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央為何撤銷了存在20多年的塞外四省?
文/歷史正說 圖/網絡
塞外四省指的是:察哈爾省、熱河省、綏遠省和寧夏省。他們都是在上世紀20年代的時候因為軍事防御而設計的省,很多人都知道寧夏現在是自治區,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曾經在1955年的時候,寧夏被撤銷,并入到了甘肅省,所以說在1955年的時候,寧夏省是不存在的,那么當時為何要撤銷這些存在了20多年的省份呢?
塞外四省在轄區上包括如今內蒙的部分地區,在中國歷史上,中原王朝對于游牧民族一直都是高度的警惕,戰爭發生了很多次,雙方之間反復的爭奪,所以在內蒙古這個地方,古代的時候是存在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之間的印記的,清朝時期,他們對于內陸使用的是行省制度,但是對于內蒙古、青海等地方的管理是十分松的。
這種管理方法導致了很多的弊端,尤其是在鴉片戰爭之后,中國的北部地區就受到了俄國和日本的覬覦,為了穩定邊界,于是清政府就在東三省設立了三個省份:黑龍江。吉林和奉天。但是內蒙古沒有使用行省制度,內蒙古地區受到了東三省的管理。清朝滅亡,軍閥混戰,內蒙古的形勢也很危機。
直到北伐結束,中華民國形式上完成了統一。為了鞏固整個北方的安全,于是在北方建立了四個省份:察哈爾省、綏遠省、熱河省和寧夏省。這4個地方對內蒙古實現了管理,再加上東三省,基本上內蒙古是可以完全實現管轄的。所以說當時建立這4個省份,最大的目的是軍事目的,為的就是鞏固北方的安全。
抗戰時期,在這里發生了很多的戰役,比如綏遠抗戰、熱河抗戰等,我軍建立的晉察冀根據地等。1947年的時候,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但是管轄區域沒有那么大,只有如今的東部地區,建國之后,國家開始恢復經濟,而在這個時候因為這幾個地方的風俗都是相近的,所以城市管理等就變得有些困難了。
于是察哈爾省最先被撤銷,劃歸了河北和內蒙古地區,直到1955年寧夏省被撤銷后,內蒙古也基本上形成了如今的版圖。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塞外四省的撤銷,主要的目的還是因為那里人口稀少和經濟發展較慢的原因,除此之外還有就是國家力量的調整,隨著世界趨向于和平,塞外四省的軍事作用就降低了。所以就被撤銷了,知道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