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心”既備,孩子就出息了
邱泓又
有位家長朋友告訴我說,她的侄兒,每周只愿去上兩天學,考試成績又總是不錯,但家長為其不愿意上學而頭痛不已。問我怎么辦,我說那得從“心”開始。孩子沒有從老師和同學的眼中看到對自己的肯定和賞識,所以他拒絕上學;孩子沒有意識到,去學校去讀書,不是他愿意不愿意的事,而是他必須的事情,是他作為孩子應當有的責任,他之所以輕易地拒絕上學,是因為從小養成了他不負責任的習慣;孩子沒有從自我反省自我把持和校正中得到肯定,獲得快樂,所以他不懂得如何把握自己;孩子沒有感受到獨自上學、獨自在學校去尋找朋友、學習知識的快樂,所以孩子拒絕上學。
這幾天,那孩子的情況仍然在我的心里糾纏,我害怕她以為我是在說繞口令,我得更加集中地來闡述一下我上面那段話,我相信,這樣的思考和闡述,對于所有望子成龍的父母來說,都是務實求活或者未雨綢繆的好事情。
(一)一個有出息的人,一定是一個自尊自重的人
這不就是自尊心嗎?對,就是自尊心。
自尊心是指尊重自己,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不容許別人侮辱和歧視的心理狀態。但同時又必須清楚的是,自尊心往往體現為“自信、自愛、自負、自卑、偏激狂”。
自信自愛是自尊心強的積極的表現。
自信是建立在謙遜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行為抱有成功的信心;自愛是建立在自我愛重基礎上的,是不允許別人輕辱自己的心理。
自負自卑和偏激狂是自尊心強的消極表現。
先說自負吧,這可是一種極端的自信,它是建立在自卑基礎上的,自負的人往往主觀地貶低他人或過分抬高自己,以這種掩耳盜鈴的方式來確立自己在自己內心中的位置。
然后就是自卑了,自卑是現實與理想存在差距而導致的自信缺失。
而偏激狂則是自尊心達到了一種無法控制的程度而表現出來的反社會傾向,是屬于極端的自尊狂,這種人在我們四川人眼里就是那種瓜兮兮的角色。
我們要意識到,自尊心是有成熟與不成熟之分的,如果價值觀成熟了,具備了一定的修養能力,在社會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他會很在乎自己的面子,會積極履行自己對社會和他人應盡的義務,為人處世光明磊落,勤奮、刻苦、踏實肯干。但如果沒有自我修養能力,自尊心太強了就淪為自負,自尊心太弱了就淪為自卑,這些自負和自卑的人,是不可能表現為積極地面對人生的狀態的。“夜郎自大”中的夜郎就夠有自尊心的了,但說破了天,他也是夜郎呀。但我們的周圍,這樣的夜郎哥哥何其多也?
中國自古就在重復著自尊教育,從小就樹立孩子的自尊意識,也就是這種自尊意識,成為中國中小學教育無法跨越的屏障。我們常常可以聽到老師這樣批評學生:看你這個樣子,你何以面對自己的父母喲?九十年代簡陽有個小學的老師,把一個孩子留下來教育,知恥而后勇的話說了一大堆,那孩子沒有什么進步的征兆,于是憤怒地吼:你給我爬回去!然后,當然就是那個孩子一路爬回去和周圍的人莫名圍觀的情景。那個老師也許沒有意識到,孩子的價值觀體系并不完善,還不具備生存所必需的文化知識、能力和修養,他的自尊心往往會陷入極端,即自卑和自負,自卑心達到了極點,當然也就只有爬回去一念了。
泛濫的自尊教育,會讓他們停止了進取的步伐,不關心他人感受,在他人面前表現得浮躁和玩世不恭,在父母和老師面前表現得叛逆。所以,心理學所謂的中學生必然經歷的叛逆期實際上是自尊式教育的失敗。還是比爾.蓋茨那句忠告道破了天機:“在你強調自尊之前,社會要求你首先要有所成就。在沒有成就之前就強調自尊,就等于盲目自大。”
所以,我們教育的當務之急,不是強調自尊自強,而是以寬容之心,去關心和呵護那些幼稚之心的成長。我們做老師和家長的,最最不能夠做的是:踐踏尊嚴,侵犯隱私,公然對峙,限制自由,動輒揭短,藐視其生命個體的存在。
而對于我們同學來說,我們的當務之急是懂得如何去塑造自己自尊自重的心靈。我們不妨讀讀子貢的一句話:“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三省吾身,讓自己不犯錯誤或者少犯錯誤。而犯了錯誤能夠誠心改正,那便是真正意義上的自尊了。那種“我爸爸是李剛”的表達方式和思維方式,就是最最沒有自尊的表現。
(二)一個有出息的人,一定是一個臨難從容的人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在官場上是沒什么成就的,但他一路高歌猛進,他最終有了大成就。“自信心”是一種成功過后的“良性情感”。心理學上與自信心最接近的是班杜拉在《社會學習理論》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某個人對其自身成功應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價。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關心的不是自己具有什么技能,而是他自己用其擁有的技能能夠做些什么。良好的自信心表現在:不怕困難,不怕挑戰,遇到出其不意的情況和突發事件,相信自己有智慧、有能力去應對。目前,相當一部分孩子膽小而不敢冒險,就與缺乏自信心有關。
自信心需要培養,也可以培養,但在實施培養之前,我們必須弄清楚這種自我效能感的決定因素:
1.行為成就:效能期望主要取決于過去發生了什么;以前的成功導致高的效能期望,而以前的失敗導致低的效能期望。但現實的情況是,我們的老師不斷地用作業和考試去讓學生反復體驗失敗,我們的家長反復地以這些評價和分數去數落和指責,結果夸大這種失敗的心理體驗,這樣的結果只能夠使孩子一步步地走向自我迷失的深淵。
2.替代經驗:觀察他人的成敗,可以對自我效能感產生與自己的成敗相似的影響,但作用小一些。孔子也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我們家長和老師,比較熱衷于樹成功的典型,說失敗的教訓,這都是基于“教育”而采取的傳統舉措,但我們很少去考慮,這些優秀或失敗的案例,對于我們的孩子內心能夠產生多少的作用。因為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不同的人對于同一件事件的感受和看法往往會不一樣,而個性化的實例,才是最能夠激發學生內在精神力的東西。
3.情感喚起:高水平的喚起可導致人們經歷焦慮與緊張,并降低自我效能感。比如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應當學什么,能夠學什么,我們應當懷著一種寬容之心讓孩子去試去體驗,在這種體驗的過程中,他會漸漸的發現自己,認識到自己什么可以做到什么不可以做好。我們之所以認為盲目地讓孩子學習奧數無異于吸毒,就是因為這種高難度的高度經張的思維體驗,對有些學生適合,對有些學生不適合,而往往不適合的是大多數,但現實中是大多數家長都逼著孩子去學,這樣的結果,是不斷地摧殘孩子的自信,不斷地讓孩子走向自我放棄的深淵。
家長為了擇校而讓孩子學習奧數,有的孩子卻因為奧數而放棄學習和學校,這樣的悲劇天天都在發生。
4.言語勸說:當你尊敬的人強烈認為你有能力成功地做某事時,你會不會激情滿懷斗志昂揚呢?這就是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所以,如果我們的老師和父母,如果我們所有關心孩子健康的人,都能夠善意地告訴孩子“你能行”,那你真的是積德行善了。所以老師要學會積極地評價任何一個學生,家長要學會積極地評價自己的孩子,社會要給我們的孩子創造“你能行”的氛圍。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以鉆牛角尖的思維方式,以瘋狂的考試,來不同程度地向孩子證明他這里不行,那里不行,那樣的結果當然只能是摧殘了。
多的道理也用不著講了,如果你恰恰就在讀這篇文章,那么就請您和我一起來朗誦下面這段文字,然后告訴我,當你讀完了它之后,你的內心是不是有一般熱浪在奔涌呢?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蘇軾《留侯論》
(三)一個有出息的人,一定是一個心系天下的人
孟子在其《公孫丑》一文中說:“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孟子“舍我其誰”的思想,不是自大和狂妄,而是一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如果我們有了這種精神,那還有什么困難不可以克服,還有什么艱難險阻不可以戰勝呢?想想上個世紀初的那些先輩,他們的條件和能夠與我們今天的條件和我們的辦事能力比,應當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吧,但他們確確實實用他們的熱情和執著,創造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我們必須明白,中華民族已經到了責任心缺失的最最嚴重的時候了。我們已經習慣于端起碗吃飯,放下筷子罵娘了。我們已經習慣于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了。我們已經學會了甚至可以圍觀一場殺人事件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了。但我們必須清楚,一個責任心缺失的族群,一定是沒有競爭力和希望的。而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沒有責任心,就意味著沒有學習動力、沒有戰勝困難的毅力。
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這就是責任心。
培養責任心,就是讓孩子知道自己對社會、對家庭、對自己的責任,知道如何遵守規定和秩序。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應當有意識地制定一些規定和規則,可以從身邊的游戲規則、交通規則做起,漸漸地延伸到社會準則、做人準則。這些從生活點滴積累起來的規則意識,對于孩子責任心的培養至關重要,會讓他們清楚地意識到我正在堅持什么,我應當堅持什么。比如:用完東西放回原處,玩好玩具要收拾好,做完作業書包書本要收拾好。這是要求孩子凡事負責任地做完,不能讓別人來替你收尾,甚至來承擔責任和彌補你的過失。
有一位母親為23歲的兒子傷透了心,不得不去找兒童問題專家咨詢。她介紹了從小多么關心孩子,說“孩子第一次系鞋帶的時候打了個死結,我就不再給他買帶鞋帶的鞋子……”專家打斷她的話,問道:“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時候弄濕了衣服,你是不是不再讓他走近洗碗池?”母親稱“是”。專家又說:“孩子大學畢業去找工作,你是不是動用了自己的關系和權力?”這位母親驚愕了,站起來湊近專家問:“您怎么知道的?”專家說:“從那根鞋帶知道的。”夫人問:“以后我該怎么辦?”專家說:“如果按照你現在的思路走下去,當他生病的時候,你最好帶他去醫院;他要結婚的時候,你最好給他準備好房子;他沒有錢時,你最好給他送去錢。你這樣做下去,我也無能為力了。”仔細分析起來,這位母親把關心孩子的成長變成了“濫施母愛”,把“教育”變成了“替代”,把孩子與外部世界隔斷了,使孩子除了依賴之外,其余一切都無所作為。
一個凡事包辦代替的母親,一定培養不出有責任心的孩子;一個濫施母愛的母親,一定培養不出關心他人的孩子。想想吧,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是沒有道理的。
我們從小要培養孩子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的精神。
我真誠地建議家長朋友和我們的孩子好好讀讀曾國藩的《立志箴》:
煌煌先哲,彼不猶人。藐焉小子,亦父母之身!聰明福祿,予我者厚哉!棄天而佚,是及兇災。積悔累千,其終也已。往者不可追,請從今開始。荷道以躬,興之以言。一息尚活,永矢弗諼。
(譯文:那彪炳千古的圣賢先哲,他們難道不是和我們一樣的人嗎?我雖然渺小,但也是父母所生。所謂的聰明福祿,上天給予我的太多太多了!如果不顧天道貪圖安逸,這會招致災難。積累的悔恨已經上千,應該是終止的時候了。已經流逝的歲月無法挽回,那就從今天開始吧。讓自身承擔道義,用語言加以發揚。只要一息尚存,就永不放棄。)
(四)一個有出息的人,一定是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小王子所訪問的下一個星球上住著一個酒鬼。
訪問時間非常短,可是它卻使小王子非常憂傷。
“你在干什么?”
小王子問酒鬼,這個酒鬼默默地坐在那里,面前有一堆酒瓶子,有的裝著酒,有的是空的。
“我喝酒。”他陰沉憂郁地回答道。
“你為什么喝酒?”小王子問道。
“為了忘卻。”酒鬼回答。
小王子已經有些可憐酒鬼。他問道:“忘卻什么呢?”
酒鬼垂下腦袋坦白道:“為了忘卻我的羞愧。”
“你羞愧什么呢?”小王子很想救助他。
“我羞愧我喝酒。”酒鬼說完以后就再也不開口了。
小王子迷惑不解地離開了。
在旅途中,他自言自語地說道:“這些大人確實真叫怪。”
這是摘自法國的一本成人童話《小王子》的段落,它讓我們感慨萬千,一個沒有自制力的人,原來就是如此的可憐。而咱們在小學里學過的一首詩所描繪的自制自強者的形象卻又那么的令人肅然起敬: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道德經》里的一句話,“知人者知,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清代畫家鄭板橋《竹石》所描繪的形象,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一個有著相當自制力的人,其內心的強大。比如說居里夫人吧,其智慧當然是令我們肅然起敬的,但其強大的自制力,才是令其兩度獲得諾貝爾獎的真正原因。
我們所說的自制力,就是自我控制能力,就是對自己有恰當的評估,有自知之明,遇有不如意的事情,能夠迅速調整自己的情緒和狀態;經得起表揚、成功,又受得了批評、挫折和失敗。對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培養,必須從小開始,而且越小越好培養。現在獨生子女這方面的問題更為突出,使孩子從小就有一種優越感,在家庭中以自己為中心,如果長輩對孩子過于溺愛,就使孩子養成了特權。在家里,吃飯要先挑好吃的,家庭活動要以他的主意來安排,看電視霸占頻道,不讓別人看。在外面,看到商店里有自己喜歡的東西,就逼著家里人去買,看到別的小朋友手里有自己愛吃的、愛玩的東西,也逼著家里人去買,達不到目的就哭鬧,甚至動手槍別人的玩具和食品。邊樣的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非常弱。以這種心理趨勢成長起來的孩子,一旦走上社會,就會失去其為所欲為的條件,就會遭遇種種打擊,就是造成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被邊緣化,因為我們必須清楚,這個世界,真的不是為我們中任何一個人而單獨存在的。
所以,我真誠地提醒:
對孩子溺愛,只能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意志薄弱,不善于克制自己。
在孩子面前放任自己,也就放棄了培養孩子自制能力的權力。
有一位母親每天接著孩子,都要經過一小片葡萄園,面對舉手可摘的葡萄,孩子想摘下一串,但母親不為所動,并曉之利害。有一天,母親故意隱蔽暗處,想考驗一下孩子一個人時候的反應,可孩子經過此地,仍如從前一樣不為所誘。堅持這種抗誘惑的訓練,孩子的道德水準,自控能力就會有明顯增強。
其實,自制力的培養方式往往是隨機應變的,生活中處處有培養孩子自制力的機會。
自制力,在我們傳編文化里,是以“靜”來表述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諸葛亮那一篇《誡子書》對我們無疑具有永遠的啟發。
(五)一個有出息的人,一定是一個獨立自強的人
一位婦女對醫生說:“我兒子一直喜歡玩沙子,又是做沙子食品,又是蓋沙塔。您覺得他正不正常,要治療嗎?”
醫生說:“這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是正常的。”
婦女:“是呀,我和孩子他爸都這么認為,可是他的妻子認為他不正常,總吵著要離婚。”
這是一個撿來的笑話,其可笑之處在于那個母親以自己的愛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而不自知自省。
獨立性就是能夠做到自主、自立,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積極面對困難和挫折,不依賴別人。培養孩子的第一個目標就是獨立性。從讓他們獨自睡覺開始,培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獨立見識、獨立做事,不輕易接受別人的幫助。而我們現在有些家庭,對孩子往往采取過度保護的方法,使得孩子對家庭依賴過多,將來面對復雜的社會不能適應,同時也影響了孩子獨自創新的能力。父母最普遍的錯誤,或許在于盲目而堅定地相信自己所做的都是出于愛。父母的形象似乎總是牽著兒女的手,到了實在不得不松手了,就用心牽著,無論他們身在何處。
清代大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52歲才得一子,取名寶兒,對其管教甚嚴,從不溺愛。他在病危時把兒子叫到床前,要吃兒子親手做的饅頭。可兒子從未做過饅頭,請教了廚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做好饅頭,喜滋滋地送到床前,父親早已斷氣。兒子跪在床邊,哭得像淚人一般,忽然發現茶幾上有張信箋,上面寫著幾行詩:“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
鄭板橋這樣做是不是有點冷酷?非也。正如鄭板橋給弟弟的信所說:“余五十二歲始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愛,不以其道是假愛。鄭板橋的教子方法給了我們一個深刻的啟示:讓自己獨立地面對自己的人生,是我們家長所有的教育中最最本質的目標。說到這里,想到一則寓言:
小蝸牛問媽媽:為什么我們從生下來,就要背負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說:因為我們的身體沒有骨骼的支撐,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這個殼的保護!
小蝸牛說:毛蟲姊姊沒有骨頭,也爬不快,為什么她卻不用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說:因為毛蟲姊姊能變成蝴蝶,天空會保護她啊。
小蝸牛說:可是蚯蚓弟弟也沒骨頭爬不快,也不會變成蝴蝶他什么不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因為蚯蚓弟弟會鉆土,大地會保護他啊。
小蝸牛哭了:我們好可憐,天空不保護,大地也不保護。
蝸牛媽媽說:所以我們有殼啊!我們不靠天,不靠地,我們靠自己!
最后,我們妨再來回顧一下這五個方面的內容:
一個有出息的人,一定是一個自尊自重的人。
一個有出息的人,一定是一個臨難從容的人。
一個有出息的人,一定是一個心系天下的人。
一個有出息的人,一定是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一個有出息的人,一定是一個獨立自強的人。
這五個方面的內容其實就是一個杰出的人應當具備的“五心”——自尊心、自信心、責任心、自制心、獨立心。這是任何一個在生活上、學業上、事業上想獲得成功的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而且越早具備越好。同時,我想告訴你說,這是一個父親,一個教師,一個愿天下父母者因孩子成長而得到快樂的人,真誠的思考。也許不成熟,也許不縝密,但這些都是真誠的,真實的,有效的經驗。
祝愿所有關心孩子成長的家長朋友,心想事成,祝你們的孩子快樂、進步、成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