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愴交響曲》是柴可夫斯基的全部交響曲中最反映創作個性及特點的作品。它是一曲表達內心激烈矛盾沖突的悲劇,對美好生活充滿了渴望與憧憬,而現實生活卻痛苦而黑暗,讓他心如刀絞。絕美、凝練、驚艷……不知道該用什么字眼來評價這曲經典,美的音樂是無法用文字來表達的,不得不承認柴可夫斯基是一個天才。
每當我聽完一遍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悲愴》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它極強的渲染力使人潸然淚下,它極大的沉痛是對神經的考驗和錘煉。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不是用音符來占據你的耳朵,而是用感情來打動你的內心;不是讓人一笑而過的樂子,而是發人深思的珍品;不是嘩眾取寵的庸俗,而是浸透靈魂的震撼。它把所有的孤獨、苦悶、無助、奮斗、噴薄、失望、挫敗、死亡都匯聚在一起,熱烈而悲壯。那是一種孤獨和絕望到極致的精神癲狂,又是一種對生命和生活的強烈渴望與追求;就像抑郁的靈魂在黑暗中跳著一支孤獨而又熱烈的舞蹈,極端的絕望與渴望瘋狂交織。
這部作品是柴可夫斯基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寫成的作品,1893年11月6日,在這部作品首演后的第9天,柴可夫斯基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作品的內容具有哲學深度,音樂形象鮮明易解,感情敘述純樸真摯,即使在富于悲劇性的音樂里,還令人感到經歷苦難,期盼美好生活的的意志和力量。
第一章剛開始是非常沉悶的聲音,仿佛陷入了無邊的黑暗之中,感覺到胸悶、壓抑、窒息,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勢。轉而開始變的緊張急驟,讓人感覺天昏地暗,像是一個神志昏迷的人在黑夜里的田間小路上踉踉蹌蹌的行走,迷失了方向,只覺得腦袋里好像有東西要爆炸。接著是深沉,猶如細絲,聲音非常微弱,死一般的寂靜。突然如同響雷,一聲霹靂催來漫天風雨,人們如夢初醒,惶亂地注視著動蕩的世界,像是在宣泄,在憤怒,在反抗,在斗爭,發泄完后音樂變的舒緩平靜,以柔美溫和的旋律收尾,慢慢沉淀。
第二章是柔和的旋律,沒有第一章的此起彼伏。仿佛是在回憶,又像是在訴說,中間夾雜著不安、迷惑與壓抑的狂躁。我覺得這章更應該是在回憶和訴說自己與梅克夫人十幾年來深厚而又美好的感情。然而,這美好到底是幻夢中的彩虹,優美的旋律盡管很迷人,卻掩抑不住音調之中的哀聲,快樂不過是痛苦中的短暫慰藉,睜開眼依然是殘酷的現實擺在面前。第二樂章的結尾,悵惆的嘆息讓人心碎,沮喪。柴可夫斯基他真的累了,已經萬念俱灰。留在人們耳畔的,是一顆深受創傷的心靈在哀嘆,在呻吟。
第三章的旋律相對交歡快,仿佛在告誡自己不要放棄,要勇敢的斗爭。他慢慢的站起來,俯視著萬物大地。他的抗爭雄壯而激烈,表現了柴可夫斯基的不甘與歇斯底里。動蕩不安的音符像是要把聽眾的心撕碎,熱淚奪眶而出。但命運不濟,掙扎與努力并沒有喚醒光明,總有一些無法越法的泥濘與沼澤,生活仿佛陷入了低谷。他是用最真實的生命在演繹輝煌,晦澀的凄涼背后有著對美好的追求。
第四章是最后的挽歌,心灰意冷的哭泣,用眷戀的目光回望這讓人既愛又恨的世界,它已經不屬于我了,死亡降臨,卻已經沒有了力氣,柴可夫斯基決定放棄了,他要走了,告別所有的失望與無奈。末樂章有一種罕見的豁達大度的情懷,猶如深知大局已去,正從容赴死的真英雄。我又流淚了,為這殘酷的現實,為這黑暗的社會,更為柴可夫斯基那凄涼與痛苦的心,有什么比心死更可怕?有什么比冷寂更孤單?悲劇就這樣落下了帷幕,我久久發呆著,整個沉浸在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之中,心被撕成碎片,手已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