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干趴了中原群雄后,這讓其感到無聊萬分,所以他打算給自己找些樂子。
很快唐太宗將目光瞄準了西北地區,貞觀十四年(640年),唐軍攻破高昌,并在該城建立安西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建立后,唐朝在該地部署2萬兵力,不要2萬人少,可他們卻能保住西域穩定。
半個世紀以后,李世民兒媳婦武則天,覺得很有必要加強西域管控,所以她又在庭州設立了北庭都護府,同時派出3萬兵力駐扎該地。
這樣一來,唐朝在西域地區部署5萬兵力,不要看著5萬常備軍少,可唐朝依靠這5萬常備軍迫使西域各路諸侯不敢亂動,只能老實做唐朝小弟。
相比之下,北宋神宗期間,為了抵御西夏對自己的威脅,駐扎20萬常備軍,然而如此龐大軍隊沒有給北宋帶來任何安全感,反而被西夏打得滿地找牙,可謂一點尊嚴都沒有,這到底是什么原因?
今天我們來探討下這個話題。
強盛的大唐,是唐軍在西域站穩腳步關鍵
一個王朝最強大的時候,他們對于維護穩定決心十分大,所以那些有小九九的野心家不敢亂動。
唐朝就是這樣一個王朝。
唐朝統治期間,總共對外打了130場戰爭,所以我覺得整個時期,不是在打仗,要不就是在打仗的路上。
那么唐朝究竟那些國家民族發生過戰爭:新羅、高句麗、突厥、吐蕃、大食、回紇等國家。
唐高祖武德期間,對外打了三十場戰爭,唐太宗期間,唐朝又對外打了二十多場戰爭。
這些戰爭中,唐朝基本上都是勝利者,實現了自身的戰略目標。
長期戰爭,不僅維護了統治安穩,同時也練就出一幫絕世名將,這些名將幾乎都有滅亡國家例子,可以說在這些人輝煌戰績,讓西域各國不敢造次。
李靖:滅亡南梁、平定突厥、在滅吐谷渾。
蘇定方:亡西突厥、蔥嶺、百濟等國家,為安西都護府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王玄策:一人滅亡了天竺。
從這三人的戰績可以看出,唐朝建立初期軍事力量極為強悍,以至于周圍的國家沒人敢惹怒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三人。
如此強盛大唐作為西域5萬人的后臺,你說西域各國誰敢動,畢竟誰都不敢冒著亡國滅種危險得罪大唐。
除了絕對的軍事能力外,那時候唐朝政府已經樹立了絕對的權威,這期間大唐是世界經濟、政治中心,大唐皇帝李世民更是被稱之為“天可汗”,唐朝政府對于西域控制力極強,所以完全沒必要派個幾十萬大軍駐扎西域。
相比于唐朝,宋朝對外戰爭頻率比較少,而且多數時候宋朝都是失敗者。
除了前期滅亡北漢戰爭外,宋朝在遼國交鋒中都沒有獲得勝利。
兩宋時期,經濟繁榮,國防能力不行,產生不了威懾力,軍隊再對也沒有用,少數民族認為宋軍就是紙老虎,壓根不太害怕。
安西北庭都護府戰斗力強盛強悍
不要看安西和北庭都護府僅有5萬駐軍,可他這5萬駐軍比宋朝20萬站立強上太多。
唐朝為了確保西域安全,派出大量悍將駐守西域,這事情很正常,畢竟保住西域這條絲綢之路,可以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因而,首批駐扎西域唐軍戰斗力絕對是天花板級別。
之后繼承大位皇帝,也沒忘記西域重要性,因而在該地區始終部署最精銳部隊,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安史之亂爆發,中原人馬無力平定叛亂,唐朝政府想到了駐扎西域部隊,就這樣安西、北庭都護府軍隊被調回內陸。
兩地軍隊被調回內陸后,吐蕃迅速出兵占領隴右、河西,直接切斷了安西、北庭都護府和長安聯系。
然而,吐蕃安西、北庭都護府和長安聯系,他們先是把忠于唐朝實力消滅,然后他們集中力量進攻安西、北庭都護府,但是戰局沒有想象中美好,他們被缺兵少糧唐軍硬生生阻擋了三十年。
從這段事實可以看出,安西、北庭兩地守軍,居然沒有在后援情況下,硬生生抵御住吐蕃,這個戰斗力讓人不得不佩服。
恩威并用,四海歸心
除了國力強大,軍隊戰斗力強悍后,唐朝能穩定西域還有個重要因素,就是他們沒有采取高壓政策,而是對西域地區采取恩威并用策略,從而確保自己能長久控制西域。
唐朝政府對于西域態度很明確,平等對待各族,不改變他們習俗文化,不以征服者姿態出現,這樣態度讓西域各部落首領很放心,所以他們很愿意配合唐朝加強對西域控制。
還有就是,唐朝在西域駐軍,不給當地人加重負擔,而是讓軍隊的人訓練后空余時間自己解決吃飯問題。
該項政策出現,直接減輕了當地人民的壓力,使得唐軍受到了擁護。
除此之外,唐朝對于被自己打敗的國家,沒有采取種族滅絕,而是妥善安置,讓他們有住地方,還有足夠糧食,不會餓到自己。
除了恩威并用的態度后,唐朝還積極跟少數民族政權和親,拉近民族關系,消除隔閡,確保中央政府和地方親和力。
唐朝和宋朝,對軍隊的要求控制力不同
唐朝方面對于武將十分放心,安西、北庭兩個都護府將軍擁有絕對的權力,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都能自己做主。安西、北庭都護府之所以能自己做主,主要是兩地距離長安太遠,送一次消息太久,所以皇帝便給予了他們足夠的權力,畢竟很多時候,武將在外領兵打仗,更多時候要有立馬決斷權力,如果一味等待消息,有可能會讓戰機瞬間措施。
安西、北庭都護府將領就,絕對都是手握重兵的大佬,他們對忠心天地可鑒,所以他們指揮軍隊作戰時,會將國家利益放在首位,因而打起仗來,手腳也不會被過多束縛。
宋朝之所以貧弱,主要是宋太祖趙匡胤本身就以武將身份奪取天下,所以他對武將十分忌憚。
因而,他時刻都在擔心手下會出現一個和自己一樣的人,奪取自己好不容易建立江山,所以,他決定好好限制武將權力。
所有武將都不能獨立帶兵,武將帶兵打仗的時候,必須要文官陪同才可以,這個文官主要責任就是監視武將,防止他會做出威脅朝廷事情。從這點可以看出,宋朝軍隊真正老大不是將軍,而是文官。
多數文官只會之乎者也,打仗這事情壓根不擅長,所以他們掌權很大程度拖垮了宋軍戰斗力,所以北宋在西夏邊境部署20萬軍隊,之所以會被西夏擊潰,就是這層原因。
除了文官掌軍不利國防外,宋朝還有個大問題,就是軍隊中吃空餉情況太嚴重,所以我們完全可以相信那時候駐扎西夏附近兵力不可能有20萬,能有個10萬已經很不錯,你說軍隊數目和實際不同,是不是很容易導致軍隊戰斗力低下。
以上我們可以得知,唐朝2萬軍隊可以駐扎西域,宋朝20萬軍隊壓根沒法讓西夏對其重視。
如果要以四個字來形容唐宋兩個朝代,我覺得盛唐弱宋再合適不過,從盛、弱兩個字就可以看出,兩個國家軍隊戰斗力,所以有心之人在挑戰他們時候,自然也要多番掂量。
唐軍戰斗力本身強悍,所以他們在面對外人威脅的時候,他們有足夠能力保護自己,宋軍完全沒這方面實力。
唐朝軍隊將領擁有絕對權力,宋朝軍隊權力集中在文官手里,所以他們在打仗時候被束縛的地方太多,壓根放不開手腳。
對此,你們有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