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診斷
腹瀉是一種常見癥狀,俗稱“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黏液。腹瀉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癥狀。正常人每日大約有9L液體進入胃腸道,通過腸道對水分的吸收,最終糞便中水分僅約100~200ml。若進入結腸的液體量超過結腸的吸收能力或(和)結腸的吸收容量減少,就會導致糞便中水分排出量增加,便產生腹瀉。臨床上按病程長短,將腹瀉分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腹瀉發病急劇,病程在2~3周之內,大多系感染引起。慢性腹瀉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復發性腹瀉,發病原因更為復雜,可為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所致。
中醫辨證
腹瀉屬中醫“泄瀉”、“下利”等范疇。根據腹瀉的病因病機及糞便特點可分為濕泄、寒泄、火泄、暑泄、熱泄、食泄、氣泄、胃泄、小腸泄、大腸泄、腎泄、直腸泄、滑瀉、水瀉等。中醫一般將大便溏薄者稱為“泄”,下如水樣者稱為“瀉”。
臨床上腹瀉可分為以下幾個證型:
1、傷食瀉
臨床表現:腹脹腹痛,瀉前哭鬧,瀉后痛減,大便酸臭,或如敗卵,呈黃綠色稀薄液狀,夾有食物殘渣,可有少許粘液,噯氣酸餿,惡心嘔吐,不思飲食,睡臥不安,舌苔薄黃或垢膩。
治以消食化滯,和中止瀉。
方選保和丸加減,藥用焦山楂、六神曲、法半夏、茯苓、陳皮、連翹、炒麥芽、萊菔子。水煎,日1劑,分3次服。
若以傷乳為主者,重用炒麥芽、炒谷芽、砂仁(后下);傷于肉食積者,重用焦山楂;傷于面食積者,重用萊菔子;傷于谷食積者,重用神曲;病情較重者,加雞內金、莪術。大便多水者,加澤瀉、車前子(包煎);兼有嘔吐者,加藿香、生姜汁;脾胃本虛,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者,加白術、生谷芽、薏苡仁。
2、風寒瀉
臨床表現:腹部脹痛,喜溫喜按,瀉下泡沫狀稀便,色淡黃,無味,腸鳴漉漉,口渴但不喜飲,或有惡寒、發熱,舌質淡苔薄白。
治以疏風散寒,化濕和中。
方選藿香正氣散加減,藥用藿香、蘇葉、白芷、大腹皮、厚樸、陳皮、半夏、生姜、茯苓、蒼術。水煎,日1劑,分3次服。
小便短少者,加澤瀉、豬苓、車前子(包煎);腰腹部痛劇、腸鳴者,加煨姜、砂仁(后下)、草豆蔻。
3、濕熱瀉
濕熱瀉臨床表現:腹瀉急迫,便下稀薄,水分較多,或如水注,糞色深黃而臭,或夾有粘液,肛門灼紅,腹痛陣作,煩鬧不安,口渴喜飲,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肢體倦怠,發熱或不發熱,小便黃少,舌質紅,苔黃膩。
治以清熱利濕,和中止渴。
方選葛根芩連湯加減,藥用葛根、黃芩、黃連、車前子(包煎)、蒼術、木香。水煎,日1劑,分3次服。
若高熱煩渴者,加生石膏(先煎)、寒水石(先煎);小便色赤而短者,加六一散;腹痛甚者,加白芍、木香;嘔吐頻繁者,加藿香、半夏、竹茹。
若舌苔厚膩,渴不欲飲,瀉下稀薄如蛋花湯樣,淡黃不臭,發熱不高,惡心欲嘔者,宜芳香化濁,燥脾滲濕,忌用苦寒之品,以免濕蘊難化,用藿香正氣散合五苓散加減。
4.脾胃虛弱瀉
脾胃虛弱瀉臨床表現:病程較長,泄瀉時輕時重或時發時止,大便稀溏,色淡無臭味,夾有不消化食物殘渣,食后易瀉,吃多后見腹脹、大便多,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黃,神疲倦怠,形體瘦弱,舌質淡,苔薄白。
治以健脾益氣,助運化濕。
方選參苓白術散加減,藥用黨參、白術、茯苓、山藥、苡仁、焦山楂、焦神曲、陳皮、砂仁(后下)。水煎,日1劑,分3次服。如時見腹痛,加木香、香附;兼舌苔白膩者,加蒼術、厚樸。
大便清稀,小便色清,腹部隱隱作痛,加炮姜、肉豆蔻、益智仁;少氣懶言,便瀉不止,甚至脫肛,加黃芪、升麻、葛根;兼夾濕熱,口苦舌黃,加黃連、馬齒莧。
5、脾腎陽虛瀉
脾腎陽虛瀉臨床表現:久瀉不止,纏綿不愈,大便清稀,無味,下利清谷,或見脫肛,形寒肢冷,面色蒼白,食欲不振,腹軟喜按,精神萎靡,或有睡時露睛,舌質淡,苔薄白。
治以補脾溫腎,調中止瀉。
方選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加減,藥用熟附子、炮姜、五味子、米殼、吳茱萸、黨參、白術、補骨脂、肉豆蔻。水煎,日1劑,分3次服。
如久瀉不止,加訶子、石榴皮、赤石脂;脫肛者,加黃芪、炙升麻。
醫道聲明:以上藥材、食材確有治療腹瀉的作用,但是請在辨證論治的前提下使用,如果朋友確實有腹瀉方面問題,可聯系我們辨證用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