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調治月經的經驗
孫老認為,月經先期后期、量多量少、閉經、崩漏,僅是表現不同,實則是臟腑氣血失調的結果。因此,月經病的治療一定要重視人體氣血津液的升降和出入平衡,重視對氣血的全面調理。
1.調氣活血以補氣血
《靈樞·五音五味》說:“婦人之生,有余于氣,不足于血,以其數脫血也。”明確提出女子生理上存在血分不足,氣分偏盛的狀態。因此,月經的失調必然與氣血的狀態密切相關。同時,氣與血相互依存,相互資生。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傷于血者必及于氣,傷于氣者必及于血。血病則氣不能獨化,氣病則血不能暢行。由于氣為血之帥,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因此,孫老調理氣血必以補氣為先。同時,氣血流通即是補,調理氣血時又須輔以活血,以流通營衛。此僅是調理氣血的第一步。
2.調理肝、脾、腎以平衡氣血的升降出入
氣血在人體內還存在升降出入的運動,而這種運動又是通過臟腑的功能活動來實現的。對于婦科疾患,孫老認為主要與肝、脾、腎三臟的關系最為密切。誠如張景岳在《景岳全書·婦人規》中所云:“故治婦人之病,當以經血為先。而血之所主,在古方書皆言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故凡傷心、傷脾、傷肝者,均能為經脈之病。”肝藏血,主疏泄而喜條達,主升發,體陰而用陽;女子生理功能的經、孕、胎、乳等皆以血為本,雖然血的生成及功用涉及心、脾、肝、腎,但以肝藏血最為重要;肝之經脈環繞陰部,由少腹沿兩脅上行,經過乳房。在病理上,肝藏血功能的異常及肝氣郁結可產生諸多婦科疾患。因此有“女子以肝為先天”之說。脾主升清,運化水谷,輸布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又主統血,體內的血液能循經運行,有賴脾之統攝,月經的正常與脾的健運、統攝有密切的關系。胃主受納、腐熟,主降。又為多氣多血之腑,胃的經脈下行與沖脈相會于氣街以充盈血海,故有“沖脈隸于陽明”“谷氣盛則血海滿”之說。腎主水,封藏之本,主藏精,內寓元陰元陽,即腎陰腎陽,是維持人體陰陽的本原。“五臟之陰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非此不能發”,腎為天癸之源,沖任之本,女性各階段的生理特征均是腎氣自然盛衰的反映。
在氣機的升降上,肝主升,腎以降為主;脾升而胃降,為一身氣機升降的樞紐。臨床上必須針對各臟氣機的升降情況予以適當的調治。
劉完素在《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提出:“婦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間,皆屬少陰;天癸即行,皆從厥陰論之;天癸既絕,乃屬太陰經也。”說明少女時期著重在腎,中年時期重在肝,絕經之后重在脾。孫老有鑒于此,根據臨床實際提出:女子月經不調,20歲以前,以調腎為主,方以四物湯為主;21歲到35歲,以調肝為主,方以逍遙丸為主;36歲以后脾胃衰退,以調脾胃為主,方以歸脾湯為主。因為,初潮至20歲以前女子的月經不調多為腎氣不充,天癸不足所致,方選四物湯加減,重用熟地黃等補腎養精血。21歲至35歲的中年女性的多因經、孕、產、乳等,數傷于血,肝血虧虛,肝氣郁結,肝氣有余,肝氣橫逆,易于出現月經不調,方選逍遙丸為基礎方以養肝疏肝。36歲以后,因脾胃開始衰退,氣血生化乏源,故重在補益脾胃,方選歸脾湯化裁。當然,這只是一般原則,臨證之時,也要根據患者情況具體辨證選方,不可完全拘泥此三期分治。
孫老治療月經病,最常用的基本藥對是“益母草、香附”,可謂專病專藥。益母草苦、辛、微寒,活血調經,行瘀血、生新血,為婦科調經之要藥;香附味辛、微苦、平,為“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為行氣調經之要藥。二者相伍,一走氣分,一走血分,相得益彰,故孫老調經每多用之。
即使漏下之癥,益母草亦少量用之。在此藥對基礎上,孫老針對月經失調的不同情況而靈活用藥,
如氣血不足者,加阿膠珠、全當歸等;
血熱者,加大生地、炒梔子等;
宮寒者,加吳茱萸、炮姜等;
痛經者,加延胡索;
經閉屬血瘀者,加三棱、莪術、水蛭等;
崩漏日久者,加棕櫚炭、生地炭、蒲黃炭、側柏炭等;
情緒不暢者,加柴胡、郁金等;
心氣不足,加浮小麥、生甘草、大紅棗等;
腎虛者,加川杜仲、川牛膝、金毛狗脊、川斷等;
脾虛者,加炒白術、大紅棗、谷麥芽等。
三、病案舉例
楊某,女,16歲。
初診(2012年1月13日):月經經期紊亂1.5年,淋漓3個月。脈細稍澀,舌淡,邊尖有齒痕,苔少。患者15歲時,上體育課跑步恰逢月經來潮。此后,經期出現紊亂,近三個月尤為明顯,已是淋漓不斷。現面色[插圖]白,經期紊亂,月經淋漓,有塊,少腹稍痛,伴微咳。
生曬參12g 生北芪12g 紫丹參5g
益母草10g 制香附10g 延胡索10g
生地炭15g 地榆炭15g 側柏炭15g
阿膠珠12g 粉丹皮10g 生甘草5g
川杜仲15g
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
二診(2012年2月10日):脈細數,舌淡灰,有齒痕,苔少,月經淋漓,服前方曾已止,但近日來又有點滴出血,無腹痛,納眠可。
生曬參12g 生北芪12g 紫丹參7g
益母草10g 制香附10g 延胡索10g
生地炭15g 地榆炭15g 蒲黃炭15g
阿膠珠12g 丹皮炭10g 生甘草5g
杭白芍10g
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
三診(2012年3月23日):脈細澀,舌紅苔少。服前方后月經曾止2周,繼又來潮。乏力失眠皆好轉。
西洋參10g 生北芪12g 紫丹參10g
益母草10g 制香附10g 側柏炭10g
地榆炭10g 生地炭10g 阿膠珠10g
丹皮炭10g 山慈菇10g 金銀花10g
川杜仲12g 大紅棗10g 生甘草5g
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