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學”學生有多少
前不久,本市有關教研部門就學生的學習情緒進行了一次專題問卷調查。根據調查情況分析,感到“學習沒意思”,有“厭學”情緒的學生達到被調查人數的三分之二(70.24%),許多學生“厭學”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厭學”作為一種情緒傾向,既表現為對直接針對學習本身的消極情緒反應(缺乏興趣,不愿學),同時也體現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的積極程度上,如認真、緊張、主動、頑強、投入程度等,即所謂學習積極性。學習積極性主要包括注意狀態、情緒傾向和意志毅力,當學生在這些方面表現出倦怠、消極的行為和態度,也視為缺乏興趣的厭學表現。此次問卷是基于這一認識將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兩方面結合起來進行考查的。問卷圍繞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環境、學習自我評價、問題歸因等設計了39個封閉問題以及一道開放題:“你認為對學習失去興趣的原因是什么?”以下是調查數據及分析:
不愿意學習 介 于二者之間 愿意學習
年級及人數 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七年級(192 人) 10 52 23 12 159 828
八年級(234人) 21 9 56 239 157 671
九年級(219人) 39 178 74 338 106 484
合計(645人) 70 109 153 237 422 654
從上表可以看出,明確表示學習沒意思、不愿意學習的學生人數及比例并不高,只有10.9%。但如將前兩項均視為對學習持不積極態度,其比例便超過了總人數的三分之一(34.6%),而且隨著年級的升高,不愿意學習的人數比例越來越高。另據對開放題的統計,對學習表示沒興趣、感到學習乏味的學生有240人,占總人數的37.2%。綜合以上兩點可得出這樣的結論:在被調查的學生中,不愿意學習和缺乏學習興趣的人數比例約占到被調查學生的三分之二(約70.24%),并隨著年級的增高呈上升趨勢。這說明,“厭學”的情緒和行為伴隨著學生的學習過程在不斷產生和增強。此次調查的對象是隨機抽取的六所學校的645名初中學生,其中既有市、區級重點校,也有普通中學,這一調查結果可以說基本代表了本市初中學生的學習情緒狀況。在全社會空前重視教育的今天,卻有如此眾多的學生越學越“沒興趣”,這種巨大的反差應當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和反思。
2.什么使學習變得“討厭”
究竟什么原因使這么多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這是調查想要重點搞清的問題。通過分析發現,在諸多因素中,對學生學習興趣影響最大、最直接的因素恰恰來自他們的教育者———教師和家長。
因素之一、老師的態度傷害了學生自尊心
老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人生旅途的引導者,正因如此被冠以“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美譽。然而問卷調查卻告訴了我們一個令人遺憾的事實:我們的老師辛辛苦苦地教,孜孜不倦地講,到頭來卻成為學生學習興趣的“滅火器”。問題出在哪兒?讓我們看看學生在問卷中的反映。
教師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的問題在問卷中被歸納為六方面:學習上很少得到老師鼓勵和贊揚;老師講課枯燥無味;老師諷刺挖苦成績差的學生;老師看不到成績差學生在學習上的努力;老師不了解學生學習上存在的問題;我怎么努力也難以達到老師的要求。
從上面的數字不難看出,各年級學生對老師做出負性評價的人數比例都很高,而且年級越高人數比例越高。更耐人尋味的是,“老師講課枯燥無味”在諸多影響學習興趣的因素中并不是首當其沖,在學生看來,老師帶給他們最多的負面影響是精神上的。如有的學生在開放題中寫道:“老師對不同同學的態度給我一種自卑感”,“老師總是不信任我”,“問老師問題時他們不耐煩,說問的問題太簡單”……諷刺挖苦的語言、冷漠的表情、不公平的態度、不負責任的說教、無視學生的努力等等,這些才是對學生的最大傷害。學生從老師的態度中知道了自己是笨學生,是不被喜愛的學生,這對處于青年初期,自我意識增強,有著強烈歸屬感的他們無疑是一種心靈打擊。特別是當他們的不斷努力總是無法得到老師的認可和鼓勵時,他們的自尊和自信受到了嚴重傷害,很多學生由此產生不良的情緒和行為,如抵觸、逆反、冷漠、厭煩、逃避等等。這些不良情緒和行為遷移到學習情境中,直接導致了學習興趣下降,繼而產生厭學,正如一位學生所說:“即使我很努力認真地學,但還是無法真正對學習再有興趣。”
應當引起重視的是,在關于老師影響的六個問題中,“老師不了解學生學習上存在的問題”和“學習上很少得到老師的鼓勵”被所有年級學生列為最重要的因素。這個結果說明,老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沒有真正做到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中注重的是自己的感覺而不是學生的實際。學生的評判提示我們,造成學生厭學的主要根源之一在教育內部;作為教師,其自身的德行和對學生的態度遠比教學技巧更重要。
因素之二、家長教育方式不當讓孩子反感
調查顯示,家長對孩子學習興趣的影響同樣不可忽視和低估。對來自家長壓力的調查包括四方面:家長對學習的督促、家長將學習成績與他人比較、家長要求參加課外補習班以及家長對學生思想脈搏的把握。在認為家長壓力大的學生中,選擇“家長要求參加各種家教或課外補習班”的人數比例為41.71%,選擇“家長經常督促學習不讓有一點自己支配的時間”的為22.64%;認為“家長不了解自己的想法”的人數比例達56.12%,而對“家長經常把學習成績與別的同學比較”表示不滿的人數最多,比例高達65.58%。這些問題暴露出家長在孩子教育方面存在的誤區。特別是拿別人的成績和自己孩子做“反比”,這對他們與其說是壓力,不如說是激起反感,因為它人為拉大了榜樣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使他們越發對自己失去信心,久之產生逆反心理,并逐漸對學習喪失興趣,產生厭學情緒就很容易理解了。
很多家長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卻固執地認為“我的想法就是你的想法”,出于“好心”不停地督促孩子學習,認為“說總比不說好”,將無限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切實際地過高要求,沒完沒了地嘮叨,所有這些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更使他們感到極為煩躁和不安。他們將所有不滿和怨恨灑向學習活動,于是對學習更加討厭。在老師和家長的雙重壓力下,學生只有用“煩!煩!!煩!!!”來表達他們強烈的不滿。
因素之三、繁重的課業擠跑了學習興趣
“減負”曾是多年來經常討論的話題,但實際上學生繁重的課業負擔非但沒有減輕反而更重,這一事實在調查中又一次得到證實。
問卷調查中明確表示因“作業多而感到睡眠時間不夠”的學生三個年級平均為47.44%,九年級畢業班更是高達66.21%;能夠保證睡眠時間的平均不足四分之一,畢業班僅為10.5%。如果加上介于二者之間的人數,感到學習負擔重的學生達到了74.73%,這是一個很高的比例數。目前中學生每天上學時間通常在10小時以上,有的達十二三個小時,還不包括家庭作業時間。休息日被普遍占用,假期加班補課是家常便飯,學生的絕大部分時間被功課填得滿滿的,生活中幾乎沒有其他內容。課業負擔重不僅體現在課堂作業多,而且懲罰性作業和重復性作業更多,許多學生在開放題中對此表示了強烈的不滿情緒:“每天寫不完的作業讓我處于緊張狀態”,“作業如山重”,“作業多,十分多,非常多,多得不能再多了!!!!”不難想象,在疲于奔命連休息都無法保證的狀態下,學生怎么能保持良好的學習情緒,而日復一日的惡劣情緒又怎么可能讓學生熱愛學習,以學為樂呢?
因素之四、缺少穩定的學習動機難以承受挫折
學習動機是激發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是學習得以發動、維持、完成的重要條件。學習動機實質上是一種學習需要,它直接制約著學習積極性。這種學習需要是內在的,它包括三個組成部分: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附屬內驅力。認知內驅力是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識、解決問題的需要,它以求知為目標,從知識的獲得上得到滿足,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內部動機。自我提高內驅力把學習行為指向學習中可能取得的成就,把學業成就看做贏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是一種間接的學習需要,屬于外部動機,對于維持學習興趣也是不可或缺的。附屬內驅力則是為了贏得贊許表現出的一種學習需要,它既不指向學習任務,也不把學業看做贏得地位的手段,而是為了獲得他人的表揚與接納,是一種比較低級的、不穩定的學習動機。一般來說,低齡學生的學習動機中這種內驅力占主要比例,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動機轉向希望得到同伴、集體的認可。
為分析學生的厭學原因,問卷調查對學生是否具有學習動機以及具有的程度,按照認知內驅力———積極的內部動機、自我提高內驅力———外部動機、附屬內驅力———近期的、較低層次的動機三部分分別設題進行了考查。考查結果如下:
認知內驅力 自我提高 附屬內驅力
內驅力
人數比例 人數比例 人數比 例
具備這種動機 52 .6 53 . 3 75 .1
介于二者之間 35 .6 3 2.97 17 .9
不具備這種動機 11 .3 12 . 6 6 .82
從上表可以看出,具有附屬內驅力的人數比例遠遠高于認知內驅力和自我提高內驅力的人數比例。這說明在被調查的學生中,大多數人的學習興趣是集中在眼前的,如只對學習結果感興趣,只對喜歡的老師的課感興趣,只希望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贊許和肯定等等。這種較低層次的學習動機是短暫、功利的、不穩定的,在學習活動中表現為興趣短暫,意志毅力差,經不起挫折。一旦這種學習需要未得到滿足,直接的后果就是學習興趣下降,如果需要繼續得不到滿足,厭學則勢在必然。
調查結果還反映出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很多學生雖然年級升高了,但并未脫離老師和家長的呵護,依賴性仍很強,自制力較弱。其他一些影響到學習興趣的因素,如學習方法不科學,缺乏自信,人際關系不和諧,考試屢遭失敗等,也在調查中有所反映。如有28.22%的學生認為“有許多同學看不起自己”,有35.42%的學生認為“無論怎樣努力學習成績都很難提高”。上網與玩電腦游戲也是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一個誘因。電腦是一把雙刃劍,對于自制能力較低的初中學生來講,很難抵擋住其誘惑。調查中約有52%的學生表示愛玩電腦,覺得上網玩游戲比學習更具有吸引力、更快樂。由此可見,一些表現在學習上的問題,其更深刻的根源在學習之外。
3.扭轉現狀———
期盼教育“人性化”
通過上面的數據和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約有三分之二的中學生存在程度不同的厭學情緒;
2、厭學情緒和行為是伴隨學習過程產生的,年級的升高與厭學人數的增加成正比;
3、有一部分學生缺乏積極正確的學習動機;
4、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重要原因是教師不良的教育態度、欠缺的師德風范和家長不切實際的期望值、不當的教育行為;
5、教師教學水平、繁重的課業負擔、學習能力低下、其他社會信息的誘惑等因素也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當今世界已進入學習化時代,終身學習成為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生存必須,因此,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如何,不僅影響眼前的學習成績,更關系到他們的終身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厭學”對學生個人以及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將是深遠而沉重的。整個社會在青少年學生身上寄托了深厚的希望,作為教育者的老師和家長本該像愛護眼睛一樣珍惜和愛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可如今,我們為孩子學習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努力,卻與我們的初衷南轅北轍,而種種過失傷及的恰恰是他們從事學習最重要的根本!
當然,造成學生厭學不僅有老師、家長和學生自身的因素,還有其錯綜復雜的社會原因。歸根結底,“厭學”是應試教育的直接“惡果”,要徹底扭轉現狀,還有待整個教育大環境的改善,有待我們的教育真正轉向“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
令人欣慰的是,我們的許多教師、教育部門的領導者已經在向著這個方向努力。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推行新課程改革、狠抓師德建設等等,都體現了人本主義的思想指導。每個孩子都只有一個童年、一次青春,為了今天的孩子,為了孩子的明天,我們由衷地期望教育改革的步伐能更快一些。期望我們的老師能更“人性化”一些,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對學生給以更多的尊重、理解和同情,把學生真正當成一個“人”來對待,把學生的發展、情感、體驗和行為作為一切教育的基點。也期望我們的家長能對孩子多一分了解、多一些體諒、多一點信任,那樣,我們的學生將會比現在幸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