腺癌,但在非腺癌中檢測的EGFR突變結果支持對所有NSCLC患者進行EGFR檢測。推薦對不吸煙、小標本或混合型的鱗狀細胞癌患者進行EGFR、ALK基因檢測(2A類推薦證據),也推薦對鱗狀細胞癌患者進行ROS1融合基因檢測(2A類推薦證據)。②EGFR驅動基因、ALK融合基因和ROS1融合基因陽性患者的治療分別參照非鱗狀細胞癌驅動基因陽性患者治療方法。


5.3.2 二線及后線治療

首先積極鼓勵患者參加新藥臨床研究。

(1)非鱗狀細胞癌驅動基因陽性患者的治療。①EGFR驅動基因陽性的Ⅳ期非鱗狀細胞癌患者:如果一線未使用EGFR-TKI,二線治療時建議首先使用EGFR-TKI(1類推薦證據)。一線使用EGFR-TKI后疾病進展患者,根據進展類型分為緩慢進展型、局部進展型、快速進展型。若為緩慢進展型,推薦繼續原EGFR-TKI治療(2A類推薦證據)。治療后再次進展,推薦二次活組織檢查檢測T790M突變狀態。若為局部進展型,推薦繼續原EGFR-TKI治療+局部治療(2A類推薦證據)。治療后再次進展,推薦二次活組織檢查檢測T790M突變狀態。若為快速進展型,推薦二次活組織檢查檢測T790M突變狀態,T790M陽性者,口服奧希替尼,T790M陰性者推薦含鉑雙藥化療(1類推薦證據)。若未進行T790M狀態檢測,推薦含鉑雙藥化療。三線可接受單藥化療或在無禁忌證的情況下推薦使用安羅替尼(2A類推薦證據)。②ALK融合基因陽性的Ⅳ期非鱗狀細胞癌患者:如果一線未使用克唑替尼,二線治療時建議首先使用克唑替尼,也可使用含鉑雙藥化療(1類推薦證據)。一線克唑替尼治療出現疾病進展者,若為緩慢進展,可繼續口服克唑替尼(2A類推薦證據);若為局部進展型者,推薦繼續口服克唑替尼+局部治療(2A類推薦證據);若為快速進展者,可接受含鉑雙藥化療(2A類推薦證據)。在無禁忌證的情況下,三線推薦使用安羅替尼(2A類推薦證據)。③ROS1基因重排陽性的Ⅳ期非鱗狀細胞癌患者:如果一線未使用克唑替尼,二線治療時建議首先使用克唑替尼(2B類推薦證據)。若一線接受克唑替尼治療后進展者,建議接受含鉑雙藥化療(2A類推薦證據)。在無禁忌證的情況下,三線推薦使用安羅替尼(2A類推薦證據)。


(2)非鱗狀細胞癌驅動基因陰性或不詳患者的治療:PS評分0~2分、驅動基因陰性的非鱗狀細胞癌患者一線治療進展后,如果未接受過免疫治療,推薦二線治療使用納武單抗(nivolumab)(1類推薦證據)。PS評分0~2分、驅動基因陰性的非鱗狀細胞癌患者一線進展后也可使用多西他賽(1類推薦證據)或培美曲塞(2A類推薦證據)單藥化療。對于PS評分>2分患者,二線建議最佳支持治療。若前期未使用培美曲塞或多西他賽單藥治療者,三線可接受培美曲塞或多西他賽單藥治療(2A類推薦證據),或在無禁忌證的情況下推薦使用安羅替尼(2A類推薦證據),后線建議最佳支持治療。


(3)鱗狀細胞癌驅動基因陽性患者的治療。對于EGFR驅動基因陽性的Ⅳ期鱗狀細胞癌患者,如果一線治療未使用EGFR-TKI,二線治療時建議首先使用EGFR-TKI(2B類推薦證據)。若一線治療使用EGFR-TKI后疾病進展,參照非鱗狀細胞癌驅動基因陽性患者的治療。三線建議單藥化療,或在無禁忌證的情況下,非中央型的鱗狀細胞癌推薦使用安羅替尼(2A類推薦證據)。


(4)鱗狀細胞癌驅動基因陰性或不詳患者的治療。PS評分0~2分、驅動基因陰性的鱗狀細胞癌患者一線治療進展后,如果未接受過免疫治療,推薦二線治療使用納武單抗(nivolumab)(1類推薦證據)。PS評分0~2分驅動基因陰性的鱗狀細胞癌患者一線進展后也可使用多西他賽單藥化療(1類推薦證據)。三線在無禁忌證的情況下,非中央型鱗狀細胞癌患者推薦使用安羅替尼(2A類推薦證據),對于PS評分>2分的患者,二線建議最佳支持治療。后線建議最佳支持治療。


5.4 寡病灶轉移的Ⅳ期NSCLC患者的治療

寡轉移是指單個器官的孤立轉移病灶,寡轉移又分為同時性寡轉移和異時性寡轉移。同時性寡轉移是指初次確診時已經出現的寡轉移灶,異時性寡轉移是指經過治療后一段時間出現的寡轉移灶。NSCLC寡轉移的治療目前尚缺乏大樣本的前瞻性隨機對照臨床研究數據,多為小樣本回顧性研究,證據級別不高。但可以明確的是,外科、放療等局部治療手段可以給部分寡轉移患者帶來臨床獲益,多學科綜合治療策略可以使肺癌寡轉移患者獲益最大化。


肺部手術前存在孤立性臟器(腦、腎上腺或骨)轉移者,應根據肺部病變分期原則進行手術或放療和術后治療。孤立性臟器轉移灶治療按照部位進行:(1)腦或腎上腺轉移者積極行局部治療,包括手術切除腦或腎上腺轉移瘤,或者腦或腎上腺轉移瘤行放療/立體定向放療(SRT)(2A類推薦證據)。若患者已合并明顯的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影像學檢查提示有腦轉移瘤壓迫水腫顯著或中性結構偏移嚴重等情況,建議先行腦轉移瘤手術解除顱腦問題,擇期再行肺原發瘤手術(2A類推薦證據)。(2)骨轉移者接受放療聯合雙膦酸鹽治療。對于承重骨轉移推薦轉移灶手術加放療(2A類推薦證據)。


肺部手術后出現孤立性臟器(腦、腎上腺或骨)轉移者,應根據孤立性臟器轉移灶部位進行治療:(1)腦轉移或腎上腺轉移者積極行局部治療,包括手術切除腦或腎上腺轉移瘤,或者腦或腎上腺轉移瘤行放療/SRT,根據情況聯合全身治療(2A類推薦證據)。(2)骨轉移者接受放療聯合雙膦酸鹽治療。對于承重骨轉移患者推薦轉移灶手術加放療,根據情況聯合全身治療(2A類推薦證據)。


總之,對于寡轉移晚期NSCLC患者,在全身規范治療基礎上,應采取積極的局部治療,使患者生存獲益達到最大化。


5.5 SCLC和LCNEC的治療

5.5.1 SCLC患者的治療

(1)局限期SCLC患者的治療(圖10)。①可手術局限期SCLC患者(T1~2N0)的治療:經系統的分期檢查后提示無縱隔淋巴結轉移的T1~2N0患者,推薦根治性手術,術式為肺葉切除術+肺門、縱隔淋巴結清掃術(2A類推薦證據);術后病理提示N0的患者推薦輔助化療,方案包括依托泊苷+順鉑、依托泊苷+卡鉑(2A類推薦證據);術后病理提示N1和N2的患者,推薦行輔助化療合并胸部放療(2A類推薦證據),同步或序貫均可。輔助化療方案推薦依托泊苷+順鉑(1類推薦證據)。可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決定是否行預防性腦照射(prophylactic cranial irradiation,PCI)(1類推薦證據)。②不可手術局限期SCLC患者(超過T1~2N0或不能手術的T1~2N0)的治療:美國東部腫瘤協作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PS評分0~2分的患者:化療同步胸部放療為標準治療(1類推薦證據)。化療方案為依托泊苷+順鉑(1類推薦證據)和依托泊苷+卡鉑(1類推薦證據)。胸部放療應在化療的第1個至第2個周期盡早介入。如果患者不能耐受,也可行序貫化放療。放療最佳劑量和方案尚未確定,推薦胸部放療總劑量為45 Gy,1.5 Gy/次,2次/d,3周;或總劑量為60~70 Gy,1.8~2.0 Gy/次,1次/d,6~8周。對于特殊的臨床情況,如腫瘤巨大、合并肺損害、阻塞性肺不張等,可考慮2個周期化療后進行放療。放化療后療效達完全緩解或部分緩解的患者,可考慮行PCI(1類推薦證據)。ECOG PS評分3~4分(由SCLC所致)患者:應充分綜合考慮各種因素,謹慎選擇治療方案,如化療(單藥方案或減量聯合方案),如果治療后PS評分能達到2分以上,可考慮給予同步或序貫放療,如果PS評分仍無法恢復至2分以上,則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是否采用胸部放療。放化療后療效達完全緩解或部分緩解的患者,可考慮行PCI(1類推薦證據)。ECOG PS評分3~4分(非SCLC所致)患者:推薦最佳支持治療。

注:若未特別標注,所有推薦均為2A類推薦證據;SCLC為小細胞肺癌;PS為功能狀態

圖10 局限期SCLC治療流程圖


(2)廣泛期SCLC患者的一線治療(圖11)。①無癥狀或無腦轉移的廣泛期SCLC患者的治療:ECOG PS評分0~2分或3~4分(由SCLC所致)患者:推薦化療+支持治療。化療方案包括EP方案(依托泊苷+順鉑)(1類推薦證據)、EC方案(依托泊苷+卡鉑)(1類推薦證據)、IP方案(伊立替康+順鉑)(1類推薦證據)、IC方案(伊立替康+卡鉑)(1類推薦證據),也可以選擇依托泊苷+洛鉑(2A類推薦證據)。化療后療效達完全緩解或部分緩解的患者,如果遠處轉移灶得到控制,且一般狀態較好,可以加用胸部放療(2A類推薦證據);酌情謹慎選擇PCI(2A類推薦證據)。ECOG PS評分3~4分(非SCLC所致)患者:推薦最佳支持治療。②有癥狀的廣泛期SCLC患者的治療:對于上腔靜脈綜合征,臨床癥狀嚴重者推薦先放療后化療(2A類推薦證據);臨床癥狀較輕者推薦先化療后放療(2A類推薦證據),同時給予吸氧、利尿、鎮靜、止痛等對癥治療。局部放療的放射野應包括原發灶、整個縱隔區及兩鎖骨上區,要將上腔靜脈包括在照射野內;放療初期可有局部水腫加重,可配合激素和利尿劑輔助治療;首次化療劑量要大,應具有沖擊性。放化療結束后,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決定是否行PCI(2A類推薦證據)。對于脊髓壓迫癥,如無特殊情況,患者應首先接受局部放療,控制壓迫癥狀,并給予EP方案、EC方案、IP方案或IC方案化療(2A類推薦證據)。由于脊髓壓迫癥的患者生存期較短,生命質量較差,所以對于胸部放療和PCI的選擇需綜合考量多方因素,慎重選擇(如完全緩解或部分緩解的患者可以放療),但通常不建議手術減壓治療。對于骨轉移,推薦EP方案、EC方案、IP方案或IC方案化療+局部姑息外照射放療±雙膦酸鹽治療(2A類推薦證據);骨折高危患者可采取骨科固定。對于阻塞性肺不張,推薦EP方案、EC方案、IP方案或IC方案化療+胸部放療(2A類推薦證據)。2個周期化療后進行放療是合理的,其易于明確病變范圍,縮小照射體積,使患者能夠耐受和完成放療。③腦轉移患者的治療:對于無癥狀腦轉移患者,推薦EP方案、EC方案、IP方案或IC方案化療,全身化療結束后接受全腦放療(2A類推薦證據),治療后療效達完全緩解或部分緩解的患者,可給予胸部放療(2A類推薦證據)。對于有癥狀腦轉移患者,推薦全腦放療與EP方案、EC方案、IP方案或IC方案化療序貫進行(2A類推薦證據),治療后療效達完全緩解或部分緩解的患者,可給予胸部放療(2A類推薦證據)。

注:若未特別標注,所有推薦均為2A類推薦證據;SCLC為小細胞肺癌;PS為功能狀態

圖11 廣泛期SCLC治療流程圖


(3)SCLC患者的PCI。制定PCI的治療決策時應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權衡利弊后確定。對于完全切除的局限期SCLC,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接受PCI治療(1類推薦證據);對于獲得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的局限期SCLC,推薦PCI(1類推薦證據);對于廣泛期SCLC,酌情考慮PCI(2A類推薦證據)。不推薦年齡>65歲、有嚴重的合并癥、PS評分>2分、神經認知功能受損的患者行PCI。PCI應在化放療結束后3周左右時開始,PCI之前應該行腦增強MRI檢查,如證實無腦轉移,可開始PCI。PCI的劑量為25 Gy,2周內分10次完成。


(4)二線治療(圖12)。①一線治療后6個月內復發的ECOG PS評分0~2分患者:推薦選擇靜脈或口服拓撲替康化療(2A類推薦證據),也可推薦患者參加臨床試驗或選用以下藥物,包括伊立替康(2A類推薦證據)、紫杉醇(2A類推薦證據)、多西他賽(2A類推薦證據)、長春瑞濱(2A類推薦證據)、吉西他濱(2A類推薦證據)、替莫唑胺(2A類推薦證據)、環磷酰胺聯合多柔比星及長春新堿(2A類推薦證據)。ECOG PS評分2分的患者可酌情減量或應用生長因子支持治療。②一線治療后6個月以上復發患者:選用原一線治療方案。

注:若未特別標注,所有推薦均為2A類推薦證據;SCLC為小細胞肺癌;PS為功能狀態

圖12 復發或進展SCLC治療流程圖


(5)老年SCLC患者的治療。對于老年SCLC患者,不能僅根據年齡確定治療方案,根據機體功能狀態指導治療更有意義。如果老年患者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體力狀況良好、器官功能相對較好,應當接受標準聯合化療(如果有指征也可放療),但因老年患者可能出現骨髓抑制、乏力和器官功能儲備較差的概率更高,所以在治療過程中應謹慎觀察,以避免過高的風險。


5.5.2 肺LCNEC患者的治療

肺LCNEC的發病率低,占肺癌的3%,目前尚無統一的治療標準,推薦參考非鱗狀細胞NSCLC的治療原則,內科治療可采用依托泊苷+鉑類方案治療(2B類推薦證據)。


6 隨訪

6.1 Ⅰ~Ⅱ期(初始治療為外科手術±化療或SBRT治療后)和可手術切除ⅢA期NSCLS R0切除術后,無臨床癥狀或癥狀穩定者


6.1.1 治療結束后的前3年

3~6個月隨訪1次;吸煙情況評估(鼓勵患者戒煙);病史、體格檢查、胸部CT±增強掃描。


6.1.2 治療結束后第4、5年

每年隨訪1次;吸煙情況評估(鼓勵患者戒煙);病史、體格檢查、胸部CT±增強掃描。


6.1.3 治療結束后5年以上

每年隨訪1次;吸煙情況評估(鼓勵患者戒煙);病史、體格檢查;低劑量非增強胸部CT(2B類推薦證據)。


6.2 局部晚期NSCLC(不可手術的ⅢA期和ⅢB期)放化療后、無臨床癥狀或癥狀穩定者


6.2.1 治療結束后的前3年

3~6個月隨訪1次;吸煙情況評估(鼓勵患者戒煙);病史、體格檢查、胸腹部CT±增強掃描(在12個月和24個月時最好進行增強掃描)。


6.2.2 治療結束后第4、5年

6個月隨訪1次;病史、體格檢查、胸腹部CT±增強掃描。


6.2.3 治療結束后5年以上

每年隨訪1次;病史、體格檢查、胸腹部增強CT掃描(2B類推薦證據)。


6.3 Ⅳ期NSCLC患者全身治療結束后


6.3.1 無臨床癥狀或癥狀穩定者

每8~12周隨訪1次;病史、體格檢查、胸腹部增強CT;伴有腦、骨轉移者需復查腦MRI和全身骨掃描;參加臨床研究者,隨訪應遵循臨床研究方案進行。


6.3.2 臨床出現新的癥狀和(或)癥狀加重者

立即隨診,是否行CT、MRI檢查由臨床醫師決定(2B類推薦證據)。


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8版)專家委員會

顧問(按姓氏漢語拼音排序) 赫捷(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孫燕(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于金明(山東省腫瘤醫院)


名譽主任委員 徐惠綿(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主任委員(按姓氏漢語拼音排序) 高樹庚(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韓寶惠(上海市胸科醫院)、林冬梅(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邢力剛(山東省腫瘤醫院)


委員(按姓氏漢語拼音排序) 白沖(上海長海醫院)、白春梅(北京協和醫院)、操樂杰(安徽省立醫院)、常建華(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程穎(吉林省腫瘤醫院)、范云(浙江省腫瘤醫院)、方文濤(上海市胸科醫院)、馮繼鋒(江蘇省腫瘤醫院)、傅小龍(上海市胸科醫院)、郭其森(山東省腫瘤醫院)、韓昱晨(上海市胸科醫院)、焦順昌(解放軍總醫院)、李函玥(上海市胸科醫院)、李凱(天津市腫瘤醫院)、李曉琳(山東省腫瘤醫院)、劉曉晴(解放軍第三○七醫院)、劉怡茜(江蘇省人民醫院)、柳菁菁(吉林省腫瘤醫院)、邱斌(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任麗(天津市腫瘤醫院)、邵晉晨(上海市胸科醫院)、束永前(江蘇省人民醫院)、宋秀宇(天津市腫瘤醫院)、孫冰生(天津市腫瘤醫院)、滕昊華(上海市胸科醫院)、庹培昱(天津市腫瘤醫院)、王潔(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王晶(天津市腫瘤醫院)、王瑞(上海市胸科醫院)、吳鳳英(上海市肺科醫院)、吳世凱(解放軍第三○七醫院)、肖建宇(天津市腫瘤醫院)、徐文貴(天津市腫瘤醫院)、姚烽(上海市胸科醫院)、于壯(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張帆(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張琴(上海市胸科醫院)、張新(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趙亮(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鐘華(上海市胸科醫院)、鐘潤波(上海市胸科醫院)、周彩存(上海市肺科醫院)、周德俊(天津市腫瘤醫院)


學術秘書(按姓氏漢語拼音排序) 高啟翔(中華醫學會雜志社)、郝秀原(中華醫學會雜志社)、牛艷潔(上海市胸科醫院)、錢潔(上海市胸科醫院)、楊婷婷(中華醫學會雜志社)


來源:腫瘤研究與臨床, 2018,30(12) : 793-824.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最新!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22版)
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23版)
第13屆中國肺癌高峰論壇:十年回顧
【精華】中國《原發性肺癌診療規范》(2015年版)
【995】更合適中國國情的肺癌指南發布!——《CSCO原發性肺癌診療指南》發布
非小細胞肺癌診斷要點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青区| 唐河县| 吉安市| 平湖市| 高青县| 云安县| 即墨市| 宁阳县| 乌苏市| 泰兴市| 东山县| 济宁市| 郸城县| 平南县| 正安县| 久治县| 宜兰县| 米泉市| 岑巩县| 凤庆县| 双桥区| 邹平县| 保靖县| 武宁县| 突泉县| 临漳县| 尼木县| 四会市| 海盐县| 敦煌市| 西宁市| 昭平县| 汤原县| 土默特右旗| 北碚区| 亳州市| 清徐县| 福泉市| 虎林市| 贵德县| 南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