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描是中國傳統的線描,指古代人物衣服褶紋的各種描法。明代鄒德中《繪事指蒙》載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分為高古游絲描、琴弦描、鐵線描等18種。
中國畫的白描勾線可分三類:較粗的線條叫琴弦,較細的線條回憶鐵線,極細的線條叫游絲。不論采用哪種線描,都突出“寫”字,使每一條線具有書法氣韻。
蘇百鈞視頻為你講解工筆十八描
時長:26分鐘
工筆十八描圖文講解
1、柳葉描
線條如柳葉迎風,故名。因柳葉描似柳葉迎風,忌浮滑輕薄,吳道子常用此法。特點是:行筆雄渾圓厚,衣紋飄舉,很有動感。
如下圖《西施浣紗》,畫中轉身的姿態使畫面呈“S”形構圖,身上的衣帶隨風而飄,裝束簡單,天真爛漫的村姑形象栩栩如生。
2、戰筆水紋描
它是粗大的減筆,形雖顫顫,可用筆要留而不滑,停而不滯,似水紋流暢之感。線條特點是:節奏感強,留而不滑。
在《姜子牙》中的須發、披風衣部分,使用得最為充分,且恰到好處,將人物堅毅、智慧的性格通過筆端巧妙地表現了出來。
3、竹葉描
顧名思義,其線描狀如竹葉。一般用中鋒來勾勒表現,壓力用于線中,且柔而不弱。在具體使用中,短筆可借用竹葉、蘆葉描,長筆側如畫柳葉描,但較其要剛,變化也大,如同書法中變錯力中鋒寫之。
比描法主要適用于人物畫中較緊身的短打衣、褲,圖中孫悟空那靈活、好動的性格處理得妙趣橫生,完全適于此描法。
4、減筆描
減筆,雖線條概括、簡練,但筆簡意遠,非常耐看。創作時要切記抓住形體,以最簡略之筆寫之。元代馬遠、梁楷常用此法。注意線條的起落筆及抑、揚、頓、挫都要清楚可辨,且墨線長而富用變化。在復描正稿時,運筆要干凈利索,一氣呵成。
如圖中的鐘馗奮髯揮袂,怒目圓睜,手揮寶劍,顯得正氣逼人,英武挺撥。身上線條簡潔,寥寥數筆,卻勾勒出人物身體的結構,衣褶的變化,突了了頭部和手,使其更為傳神。注意畫須發的線要飄逸,衣服的線條要剛勁有力,產生一種對比。
5、紫線描
是一種粗大的減筆畫描法,剛中有柔,整而不亂。作畫時須做到胸有成竹,一氣呵成。在選人物題材上應以剛猛、豪爽性格的為主要表現對象。
圖中李逵線條堅挺有力,繁簡有致,人物造型舒展,畫面頗為張力。
6、蚯蚓描
蚯蚓描,需柔而有骨,有骨而不弱。筆力內含,用筆圓潤,可用篆書圓筆為之。
孔子形象安靜、端莊,服飾寬大飄逸,采用此描法時應注意線條的細長勻稱,柔中有剛這一特點。
7、高古游絲描
以下穩移動為主,粗細如一,如“春蠶吐絲”,連綿蜿曲,不用折線,也沒有粗細的變化,含蓄、飄忽,使人在舒緩平靜的聯想中感到雖靜猶動。因其極細的尖筆線條,故用尖筆時要圓勻、細致,東晉畫家顧愷之常用此法。
在運筆時利用筆尖,用力均勻,達到線條較細,但又不失勁力的效果。其行筆細勁的特點,一般適宜于衣紋飛舞的表現。
如圖中的林黛玉,取人物的正面,衣服袖短、簡潔,是明顯的明服特征。所采用的高古游絲描,極為精細,均勻。
8、琴弦描
琴弦描,顧名思義,其筆法沉著穩健,線條流暢、犀利,有一股張力。注意利用中鋒懸腕,筆法沉著,心手相應不亂。線條相對于高古游絲描顯得略粗些。運筆時強調氣要足,全神貫注,筆筆到位。
如圖,主人公身著盛裝,顯現了身為朝廷官宦之女。注意在人物神態刻畫時力求表情凝滯,氣質高貴。作品選擇人物的全側面,很好地表現了優美的儀態,畫側面的臉,線條的起伏要優美,盡量一氣呵成。
9、鐵線描
方直挺進,行筆凝重圓勁,衣紋有沉重之感。用中鋒,無絲毫柔弱之跡。相對于琴弦描顯得更粗些。適合于繪較為莊重的題材。其特點是粗細大致均勻,像鐵絲一產,堅韌有力。
圖中人物身穿冬裝,體現了塞外的嚴寒氣候,配以緊抱的琵琶以寄托人物思念故鄉之情。作品中曲線的形體,體現了人物的優雅和婀娜多姿。線體與人物的表情、姿態相統一,畫面顯得較莊重、典雅。
10、行云流水描
其狀如云舒卷,白如似水,轉折不滯,連綿不絕。因線條較長,故運氣要長而連貫,避免產生斷筆、滯筆。注意線條的特征圓滑流暢,勾描正稿前先將線條練熟,才能做到得心應手。
如圖觀音正身直立,慈眉善目,神情嫻淑恬淡,沉穩慈祥,俊美動人。身上隨風而動的風帶,如行云流水,纖柔曼妙,動感十足。由于身上的長袖、衣帶、風帶相互穿插,要理解衣裙來龍去脈,不能稿亂。
11、馬蝗描
因南宋畫家馬和之常用此法,故名。以稱蘭葉描。鐘屈自如,柔而不弱,氣神通暢,切忌臃腫、斷續。吳道子也用此法,其行筆磊落,圓潤轉折,凹凸起伏,輕重頓挫之間,呈現出粗細剛柔,長短虛實的物咪,具有立體感。
如圖中諸葛亮的馬蝗描法,線條飄逸、流暢、沉著,使人物的性格、氣質自然地流露出來。
12、撅頭丁描
也作撅頭描。撅,一作橛,用禿筆線描,馬遠、夏圭用之。線條特點是堅強、挺撥,但忌繪成粗糙感。要剛中有柔,并有婀娜之美感。
如圖,豐富的山草和農具顯現李時珍的不畏千辛萬苦的性格。線條繁密有度,主題鮮明、畫面飽滿而有張力。
13、混描
混描,關鍵是濃淡線條的結合,處理要巧妙、得當。畫面中的淡墨正好表現了在薄紗里隱約的線條,薄紗的透明質感自然地表現了出來。混描的處理增加了畫面的立體感和線條豐富的變化。另外,以墨色的濃淡結合來畫,會產生陰陽線之效果。畫面線條變化豐富,有立體感。但也有另一種表現形式,即勾線后沿線一側用淡墨微染,形成其凹凸感。
圖中人物身著長袖薄紗,袒胸開放,是典型的唐朝仕女形象。鄧貴妃醉酒之題材,酒壺的余滴和頭的下傾與踉蹌之步均表現了楊貴妃的醉意。漂亮的衣飾花紋、考究的酒壺和身上精致飾品的裝扮突顯了主人公的雍容華貴的氣質和奢華生活。
14、曹衣描
因北齊曹仲達畫像,勾線縝密重疊,衣服緊窄,故后人稱其為“曹衣出水”。一般都用直線來表現,且衣貼形體,似出水之態。也有指此法為曹不興所創。注意畫的衣服緊貼在人物的身體上,把絲綢、布匹輕軟的質感表現得淋漓盡致,使人物的肢體動態透過衣服的遮掩,依然能夠讓人感覺得到。
《壽星圖》構圖飽滿,人物福態、可愛的表情輕松自然,一手捧壽桃,一手執杖,須發飄逸,使畫中老壽星一身仙氣。
15、橄欖描
兩頭尖,似橄欖狀。勾勒時忌兩頭有力而中間虛弱。顏輝常用此法。如圖,達摩角度為正側面,肉身與衣褶的不同線描方法,產生了強烈的對照,這種反差增強了達摩修煉的神秘感。橄欖描表現的衣褶堅挺、剛勁、厚重。達摩閉目冥思、蒼老肅穆,形神兼備,是苦心修煉的典型。
注意達摩身體線條與衣服線條的不同感覺。畫達摩用的是一種圓勁、寫實的線描,而衣服用的是一種一線多折,頓挫有力的橄欖描特征的線描。
16、折蘆描
用筆由圓轉方,方中含圓,尖筆細長,如寫隸書之法。南宋畫家梁楷常用此法。
用此法表現出的唐太宗(如圖)線條松緊有致,天然成趣,人物性格氣宇軒昂,氣度非凡。
17、棗核描
用尖的大筆繪就,雖與橄欖描相似,但線條節奏要較之柔和些,故線條更顯自由。
線描的剛勁有力和畫面豐富的配件、紋飾,象征了皇帝的權力和奢華。
18、釘頭鼠尾描
用筆堅挺,借蘭葉之法。起筆按下產生的點如釘頭,收筆漸細,形如鼠尾,故得名。釘頭鼠尾描,關鍵是起筆釘頭和落筆鼠尾這兩點特征,運筆頓挫有力。
岳飛是民族英雄,此圖所選的角度為仰視,正好突出了主人公高大威猛、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畫頭部時一般先畫臉部,再畫頭盔,這樣容易把握好畫面。先畫人物及衣服、配件的外形,最后再刻畫繁雜的圖案紋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