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醫學衷中參西錄》
【組成】:白術炒,一兩(30g) 生黃芪六錢(18g) 龍骨煅,搗細,八錢(24g) 牡蠣煅,搗細,八錢(24g) 萸肉去凈核,八錢(24g) 生杭芍四錢(12g) 海螵蛸搗細,四錢(12g) 茜草三錢(9g) 棕邊炭二錢(6g) 五倍子軋細,藥汁送服,五分(1.5g)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氣健脾,固沖攝血。
【主治】:脾腎虛弱,沖脈不固證。血崩或月經過多,或漏下不止,色淡質稀,心悸氣短,神疲乏力,腰膝酸軟,舌淡,脈細弱。
【證治機理】:本證為脾腎虛弱,沖脈不固所致。
①脾氣充盛,腎氣健固——則沖脈固,血海盈,經血自調。
②若脾虛不能統血,腎虛失其封藏——則沖脈不固,致使月經量多,甚至血崩;
③脾虛不能運化水谷——則氣血化生不足,加之出血過多,致氣血兩虛——故見經色淡而質稀、心悸氣短、四肢乏力、舌淡、脈細弱。
【治法】:治宜益氣健脾固沖以治其本,固澀止血以治其標。
【方解】:
①君藥:白術+黃芪——重用白術,與黃芪相伍,補氣健脾,使氣旺攝血,共為君藥。
②臣藥:山茱萸+白芍——肝腎足即沖任固,故配以山茱萸、白芍補益肝腎以調沖任,并能養血斂陰,共為臣藥。
③佐藥:煅龍骨、煅牡蠣、棕櫚炭、五倍子——功專收斂固澀,以增止血之力;
④海螵蛸、茜草——化瘀止血,使血止而不留瘀,共為佐藥。
⑤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健脾、固沖止血之功。
【命名】:沖為血海,血崩則沖脈空虛,而本方有固沖攝血之功,故以“固沖”冠之。
【配伍特點】:補澀相合,以澀為主;脾腎同調,主補脾氣;寄行于收,止不留瘀。
【運用】:本方為治療脾腎虧虛、沖脈不固之崩漏、月經過多之常用方。
【辨證要點】:以出血量多,色淡質稀,腰膝酸軟,舌淡,脈微弱為辨證要點。
【附方】:
震靈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禹余糧火煅,醋淬不計遍,以手捻得碎為度 紫石英 赤石脂 丁頭代赭石如禹余糧炮制,各四兩(各120g)
煎服法:每服一粒,空心溫酒下,冷水亦得。忌豬、羊血,恐減藥力。婦人醋湯下,孕婦不可服。
功用:止血化瘀。
主治:沖任虛寒,瘀阻胞宮。癥見婦女崩漏,血色紫紅或紫黑,夾有血塊,小腹疼痛,脈沉細弦。
【第十版方歌】:固沖湯中芪術龍,牡蠣海蛸五倍同,茜草山萸棕炭芍,益氣止血治血崩。
【第九版方歌】:固沖術芪山萸芍,龍牡棕炭海螵蛸,茜草五倍水煎服,益氣固沖功效高。
【第八、七版方歌】:固沖芪術山萸芍,龍牡倍櫚茜海蛸,益氣健脾固攝血,脾虛沖脈不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