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地產人,憑良心寫作,講人話,結善緣,有態度。
客觀行文,理性看事。還請各位讀者朋友多多支持。
拒絕標題黨,堅持耕耘深度專業內容。
(獨家內容,侵權摘抄必究,首發頭條號)
@熊貓貝貝小可愛 我是熊貓貝貝,地產行業策略研究者,歡迎關注。
傳統門神年畫隨時代也年輕化和卡通化了哈哈哈(圖片來源:網絡)
(正文超過1萬字!是的你沒看錯,這篇文章就是萬字長文……寫完了才發現的!完成閱讀越需要……我也不知道多少分鐘……每個人應該都不一樣吧……)
在春節濃郁的年俗里,中國傳統觀念和文化習俗中,家家戶戶似乎都少不了一對威風凜凜的門神。
大年三十,掃除辭歲,天將擦黑的時候,熬上一碗香糊,給樸素的大門,貼上色彩熱烈奔放的門神,千門萬戶煥然一新。
如今,隨著時代的前進和傳統文化習俗傳承的逐漸斷代,仍然保持這個習俗的人反而成了少數派。
有人說傳統沒了,是因為它缺少令人信服的理由,或者令人懷念的趣味。
此言卻不盡然,中國人的門神其實很有趣。
明代詩人,畫家沈周曾經寫過一首這樣的詩:
抱關憔悴兩疲兵,眾欲麾之我漫亹。
簡爾功名惟故紙,傍誰門戶有長情。
戟悲雨跡銷殘畫,鍪賴蟲絲戀絕纓。
莫向新郎訴恩怨,明年今夜自分明。
這可不是一首描寫武將的詩,因為這首詩的名字叫做“送門神”
門是進出住宅門戶的入口,所以,將神像至于門上,祈禱神明,希望將魑魅魍魎,拒之門外,而將過濾出的福氣好運,通過門帶給住宅中的一家人,這是我們的古老傳統。
今天這篇文章,就給各位讀者朋友和粉絲們,深度解讀一下中國傳統家文化中關于“門神”的文化淵源。
“門神”文化,已經不僅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時至今日,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和寓意載體。
地產人說關于房子的文化故事。希望屏幕前的您,能夠喜歡。
最為常見的傳統“福”字年畫(圖片來源:網絡)
溫馨提示:
-本文不含任何廣告和引導,請放心閱讀,如有幫助,歡迎收藏、分享和點贊。
-本文除標明引用部分,均為本人原創,謝絕斷章取義無腦摘抄和偽原創搬運,轉載復制請注明原文出處,本文首發頭條號。
PS:寫不出來要搬運我也攔不住,至少帶個我的ID我就不計較。
-本文引用圖片和部分文字,會規范使用“引用標注”并注明出處,如有版權爭議,第一時間處理。
尊重原創版權,從自己做起。
-熊貓貝貝原創文章,內容僅供交流參考,不構成投資或其他建議。
分享讓生活更加美好,希望本人的文章能帶給大家幫助!
假如本文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本人會及時加以改正。一個小小的點贊動作就是最大的動力。
現代創意門神,臉譜可以實現更換和轉動(圖片來源:網絡)
起源于門,寄托寓意,承載美好心愿的祈愿對象。
不管在世界的任何地方,自從人類學會建造房子之后,門做為聯通房子內外的必要裝置(可以關開以控制進出的裝置)就成了必須的東西。
光從中國文字文化中,關于“門”的詞語,對于“門”的重要性,就可見一斑:
魚升龍門:比喻舉業成功或地位高升。
鴟張門戶:樹立門戶,標榜門庭。
立木南門:立木:豎木于地上。比喻用具體事實來證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開來。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
高門大戶:高門:舊時指富貴之家;大戶:聲勢顯赫的家族。有錢有勢的人家。
……由此可見中國人對于“門”寄托了豐富的情感和很多寓意。
中國住家文化中“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門不僅僅代表了一種界限,分開了室內和室外的空間,更是是跨越兩個不同區域的分界線。
同時門還是一種屏障,《釋名-釋宮室》中說“門,護也”,由此可見,門的防衛功能是根植于人們的認識之中的。這兩扇木頭也好,蘆葦也好,形成了保護房屋和家人的第一道防線。
站在當時的角度來想它們,確實是值得被崇拜的。
就算放到今天來看,門是保護家庭,安全防護,保障出入的重要裝置,依然具備不可取代的功能意義和價值。
而且,中國人通過歷史的傳承,文化的延續,再加上豐富的想象,住房就逐漸從單純的抵御外敵,抵擋風寒的防衛守護功能變成了,對于妖魔鬼怪,魑魅魍魎和未知威脅的有效隔絕,所以門在中國心目中也逐漸被賦予了神圣的認知和概念,逐漸加大了重視程度。
門神的概念起源非常早,是中國民間流傳最為久遠,影響最為廣泛的神靈群體之一。
據傳說,早在夏王朝就已經有了最原始的門神崇拜,那個時候人們才剛剛脫離了以天為被,以地為床的時代,居住在了有圍墻可以避雨,有門戶可以安身的房屋之中。
寺廟佛門(圖片來源:網絡)
早在周朝,就流行“門祭”,因為門具有隔絕邪靈的作用,具有神力,所以,人需要以禮祭之。
根據史料記載,周代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祀門”的活動,而且是極為重要的一項典禮。上到天子,下到庶民,都要對門神加以禮敬。
周朝人講究禮,不同的社會地位,不同的身份,有著不同的祭祀對象,祭祀標準。
《禮記》中說,“王之七祀”,“諸侯之五祀”,“大夫之三祀”,“適士之二祀”,“庶士庶人之一祀”,這些之中,都包括著以門為對象的祭祀,也就是“門祭”,足以看出門對于人的重要性。
這時候的門還僅僅是具有著特殊的象征意義和社會禮制標準。
圖片來源:網絡
門祭場景傳統(圖片來源:網絡)
到了漢代,一般認為是鄭玄在為禮記注釋時首先提出了門神的概念。而且,在東漢時期,逐漸發展出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明確的關于門神的認知。
門神為民俗所奉的司門之神。
中國民間信奉門神,由來已久。
《禮記·祭法》云:王為群姓立七祀,諸侯為國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適士立二祀,皆有“門”、“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
可見自先秦以來,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門神。
但要明白的是,此后世人所謂的門神實質是因為其有著出色之處而被崇拜供奉,更多的性質是祈愿而不是純粹的門神。
而“門祭”這種文化傳統,在中國很多文化傳承保留較好的地區,到今天繼續沿承保持著:
甚至在東南沿海地區(以福建,江浙,潮汕地區為代表),出海華僑和海外游子歸來祖國,想要認祖歸宗,第一件事,就是門祭大禮:
家族宗祠大門緊閉,需要行三跪九叩大禮進行“叩門見禮”,才能打開大門,進門認親。
正月十五,客家圍屋祭門祭戶禮儀(圖片來源:網絡)
河南農村元宵節祭門,祭戶活動(圖片來源:網絡)
沿海地區祭門認祖歸宗的習俗(圖片來源:電視新聞截圖)
中國傳統文化和人居理念中,“門”的意義和地位,不言而喻。
就連“山門大開”這樣的詞,都有著代表著迎接重要的客人的寓意。
傳承發展:從無形到有形,從植物到人物,不同時期,不同人物代表
萌芽初期:以桃木為載體,無具體人物。
《燕京歲時記》說:“門神皆甲胄執戈,懸弧佩劍,或謂為神荼、郁壘,或謂為秦瓊、敬德,其實皆非也。但謂之門神可矣。夫門為五祀之首,并非邪神,都人神之而不祀之,失其旨矣。”
《禮記正義》卷十四 月令第六說:“則門神陰氣之神,是陰陽別氣在門戶者,與人作神也。”
《文獻通考》卷八十六·郊社考十九說:“五祀:行是道路之神,門是門神,戶是戶神,與中霤、灶凡五。”
最初的門神并非具體的人格神,沒有姓名之說,而其地位更不像如今之低。
最早的人格化門神,是用桃木雕刻成的兩個“桃人”。
這個源起中國傳統宗教和文化的儒道思想:桃木驅邪。
桃人也叫“桃梗”,雕刻而成,狀如人形,也是后來的桃板,桃符的始祖。
桃人本質上就是一個桃木制作而成的木偶,那為什么以桃木制作呢?
大家可以都有耳聞說桃木可以驅邪制鬼,這個概念在中國古代更加的深刻一些,古人認為桃木是仙木,擁有打散一切惡鬼的功效,這個功效來自于一個傳說:后羿有一個徒弟叫做逢蒙,他嫉妒自己的師傅箭術高超,在一次打獵的時候,用桃木棒子偷襲后羿,將其打死了。而后羿被民間尊為“宗布神”,這個神位主管統轄天下所有的鬼魂。那么既然桃木可以打死老大,其他的小弟自然也就懼怕這種武器了,于是乎桃木就成了打擊鬼魂的神木。所以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開始以這種別名為“鬼怖木”的木頭削成方形,或在上面雕刻一些猙獰的面孔插在門上,用來驅邪。
與此同時,“斬桃為人飾門”的習慣也就應運而生。
東漢高誘為《戰國策.齊策三》做注釋即說:“故使世人刻此桃梗,畫荼與郁壘首,正歲以置門戶。”或許說明最晚戰國時期,桃人就已經廣泛流傳開來了。
至于桃人的型號,南宋陳靚元在他的《歲時廣記》中告訴我們:“今人以桃梗徑寸許,長七八寸,中分之,書祈福禳災之辭,歲旦插于門左右地而釘之。即其制也。”
所以說,古代的桃人也有在元旦時候插在地里,立在門前的——想象一下這個畫面,是不是就有點兒像是門神的樣子了呢?
即使現在,也有一些地區的民間會制作桃人,把它們塞進房梁或者門墻的小洞里,再封死,讓它們來保護宅院的安寧。
古人以儒道文化為正統,認為桃木乃是五木之精,能辟鬼邪,故從漢朝時就有用桃木做辟邪之具。有的在桃木上刻上吉利文字,有的則刻上圖形,分別形成春貼與年畫。
隨著紙應用廣泛,桃木則被紙來代替。即使到了后世,門神已經有具象化的人物形象,刻在桃木上掛在門上的形式,依然沿用至今:
桃木門神(圖片來源:網絡)
除了桃人的形式,還有一種另一種“門神”的雛形,就是動物形象: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虎與雞了。
這兩種動物作為“門神”寓意的最先出現的,是老虎的形象。
因為在古代,人們還是很怕老虎的——虎勇猛威武的形象也深入尋常百姓家。
因此人們也希望自己能借助虎的能力,保護家庭,鎮守宅院,人們逐漸開始繪畫,雕刻虎在門上,以“畫虎于門,冀于御兇”。
虎作為門神的傳統興起于秦漢時期,尤其是漢朝人將虎視作吃鬼的神獸,在很多漢朝畫像磚里都看得到老虎和惡鬼搏斗的場面,我國后來的年畫,門神畫,可以說都是從虎的形象開始的。
(虎吃女魃畫像磚:漢朝 今唐縣出土)
不僅在畫像磚里,在漢代人的墓葬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老虎作為守護陰宅的門神出現,例如河南南陽楊官寺漢墓出土的這只把門虎,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而漢代人重視死后的世界,盛行的是“事死如生”,因此墓葬里的虎門神,也是陽間百姓年節風俗習慣的一個體現。
甚至用玉石雕刻的“玉虎”,成為漢代的陪葬品的標準之一:
把門虎:漢代墓穴壁畫(圖片來源:網絡)
近代出土的漢代陪葬品玉虎(圖片來源:網絡)
魏晉時期左右,另一種看家護院,鎮守門戶的神獸:雞也開始出現了。
俗傳鬼害怕雞的鳴叫,因為“雞鳴天亮”,雞因此屬陽,而鬼屬陰,雞鳴則太陽出,鬼就會“縮短”“迸失”驚懼萬分而逃離。
因此,晉人王嘉在《拾遺記》中講雞可以辟邪,并介紹元旦的時候,晉朝老百姓都要在門戶上畫雞。因為大年初一,人們直接把一只活雞倒掛在門楣之上,這顯然不太美觀,對于喜慶氣氛來說不合時宜。于是乎到了南朝劉宋之后,人們改用繪畫的方式將雞這種“食毒蟲”的吉祥物刻畫在門上,(南朝宗懔《荊楚時歲記》記載“正月一日…貼畫雞,百鬼畏之。”)和她的老前輩虎四目而對,頗有一種兩員大將鎮守家宅的意味在了。
山西絳州景記紙局木版年畫《新春大吉(雞)》圖片來源:網絡
清代江蘇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雞王鎮宅》(左)、《金雞報曉》(右)圖片來源:網絡
接下來咱們來說說符號門神,也就是酉與聻這兩個字。
酉這個字為什么辟邪呢?它來自于一個關于姜子牙的傳說,我們都知道姜太公是封神的角色(都看過封神榜吧),因此諸多妖魔鬼怪一看見他就要避開讓道,這就是所謂的“姜太公在此,諸神讓位”這句話的來源。而傳說姜太公他是酉時出生的,因此過年的時候要寫酉字,貼在門口,象征著一個符號意義的疊加:姜太公避鬼,酉也避鬼,那么兩者加起來就什么鬼都進不來啦!
另外,按照生肖來算,咱們都背過“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酉也是雞的屬性。明人楊慎就說:“日中有金雞,乃酉之屬。”
(苗族紋樣里也有酉字的紋樣,這說明酉字作為吉祥符號傳播很廣)圖片來源:網絡
而上面已經說了雞就是門神之一,那么酉自然也就隨之成為門神的象征了。
聻(讀音為nǐ或jiàn)字貼在門口驅邪的習慣據說起源于中唐,興盛于明清時期,清代山西《晉縣志》就記載當地民俗:“除日,或書聻,驅鬼魅。”,至今,仍然在江浙地區流傳。
臺灣虎頭聻門牌(圖片來源:網絡)
那么聻字怎么就能當門神了呢?這源于古人相信,鬼也是會死的。
再死過一次的鬼,就叫做聻,也就是“鬼中鬼”。這鬼中鬼到底有啥不一樣,誰也不知道,大概其是更厲害的鬼吧。因為金朝一個叫韓道昭的人曾在《五音集韻》里這么描述:“聻,人死作鬼,人見懼之。鬼死作聻,鬼見怕之。”如果把聻字貼在門上呢,那就是以毒攻毒,用鬼嚇鬼,則可以“一切鬼祟,遠離千里。”
在很多地方,也會把這個字刻在一些隨身的物品上,以兒童常用的長生鎖和隨身玉佩最為常見。
長生鎖也常見此字(圖片來源:網絡)
清代道教玉佩(圖片來源:網絡)
從桃木懸門驅災辟邪,到虎雞借型求吉,中國的“門神文化”,在發展歷程中,逐漸完成了從“無形”到“有形”的轉變,從植物雕刻到平面繪畫的升級。
人物替入:中國古典傳說和儒道文化的寓意
漢代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訂鬼》 中引用了《山海經》:
“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之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壘,主閱領萬鬼。”
雖然鄭玄說這段話是引自山海經,但是,山海經即玄之又玄,現在已經無法判斷,這段文字的真正來源。但是通過這段文字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門神在漢代已經出現,而且至少在東漢時期,神荼和郁壘,作為門神的地位已經認可。
那么神荼和郁壘這兩人,有著什么樣的淵源和背景,能被認可為是具備守家護院寓意的“一方神明”?
應劭《風俗通義》卷八則稱荼與壘是兄弟二人,生性能夠捉鬼,他們常在度朔山上的桃樹下,檢查百鬼,凡發現有禍害人類的就逮之以喂虎形式懲戒。于是縣老爺常常在臘冬除夕,刻一個桃人拿著葦茭掛在門上,并在門上畫一只虎,這都是仿效古人的做法。
道教吸收了這種信仰,如晉葛洪《枕中書》即將郁壘列入道教神譜,稱為東方鬼帝之一,其《元始上真眾仙記》中亦云:“今人正朝,作兩桃人立門旁,以雄雞毛置索中,蓋遣勇也。”
此后,二神一直被人們所信仰,如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述:“用桃木板做門,叫做仙木,畫兩位神貼在上面,左扇門上叫神荼,右扇門上叫郁壘,中國民間稱他們為門神。”
隋朝杜臺卿《玉燭寶典》引《括地圖》稱神荼、郁壘于桃都山大桃樹下,為門神。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五中還專門有《辯蒂壘》一條,稱人們常于正旦書桃符,上刻郁壘、神荼。
《北平風俗類征·歲考》亦稱:元旦貴戚家懸神荼、郁壘,民間插芝梗、柏葉于戶。
《民間新年神像圖畫展覽會》:“所謂神荼郁壘者,乃《山海經》神話中之人物。……上述最古門神之意,迄今尚未全部遺忘,蓋今人仍有書其名于門上者,以代較流行之將軍肖像。”
由歷史記載可見,二神信仰廣泛深入中國民間,祭祀的方法大致為:畫二神肖像張貼于門上,用桃木雕刻二神像,掛于門上,用朱砂筆在桃木板上寫上二神尊名,掛在門上,并畫上道符,不管用哪一種方法,人們都認為可以用來驅鬼辟邪。 至于于二神的形象,《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一幅畫,畫中即有二神的肖像。二神位于桃樹下,坦胸露乳,黑髯虬須,眉發聳互,頭生兩角,手執桃木劍與葦索,一副兇神惡煞的樣子,難怪鬼見了都害怕。
圖片來源:網絡
脫胎于中國儒道文化的神荼、郁壘在先秦時代,就是門神的絕對標準和人物象征,是最為正統的“門神原型”,在中國的很多地方至今沿承。
但是隨著中國歷史的推進和各地文化的不同發展和前進,在中國歷史歷程前進的幾千年時間里面,五花八門新增加的門神取代了神荼、郁壘等先秦門神,門神的含意、形式和內容隨著歷史的延續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
后期新增的門神主要有“祈福類”、“道界類”、“文官類”、“武將類”及“其他雜類”等等。
祈福類如賜福天官,道界類如鐘馗與王靈官,文官類魏征、包公和文天祥,武將類如秦瓊與尉遲恭等等。
到元代以后,民間所貼的門神再次演變,上述諸類門神慢慢淡化,新增的秦叔寶、尉遲恭二人作為武門神普及最廣。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轉型”為門神是源于《西游記》和《隋唐演義》兩部小說。古時候的人也很有趣,將小說故事情節搬到現實中來當“事實”,由于古人的有趣,后人的跟風,于是秦叔寶、尉遲恭二人便“轉型”為流傳最廣的門神,一直流傳至今。
秦叔寶、尉遲恭是唐初大將軍,是凡人,并非是受封神靈,凡人充當門神有無驅邪避兇作用這個不好說;秦、尉二人貴為大將軍,唐太宗作為帝王請大將軍為其守門尚說得過去,國人愛上行下效,平民百姓請大將軍守門,平民之命是否受得起這是個疑問。
流傳歸流傳,不必太過較真,流傳下來有合理也有不合理的,不靠譜的多的是。
兩人的站位也很有講究:面對兩位門神的時候,秦叔寶在左、尉遲恭在右
作為現代人,吸取傳統文化和傳承中的精髓,摒棄糟粕封建迷信思想,應該是一種常識和常態了。
秦叔寶、尉遲恭門神形象(圖片來源:網絡)
秦叔寶、尉遲恭門神形象(圖片來源:網絡)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過春節時在門上貼門神的習俗。
門神,最初的含義是“司門之神”,它源于上古時期的自然崇拜。
那時人們認為,凡與日常生活有關的事物皆有神在,如家中的門、灶、床等都有神靈在里面。
在古人看來,門主出入,在整個房子中占重要的地位。
所以古時祭祀,門為五祀(門、戶、中溜、灶、行五種主要祭祀)之首,后世演變為門神。
有的地方將門神分為三類,即文門神、武門神、祈福門神。
而因為中國地域文化和歷史進程中的重要象征的變遷,全中國的“門神”分類,可謂是五花八門,主要有以下六種:
舊時,中國以文官作門神的不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魏征、包公、海瑞和文天祥等等。
時至今日,中國傳統的的“門神文化”,伴隨中國文明和歷史的不斷發展,完成了人物替入,由百姓和文化認可的人物形象,繼續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和民眾美好希望寓意。
其中,最具廣泛代表性的,還是“神荼、郁壘”二位,堪稱王者C位,長盛于“門神”崗位界的常青樹代表!
圖片來源:網絡
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符號”的兩人(圖片來源:網絡)
兩位“門神代言人”的相關小知識(最重要的讀音不要弄錯了,哈哈哈):
郁壘神荼是中國民間信奉的兩位門神,神荼(shēn shū)、郁壘(yù lǜ )。
寓意一種消災免禍、趨吉避兇的美好愿望。
神荼位于左邊門扇上,身著斑斕戰甲,面容威嚴,姿態神武,手執金色戰戢。
郁壘位于右邊門扇上,一襲黑色戰袍,神情閑逸自適,兩手無神兵或利器,只是探出一掌,輕撫著坐立在身旁巨大的金眼白虎。
圖片來源:網絡
排行第一的:門神始祖——神荼和郁壘
這個不用過多介紹了,中國門神界王者C位。火了幾千年了。
圖片來源:網絡
第二位:天下第一門神——秦叔寶和尉遲敬德
元朝門神界網紅!秦瓊和尉遲恭的驍勇善戰,忠貞不二在史冊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能走紅“門神”界,和老百姓對兩人的品德形象的高度認可,人民群眾支持的,才是最有力的。
圖片來源:網絡
第三位:最接地氣的門神——灶神和財神
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最原始的動力是對“活色生香”的欲望,萬能的財神能支撐起人們實現理想的必備條件。那么“食”、“財”二位爺被奉若神明就再理所應當不過了。
圖片來源:網絡
第四位:最有警示教育意義的門神——韓信和蕭何
“蕭何月下追韓信”,由于蕭何的力薦,韓信才得以展示才華,封官進爵。“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成”一“敗”系于一人,看起來是種平衡。
其實,功過、是非、利害、得失,誰又算得清?
正是因為算不清的為人處事哲理,才更要講清楚道明白。做人做事要清要白要實在。
這也是中國傳統的一種人文教育和品德展示效果。
圖片來源:網絡
第五位:最有故事的門神——關羽和張飛
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刮骨療毒……一個個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令武圣關二爺義勇雙全的形象深入民心,婦孺皆知。
張翼德遇到一個義薄云天、忠義無雙的好兄弟,才入“神”列,以其鮮明的個性這個也完全可以有。
再說“仁義忠信”是人們最基本而又至高至上的道德信條,老百姓都喜歡敬仰忠肝義膽的化身和精神內涵!
圖片來源:網絡
第六位:“威武常勝”——趙云和馬超
廣泛流行于中原地區,河南農村最為常見。這種類型的門神各地人物不一,但都是“威武常勝”的代表:
河北人供奉的門神是馬超,馬岱哥倆,冀西北則供奉唐朝時期的薛仁貴和蓋蘇。
陜西人供奉孫臏和龐涓,黃三太和楊香武。
重慶人供奉明朝末期“白桿軍”著名女帥秦良玉。
而漢中一帶張貼的多是孟良,焦贊這兩條莽漢子。
年畫:馬超、趙云-2開(對開)-門神-天津楊柳青畫社1993年一版一印
第七位:最愛國的門神——“楊家將”和“岳家軍
國家的概念一直根植在農耕民族的內心深處,在他們生活中能夠守護住家里的“一畝三分地”就是最大的幸福。當戰爭的硝煙侵蝕家園之際,“楊家將”和“岳家軍”挺身而出,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保衛家園之歌。誰保衛人們的幸福誰受擁戴,于是楊家將”和“岳家軍”榮列門神。
一方面,是對戎馬生涯的武將世家的力量的崇拜,另一方面,也是取“保衛家園”的美好寓意。
楊家將岳家軍(尹孝本作),年畫縮樣散頁,繪畫稿
第八位:最吉利的門神代表——“和合”二仙
和合二仙是漢族民間傳說之神,主婚姻和合,也是漢民族中的愛神和喜神。
“和氣乃眾合,合心則事和;世人能和合,快活樂如何?”兩個胖胖的仙童從不見分開。
貼于門上,也是招吉,求和的美好心愿的體現。
圖片來源:網絡
第九位:魑魅魍魎“終結者”——鐘馗
風靡盛唐,傳承至宋。
鐘馗形象是“豹頭環眼,鐵面虬鬢,相貌奇丑”,但人們并不懼怕他的相貌,他為人剛直,是魑魅魍魎的“終結者”。鐘馗捉鬼的傳說在民間廣泛,也深受盛唐以后的中國傳統善惡觀念的影響,得以受百姓所青睞,成為“驅災辟邪”的一種文化符號和表現。
第十位:我們每一個人心中的門神:家和萬事興
我們心中的門神,就是我們自己的靈魂。我們貼門神是對人生的敬畏,是對自然的敬畏,是對祖先的敬畏。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缺少對人類、對自然、對生命、乃至對自己的身體的敬畏,比鬼神只說更可怕。
人有了敬畏之心才談得到良心、義務、責任道德,才能形成責任感,事業心,民族精神,這些才是人類的最高境界,人類才會不斷繁衍進步,社會才會不斷健康向前。
圖片來源:網絡
當然,在全新的時代,也有很多現代風格的有趣年畫形象。
其中最具代表的就像下面這幾張:用創意呈現傳統文化,把門神化作'萌神
這種現象很值得支持和贊揚,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伴隨時代進步和審美提升的“同步前進”的重要象征。
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并沒有完全消失和遺失在歷史長河之中,而是換了全新的形象,繼續傳承和發揚。
這也是現代文創的一個重要方向:延續傳統文化,發揚傳統文化,改良傳統文化,升級傳統文化。
圖片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網絡
雖然因為歷史和文化的區域性不同,有各種各樣的“門神”形象和代表,但是其實都是為了實現一種對于生活和家庭的美好祝愿與寓意寄托。
所有的形式和形象,都是為了實現中國“家文化”的終極目標:家和萬事興。
時至今日,“門神文化”已經成為中國歷史文化重要的寶貴遺產和一種文化符號了。
本文收集整理幾幅具有代表意義的珍貴“門神”形象,供各位讀者朋友們拓展欣賞:
上圖中的門神,拍攝于四川成都寬窄巷里的大戶人家,原本冰冷的石頭門上,浮刻著兩尊身著官服、白面美髯、慈眉善目的天官門神。這是文官門神的一類,完全有別于武將門神威嚴、獰厲的形象,顯得文質彬彬,透著雍容華貴,折射出主人祈求降福的心理。
天官、道家做門神:
門神是道教和民間共同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也是中國民間喜聞樂見的審美圖畫。除了司空見慣的紙質年畫門神,各地還流行一種繪制(或刻制)的門神,它們與大門合而為一,沖擊著人的視覺感受。左頁圖中的門神,拍攝于四川成都寬窄巷里的大戶人家,原本冰冷的石頭門上,浮刻著兩尊身著官服、白面美髯、慈眉善目的天官門神。這是文官門神的一類,完全有別于武將門神威嚴、獰厲的形象,顯得文質彬彬,透著雍容華貴,折射出主人祈求降福的心理。
上圖是中國四大年畫流派之一——綿竹年畫門神像,這兩尊道家門神,具有濃烈的禳除性巫術的色彩,也是門神最本真的一種形象。
將軍門神的秘密:
安徽省績溪縣大坑口村的龍川胡氏宗祠,被稱為“江南第一祠”,高大的儀門上繪有兩尊醒目的彩漆門神。這兩位威武中透著靈動的武將,他們是歷朝歷代門神中最顯赫的兩位—— 秦叔寶和尉遲恭。
胡氏宗祠的門神很傳奇,據說胡家遷入此地的最初270余年間都是單傳,人丁不旺,家境也平常。
經過風水大師指點,才得知是門神貼的不對,改正之后風水靈氣自然發揮了出來,這個故事實際上折射出了將軍門神“走紅”的歷史:儒家大行其道,忠孝人物自然隨之上位。
下圖為河北武強年畫中的鐘馗門神形像,他常常負責把守后門。
河北武強年畫中的鐘馗門神形像,他常常負責把守后門。
罕見的“洋門神”
門神的題材之廣泛,右頁圖中這兩位赤足、鷹鼻的荷蘭門神最有說服力。
他們被繪制在臺灣省臺南市安南區鹿耳門港鎮門宮的大門上,這兩尊身著中國武將服飾、手持中國兵器的洋門神一名鹿風,一名耳順。
鎮門宮奉祀的是民族英雄鄭成功,當地人認為鄭成功大敗荷蘭人,理應由其服侍,于是就有了這樣兩尊特色守護神。(心中頗感自豪:讓老外來給咱中國人看大門,真是揚眉吐氣,哈哈哈哈哈……)
女性能頂半邊天,在門神界也不例外:
門神信仰因地制宜的另一個證據,在四川夾江地區。那里流行貼“女門神”,上面兩張即為此類形象之一。她是明朝末期巴渝一帶戰功卓著的女將軍、女軍事家——秦良玉。在當地人心目中她還是“福將”和“常勝將軍”。
當然,不管門神的人物和形象如何,其實是中國家文化的一種精神寄托和美好寓意。
歌劇《白毛女》中有個“貼門神”的唱段:
“門神門神騎紅馬,貼在那門上守住家,門神門神扛大刀,大鬼小鬼進不來……”
正如歌詞所講,驅邪避鬼才是門神的主業。也代表了廣大百姓對于安居樂業,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向往。
文章內容比較長,洋洋灑灑下來說了這么多,還是想提醒大家:
雖然現代社會主流是破除迷信,不再信什么神鬼了。
然而門神的意義不只在于驅鬼祟神,封建守舊,更重要的意義在于中國人對新年一切順利,和和美美的美好愿望,門神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祈福的一種方式。
希望各位讀者朋友在喜遷新居,開門大吉和每年春節來臨之際,都不要忘了給自家門上貼兩幅門神,或者是寫幾個聻字兒,保佑來年萬事亨通,大吉大利。
謹以此文,心存善念,廣結善緣。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中國人文精神。
杜絕封建迷信,詮釋寓意景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