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就是需要暫時放手!
——爬樹魚
讀了博士當然要讀書,自然就會從導師那兒拿份書單。那么,你猜書單上會有什么書?《國際經濟法簡明教程》?拉倒吧,那是給本科生看的。《WTO案例匯編》?那玩意跟布萊克法律詞典差不多,是用來查的而非用來看的。你的書單上,更有可能出現兩類書:第一類,是某個方向的專著,例如《國際經濟主權論》;第二類,是純理論書籍,如,某位國際法導師給他的研究生(對,是研究生)開的書單:《二十年危機》、《國家間政治》。第一類書還好,博士生的抑郁情緒多半會出在第二類書上。每個字都認識,放一起啥也讀不懂,合上書啥都記不住,見了導師心發慌。
咋辦?
先別急,尤其別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跟這本書死磕。先分析一下看不懂的原因。其實,絕大多數理論書籍,最開始看不懂,都正常。因為,你面前,會有如下三座大山:
其一,翻譯腔。中國人的著作還好,譯著看上去尤其會被翻譯腔折磨,看不懂書,很大程度是由于譯者過于忠實于原文,而犧牲了語言本身的美感。舉個例子,你看這句話:“霸權可被看為話語或一系列話語的擴張而成為社會價值取向和行為的統治性視域”。你先把句子斷明白再說?這比考研英語長難句還煩人。
其二,陌生概念太多。很多書籍之所以看不懂,是因為作者使用了大量他認為是常識性的概念,而這些東西對你來講約等于天書。我再舉個例子:“俾斯麥的改革措施并非其首創。德國加納利王朝的第三任皇帝在指揮紅玫瑰軍團對抗摩力人的三十年戰爭中也曾有過類似的舉措。”現在,請回答,“類似舉措”究竟產生于哪年?紅玫瑰軍團是啥?三十年戰爭咋回事?只要一個概念弄不清,這句話就看不懂。一個個詞去百度,得,一上午過去了,才看懂一段。這書還有的看?然后,下一句又來了。這句開始討論俾斯麥的經濟政策與赫拉克利特的關系了……(ps, 以上內容你看不懂太正常了。我杜撰的,就是讓你找找啥都看不懂的感覺)
第三,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很多理論書籍的寫法是:“張教授認為……李教授認為……王教授認為……”在羅列了二十位名家的理論后,作者得出了自己的結論:以上均不對。這時候,你已經讀了五十頁書,完全暈了。對于熟知理論發展脈絡的人而言,這種寫法沒啥。但對于新手而言,想從中刨出來“應當記住”的內容,簡直是個災難。尤其是理論羅列的過程中夾雜大量陌生概念,兩座大山一起來,你更暈。再舉個例子:“進攻性現實主義和結構現實主義的區別,可以類比為米爾斯海默與卡普蘭的觀點差異”。這句話,你看得懂?(別去研究啊,這也是我杜撰的,二者真的不能類比)
那么,面對“三座大山”,究竟得咋整?不死磕,但書總得看,對吧?
對,但是得巧妙的看,迂回的看。
首先,認慫。如果你發現自己是新手,比如對國際私法的了解只停留在知道啥是反致就得被導師趕去啃巴托魯斯,千萬別裝作自己無所不能。老老實實跟導師承認,自己基礎差,能不能從基礎教科書開始看。這樣至多被數落幾句基礎太差,但是,幾本基礎書目下去,至少能掃清陌生概念,教科書的表述一般也比較簡明易懂。
然后,從二手資料讀起。黑格爾不好懂,對吧?整個中國敢說自己能讀懂的其實也沒幾個人。那么,與其去啃原文,不如先去讀中國著名學者對其的解讀,掌握了名家要義之后,再看要不要去讀原文。看二手資料,不丟人。真不丟人。中國古代讀書人也不是抱著四書五經去啃的啊。著名的《十三經注疏》是啥?教學參考書啊。
最后,抓大放小。當你終于進入到了能讀原著的階段,千萬別一個字一個字的死磕!那樣,你又會發現,自己還是看不大懂,沒準幾句話就被繞暈了。三國演義里都說了,諸葛亮和朋友們一道讀書,“三人務于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最后,其他幾位做沒做成郡守都不好說,諸葛亮可是“功蓋三分國”了。咱跟人家學學不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