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載人航天迎來新時代!
4月29日,是我國首個空間站核心艙“天和號”發射的日子,29日上午11點22分,長征五號B型遙二火箭托舉著“天和號”核心艙拔地而起,尾焰拉起一道長長的白線直沖云霄,數分鐘后,“天和號”核心艙成功入軌的消息傳來,發射任務已取得圓滿成功。
“天和號”核心艙是我國空間站的核心部件,它的長度約為16.6米,豎起來比5層樓還高,直徑約4.2米,比火車車廂或公交車還寬,內部空間約50立方米,重量超過22噸,相當于15輛家用小汽車(1.5噸左右)的重量,它比國際空間站現有的任何城段都要大,在長征五號的強大推力運送下,穩健地進入了預定軌道。
“天和號”核心艙的艙段結構為資源艙、生活控制艙和節點艙組成,資源艙和生活控制艙又分為大柱段和小柱段,資源艙后端還有個對接口,如果用一套房屋來比喻它,那么資源艙就相當于倉庫或儲藏室,生活控制艙就相當于臥室和客廳,節點艙相當于前廳和玄關,而且開了好幾個門,倉庫后面還有個后門,相當于3室2廳帶后門??!還算是一套理想的宜居房屋呢!
它的升空入軌,標志著我國空間站建造拉開大幕,在太空載人活動停滯了4年半之后,“天和號”上天也代表著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已經進入到了新的時代。
“天和號”空間站核心艙入軌,使得我國重新擁有了載人太空實驗艙,也使我國首次成為擁有真正空間站的國家,地球外太空也進入了“雙空間站時代”,既有國際空間站,也有我國主導的天宮空間站(名稱未確定)。
“天和號”核心艙已經入軌,但它還可以自行變軌,也就是說它的軌道是可以自行變動的,其軌道可以改變和調整,這是國際空間站所不具有的功能,單核心艙就可為三名航天員提供長達6個月的在軌駐留條件。
后續我國還將發射問天號和夢天號實驗艙段,組成我國空間站的三艙基本結構,預估將于2022年底建成,在這一期間,我國還將分別發射4次載人飛船任務和4次貨運飛船任務,總計發射11次,所以在今明兩年中,我國載人航天任務將進入密集發射階段。
針對空間站項目,我國還向全世界發出了邀請,來自17個國家的和23個實體的9個項目已經成功入選我國空間站的第一批科學實驗項目。
為什么要發射空間站到太空中去做一些科研實驗呢?這是因為這樣可以更好的利用太空微重力和宇宙射線環境,空間微重力物理效應泛指在空間微重力環境條件下不同于重力環境下基本物理效應,其主要包括液體和氣體由重力導致的自然對流基本消除、液體中浮力消失、由于物質密度不同引起的沉浮和分層現象也消失等現象,這種條件下可以進行相當多的科研實驗和科研攻關任務,再加上太空中有著各種宇宙射線輻射作用,也可以增加植物育種等科研項目,所以空間站的建設也代表著我國擁有了豐富的微重力資源和宇宙環境,很多太空科研項目都可以開展了。
參考資料:
《央視新聞》4月29日文章《我國空間站“天和號”核心艙發射入軌?!?/p>
《中科院中國科普博覽》4月27日文章《空間站核心艙發射在即 我們為什么要去太空做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