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我國絕大多數在職員工都已經享受到了“五險一金”的待遇,這對于保障他們今后的退休生活非常有意義。為了更好完善我國醫保制度,國家最新推出了名為“長期護理保險”的新險種。
作為國家社會保障體系中的第六類保險,長期護理險主要針對喪失自理能力,需要長期護理服務的人群設計。那么長期護理險到底有哪些好處,它的繳費標準又是怎樣的呢?
雖然長期護理險目前還處在試點階段,但是它的覆蓋范圍已經非??捎^。根據統計,截至去年底我國已經有來自49個城市的1.69億居民參加了長期護理險。從各試點城市的反饋來看,長期護理險主要表現出了三大優勢。
第一,大幅降低參保家庭在護理方面的經濟負擔。需要接受長期護理服務的人群,主要包括高齡老人和因病、因殘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人群。很多家庭并沒有足夠的人手照顧這些需要長期臥床的家庭成員,而如果將他們送到療養院等醫養機構,每個月至少需要三五千元的支出。
以昆明市的政策為例,參保人在失去自理能力半年之后,就可以按照規定申請長期護理險理賠鑒定,昆明參保人最高可以獲得每月2600元的保險保障金額,凡是不超過2600元的護理支出,都可以享受75%的報銷待遇。
第二,促進醫養機構的壯大發展。在人口老齡化不斷深化的今天,我國有長期護理需求的人群規模越來越大,根據專家估計,到2050年這一群體的規模將會突破一億人口。受制于我國人均收入水平不高的現狀,從事長期護理服務的醫養機構一直很難壯大發展。
隨著長期護理險的不斷推廣,試點城市的醫養機構已經可以逐步脫離財政補助,轉型到依靠消費者買單外加保險理賠雙重保障的經營模式。在進入良性發展狀態以后,我國長期護理行業已經進入蓬勃發展階段。根據統計,截至去年底相關醫養機構數量已經達到7600家,試點六年來增長超四倍。
第三,解決中國經濟面臨的“失業潮”難題。在外貿行業和房地產行業都遇到困難的今天,我國最重要的兩個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已經無法再承擔貢獻就業崗位的義務,現在長期護理行業已經成為創造就業崗位的新途徑。
長期護理行業不僅需要具有專業護理知識的醫護工作者,而且還需要大量從事體力勞動的基礎護工,并且一些有心理學、營養學等相關專業背景的大學生也可以在這個行業創造屬于自己的勞動價值。目前我國從事長期護理行業的勞動力已經多達33萬人,相比長期護理險推出之前,增長了十倍。
由于長期護理險還處于試點階段,所以有關的收費標準還沒有統一的國家政策。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長期護理險收費主要存在兩種情況。
第一,在長期護理險只覆蓋職工群體的試點城市,長期護理險繳費模式和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本一致。比如第二批試點城市中的天津,就明確規定長期護理險單位繳納職工工資總額的0.12%,而員工則按社會平均工資的0.12%繳納。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在天津、南寧以及湘潭等15個城市中,長期護理險只能由單位代為繳納,所以靈活就業人員和退休人員都不能參加長期護理險。
第二,在長期護理險完全覆蓋職工和城鄉居民的試點城市,長期護理險除了按照職工醫保的模式進行繳費之外,還可以按照每年一定金額的模式進行參保。
由于各個城市的試點政策各有不同,所以按照定額模式參加長期護理險的人需要支付的保費也有很大差距。比如廣州的長期護理險要求每年繳納130元,這個繳費標準比安慶多了100元。
長期護理險作為一個基本醫療保險的補充險種,它已經在歐美發達國家有了非常成熟的實踐經驗,現在我國也已經對長期護理險進行了7年的試點工作,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國所有城市就都能享受到這項政策便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