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麗的先生老石喜歡用鋼絲球清潔東西。一次大麗在廚房使用過鋼絲球后覺得已經(jīng)用臟用舊了就扔掉了,正好老石看見了就問:“怎么扔了?”大麗回答道:“舊了,可以換新的了。”因為手上正好有事,沒有把新的鋼絲球拿出來,大麗告訴老石鋼絲球的儲存地就去忙別的了。
過了幾天后,大麗在廚房忙乎,老石要在陽臺清理物品過來拿洗滌用品,大麗想起鋼絲球的事順口問了一句:“清理東西啊,新的鋼絲球你拿到了嗎?”老石說:“難道還指望你嗎?”
大麗心里咯噔一下很不是滋味,盡管知道老石實際上說的是“我拿到了鋼絲球”,但老石這句話很明顯傳遞出來是抱怨的情緒。一只鋼絲球,幾毛錢的東西,不至于啊。大麗心里憤憤地想:“這么小的事,好好答一句就好了,有什么好抱怨的?你憑什么抱怨!這日子過得不上不下,我這么辛苦,難道還指望你嗎?”
以往,這些話她可能脫口而出,繼而引發(fā)一輪“大論戰(zhàn)”;但大麗畢竟是之前參加過史芳岳老師課程的人,這些話她沒有說,而是深吸一口氣,想了一下。
大麗想起,“難道還指望你嗎”其實是老石的一句口頭禪,他常常這樣說。最初的時候,大麗以為是一句戲謔調(diào)侃的玩笑話,并沒有放在心上;后來在一起生活久了,對這句話已經(jīng)沒有感覺了。但事實上,這種說法對自己是有傷害的,對兩人的關(guān)系是有傷害的。可怕的是,無論是老石,還是自己,這么長時間居然沒有發(fā)現(xiàn)。
這就是口頭禪,“無聲無息”地在塑造自己的生活,甚至凌遲著自己的幸福。
大麗想了想,心里有了主意。等大家都忙完手里的活兒,過了一陣子,大麗拿出一張紙,笑瞇瞇來到大石面前說:“我們來玩一個游戲吧!”大石有點驚訝,但接受了邀請。大麗接著說:“很簡單,你照著這張紙,念一句,我回答你一句。”
大石念道:“你買好菜了嗎?”
大麗答道:“買了。難道還指望你嗎?”
大石念道:“孩子接回來了嗎?”
大麗答道:“接回來了。難道還指望你嗎?”
大石念道:“物業(yè)費交了嗎?”
大麗答道:“交了。難道還指望你嗎?”
大石念道:“給天天的禮物準備好了嗎?”
大麗答道:“準備好了。難道還指望你嗎?”
……
每一次的問答似乎都是那么的平常,那么不值一提,但十幾個來回后,大石開始受不了了:“你是在說我嗎?我會經(jīng)常這樣和你說話嗎?”
大麗笑瞇瞇看著老石,不說話。老石這才意識到,自己確實常常說“難道還指望你嗎”。這確實是他的口頭禪!之前從來沒有意識到。
大麗問:“我剛才那樣接你的話,你開心嗎?”老石嘿嘿笑,摸了摸頭。
大麗接著說:“老石,你是一個心胸很寬闊的人,待我也很好,你那樣說只是一個習(xí)慣而已,但這個習(xí)慣不正面,它影響著我們的關(guān)系和生活品質(zhì)。現(xiàn)在你有沒有意識到?”老石認真地說:“我意識到了。改掉它!”
大麗又說道:“我很好奇,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這樣的口頭禪的?”
老石想了想,大驚:“我的父親經(jīng)常這樣對我母親說話。這可能是因為,我父親認為,早些年我母親拖累了他的前程。就是這句話——'難道還指望你’。我姐姐一直覺得自己嫁得不好,姐夫賺錢能力太弱,我姐也常說'難道還指望你’。我母親有時候也會這樣說話。”
每一句不經(jīng)意的語言,后面居然都有一些“淵源”呢。
大麗說:“其實我也差一點習(xí)得了這句話。如果我們的孩子也習(xí)得了這句話……”
老石一拍大腿:“那就壞了!”
這個案例結(jié)局是舒適的:大麗和老石開始注意修飾自己語言。因為他們明白了,“負面的”口頭禪就像一把把細小的尖刀,暗暗地一塊塊切割著他們的生活,如果放任著、不留意不修正,美好的情感和舒適的生活就這樣被凌遲了,現(xiàn)實終究會變成負面語言所說的那樣。這些模式還會不經(jīng)意間,頑強地“遺傳”給后代。
在課堂上,史芳岳老師問學(xué)員生活中遇到過哪些口頭禪,無論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學(xué)員們活躍起來,紛紛列舉:“怎么這么笨”、“煩死啦”、“真討厭”、“瞧你這弱智”、“瞧你這熊樣”、“累死啦”……還有一些臟話口頭禪。
也有正面口頭禪:“你好棒”、“你真行”、“太好了”、“真養(yǎng)眼”、“好大氣”、“好走運啊”、“好可愛”……
其實,說這些口頭禪的當(dāng)事人,往往并非真的要表達這字面上的意思,僅僅是出于習(xí)慣脫口而出,習(xí)慣來源于成長背景(環(huán)境),習(xí)慣由語言和行為來呈現(xiàn)。說出的話、做的事會和環(huán)境發(fā)生作用,即重塑或固化自己的環(huán)境,一定的環(huán)境又使當(dāng)事人重塑或固化了言行模式,最終會形成相應(yīng)的結(jié)果,而大量的結(jié)果的累積則形成“命運”。
不經(jīng)意的小小一句句話,有巨大的力量,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古人說“謹言慎行”,誠不欺我。常常抽離出來,留意覺察自己的言語和處事模式,并不斷調(diào)適修正,這應(yīng)該是普通人“改命”的必修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