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空青
人生該是追求美的旅程。
靜下來,讀讀詩吧。
【緣起】
春夏秋冬里,你最喜歡哪個季節(jié)?
喜歡看繁花的選擇春季;
喜歡吃西瓜的選擇夏季;
喜歡看紅葉的選擇秋季;
喜歡看白雪的選擇冬季。
每個季節(jié)都有自己的特征,自己的代表。
但如果做一個統(tǒng)計,我自信更多的人會選擇春天。
因為春天代表了生命的初生,代表了生命剛開始時無限的可能性,代表了浪漫。這些都是人們最渴求的東西。
回頭看古人詩歌,傷春悲秋者從來不乏其人。他們因春天的離去而悲哀,因秋天的到來而感傷。
如此鮮明的“雙標”,大概也能看出誰是四季里面的人氣王了吧。
人們還常常把季節(jié)輪回的春夏秋冬與自己的生命對應(yīng)起來,春天是青少年,年少輕狂,一切皆有可能。
那么,秋天便是漸漸步入晚年。一事無成之人自然感慨歲月流逝;有所成就之人仍然慨嘆華發(fā)早生。
還是春天好些,還是少年好些。
這篇文章就帶大家欣賞黃庭堅的一首詞。
詞的立意很新穎,與白居易的一句詩有關(guān):“長恨春歸無覓處”。
我們只知道春天會離開,那春天離開之后,跑到哪里去了呢?
黃庭堅在這首《清平樂》中,抓住這個問題連珠炮似的發(fā)問,煞是可愛。
【詩篇】
清平樂·春歸何處黃庭堅 〔宋代〕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誦析】
這首詞寫于公元1103年,這時候的黃庭堅已經(jīng)跟隨蘇軾,過上了貶謫四方的流浪生涯。
這一年,黃庭堅從洞庭一路到了廣西宜州,次年春末,寫下了這一首饒有趣味的《清平樂》。
沒有記錯的話,這首詞也是在課本中的,雖然年份有些記不清了。
詞的起筆就將全文主題概括成四個字:“春歸何處”?
春天去哪里了呢?
后面講到自己的感受,“寂寞無行路”,也就是因為沒有春天的蹤跡而寂寞。
既然如此想念春天,自然要想方設(shè)法打聽到春天的蹤跡。于是詞人大聲呼喚:
“各位父老鄉(xiāng)親啊,你們有沒有知道春天到底去哪里了呀?知道的人還請告訴我一聲,我好去找到春天,把它叫回來跟我住到一起。”
這登高一呼,放在現(xiàn)代怕是要送進精神病院的。不過,如此行徑也正好體現(xiàn)出黃庭堅對春天的熱愛與強烈的渴望。
但畢竟春天不是什么具體的人或事物,你問誰也找不到呀。還好黃庭堅也懂得自我安慰,詞的下闋,情感慢慢就沒那么強烈,對春的呼喚也變得淡然許多。
唉,春天本就來無影去無蹤,誰知道又跑到哪里去了呢。
除非,我們?nèi)枂柡痛禾熳钣H近的黃鸝鳥?
這一句當然不是實寫,人和動物到底還是不能實現(xiàn)深入互通的交流。但黃庭堅還就這么寫了,不光寫,還寫得跟個真事兒一樣。
他跑去問黃鸝,黃鸝好像能夠聽懂他說的話,于是嘰嘰喳喳開始回答黃庭堅的問題。
這回就換他自己傻眼了,黃鸝能聽懂我說話,我可聽不懂你這鳥叫呀?
到這里,黃庭堅也算徹底死了心。
黃鸝的歌聲沒人讀得懂,春天的蹤跡亦無世人知。
就讓春天去吧,來年再來;就讓黃鸝飛吧,明年再見。
這首詞有兩個亮點值得學(xué)習(xí)。
一是近乎口語的質(zhì)樸語言,通篇讀下來幾乎沒什么障礙,沒有用典也沒有生僻字,就只是一個才子逢暮春,“神志不清”般的碎碎念與獨白。
二是春天的擬人化、具象化。黃庭堅將春天塑造成一個頑皮可愛的精靈形象,又以黃鸝鳥這春之使者的身份加以襯托。春天有了具體的形象,詞人對春天的熱愛與可惜也就有了堅實的著落點。
情感展現(xiàn)得更加生動,我們讀起來也更加舒服、有趣,又好理解。
【拓展閱讀】
如夢令·池上春歸何處秦觀 〔宋代〕池上春歸何處?滿目落花飛絮。孤館悄無人,夢斷月堤歸路。無緒,無緒。簾外五更風雨。
文中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煩請聯(lián)系,我會立即刪除!
你的關(guān)注與評論是我創(chuàng)作的最大動力。
編輯 空青
排版 空青
空青詩詞日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