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廟始建于春秋,歷經兩千多年歷朝各代近百次增修擴建,至明清時形成現在的規模。孔廟南北長約1300多米,東西寬150多米,占地140000平米,三路布局,九進院落,貫穿于一條中軸線上,左右對稱排列,與故宮、承德避暑山莊并稱為中國三大古建筑群。孔廟面積之大,時間之久,氣魄之雄偉,保存之完好,被中國古建筑學家稱為世界建筑史之奇跡,不僅是儒家文化載體,更是一座屹立于世界東方的文化藝術殿堂孔廟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被為全國首批 AAAAA級景區。篇首圖片是進入孔廟的第一道門——弘道門。過了此門才算是真正進入孔廟,古代學宮類建筑大都有泮池,孔廟的泮池像是一條小河,河上有曲拱橋,石雕欄桿,形狀考究美觀。第二道門是大中門。廟內中間主要通道兩旁古柏森森,凸顯滄桑之感。第三道門是同文門。
經過前三道門,在中軸線上的第一幢宮殿式建筑就是奎文閣。奎文閣位于孔廟的中部,是藏書的樓閣。中國古代以奎星為二十八宿之一,主文章。閣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改建。奎文閣三重飛檐,四層斗拱,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長30米,寬17.62米,高23.35米。閣的內部有二層閣,中間夾有暗層,結構獨特,工藝奇巧。歷史上,上層是專藏歷代帝王御賜的經書、墨跡的場所,明清兩代曾專設奎文閣七品典籍官一員進行管理,暗層專藏藏經板,下層專藏歷代帝王祭孔時所需的香帛之物。現在。奎文閣仿佛是個賣旅游紀念品的商店。難道孔廟就那么差錢?第四道門是大成門,在孔廟主體建筑大成殿前面。最讓人震撼的就是門前兩根深浮雕盤龍石柱和臺階中間刻有云龍浮雕的丹墀,這是明朝留下來的老古董,在明清時期,只有皇帝的建筑、服裝、用具等才能用龍的圖騰來裝飾,別的什么人是不能僭越的,那是大逆之罪。但是孔廟卻享受著皇帝的待遇。在大成門后面東邊有相傳是孔子親手種植的檜樹,但現在我們看到的樹據說是該樹枯死之后根部重新發出的。樹旁那塊明朝人書寫的石碑太新了,看得出來是原碑已毀,后來新添加的。大成門除了中間兩根盤龍石柱之外,其它正面的4根廊柱都是八面體石柱,門前兩側東邊放鼓,西邊放鐘。大成門之后是杏壇,孔廟的杏壇相傳是孔子講學之所,在大成門后、大成殿前的院落正中。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在此建壇,在壇周圍環植以杏,命名為杏壇,以紀念孔子杏壇講學的歷史故事。金代又在壇上建亭,大學士黨懷英篆書的“杏壇”二字石碑立在亭上(碑背面有“懷英”落款)。明隆慶三年(1569年)重修杏壇,是一座方亭,重檐,四面歇山頂,十字結脊,黃瓦飛檐二層,雙重斗拱。喜歡到處題詩的乾隆皇帝到了孔廟也沒有閑著,他曾經五次蒞臨孔廟祭孔,在杏壇寫了一首四言古體詩《杏壇贊》,詩曰:“憶昔緇帷 詩書授受 與有榮焉 軼桃轢柳 博厚高明 亦曰悠久 萬世受治 杏林何有”。這首詩內容是回顧孔子在杏林講學的事跡以及對孔子儒家學說的贊美。全詩用正楷書寫,表現了他對孔子的敬重。
杏壇北面就是孔廟的主體建筑大成殿,這是古代祭祀孔子的地方。過去各地孔廟的主體建筑都叫大成殿,如南京的夫子廟。曲阜大成殿的十根盤龍石柱,超過了北京明清故宮的氣派;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高32米,長54米,深34米,矗立在三層高臺之上。重檐九脊,黃瓦飛彩,斗拱交錯,雕梁畫棟,周環回廊,巍峨壯麗。擎檐有石柱二十八根,高5.98米,直徑達0.81米。兩山及后檐的十八根柱子淺雕云龍紋,每柱有七十二團龍。前檐十柱深浮雕云龍紋,每柱二龍對翔,盤繞升騰,似脫壁欲出,精美絕倫。前檐柱子的數量與故宮三大殿廊柱的數量是一樣的。歷朝歷代皇帝的重大祭孔活動就在大殿里舉行。殿下是巨型的須彌座石臺基,高2米,占地1836平方米。殿前露臺軒敞,舊時祭孔的“八佾舞”也在這里舉行。
隨著孔子與儒家思想在封建社會中逐漸被重視,成為傳統,而祭祀孔子也成為了中國歷來一個非常重要的世代相襲的典禮,是國家政治活動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而孔廟則是祭孔活動的場所。曲阜孔廟在古代禮制祭祀建筑中屬于一種典型建筑,其中規劃有大片的空間用以舉行祭祀儀式,如大成殿之前的月臺,便于安排隆重的儀仗,這和故宮三大殿的月臺特別相似。大成殿門上的匾額是雍正皇帝題寫,“生民未有”典出《孟子·公孫衛》中:“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意思是說:自有生民以來,從來沒有像孔子一樣至高無上的圣賢,世上只出現了這一位圣人。殿內高懸“萬世師表”等十方巨匾,三副楹聯,據說都是清乾隆帝手書。但我對此有所懷疑,因為字跡并不像是出自一人之手。不過,題寫匾額的一定是清朝的皇帝無疑,別人誰也不敢在殿內題寫。殿內兩側立柱楹聯文字是:殿正中供奉著孔子的塑像,七十二弟子及儒家的歷代先賢塑像分侍左右。文化大革命開始后的1966年11月9日,北京師范大學紅衛兵領袖譚厚蘭在康生(一說是當時文革領導小組成員戚本禹、林杰)的授意下,率二百余人來到曲阜“破四舊”,沖破山東省委、曲阜縣委和孔廟管理處的阻攔,進入孔廟駐扎,在當地召開“徹底搗毀孔家店大會”,隨后進行了大規模有組織的破壞,大成殿孔子像、神龕、匾聯、供桌等皆被砸爛,部分石碑被推倒折斷,造成無可挽回的文物損失,對我國的國際形象破壞極大。所以,“文革”尚未結束,1970年,在國務院的要求下,山東省派人赴曲阜察看破壞情況。其后,大成殿、杏壇、啟圣王殿、寢殿等建筑得到維修。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大成殿內的塑像、匾額、楹聯等,都是后來維修中重制的。大成殿后面是寢殿,沒有拍全。寢殿空空如也,殿內正中神龕供奉“至圣先師夫人神位”。杏林、大成殿東西兩側是廡殿,供奉著被歷朝歷代皇帝認可的孔子學生七十二賢人和儒家學派的歷朝歷代傳承人共144人。匆匆走過,看到了清朝的顧炎武的牌位也有一席之地。他說過:“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這就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出處。就憑這句話,顧炎武就配享后人的祭祀。能進入廡殿享受供奉和祭祀的人都是中華民族儒家文化傳承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并且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沒有什么可爭議的人物躋身其中。清朝乾隆年間一個七十一歲的退休的大理寺正卿(相當于國家最高法院院長)尹嘉銓兩次上表要求給他父親——當時比較著名理學家——尹會一(曾經擔任河南巡撫)封謚號并且入祀文廟,乾隆閱表后大怒,朱批:“大肆狂吠,不可逭(音huàn,逃避)也”。下旨嚴查尹嘉銓,刑部判凌遲處死,全家成年男人滿門抄斬,家產沒收。后來乾隆法外開恩,準尹嘉銓絞刑而死,全家不連坐。由此故事可知,要想進入文廟(孔子廟)享受祭祀,那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開后門,靠關系都沒有用,歷朝歷代這個關還真是把得緊。明清兩朝一直延續下來的144位賢人的牌位雖然都在“文革”中付之一炬,現在新添的神龕、供桌、牌位都太新,但一路看過去,還是知道一些自己較了解的名人入祀,心想:品學配位!宋元以來,各朝仍沿襲“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儒家思想的文化價值被一再肯定,越來越多的尊崇謚號追封于孔子,孔廟的建筑規制幾乎可以等同于皇家。國家為了加強政治統治與厲行教化,控制推行著孔廟的祭祀活動,遵循孔子所創的儒家學說,把利于國家建立有序社會,實現封建專制統治的綱常倫理無限放大,這是必須批判的。但儒家思想的傳承,維系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至今也是有他的進步意義的。例如,儒家思想客觀上推動了中華民族的融合與統一。“自唐以來,州縣莫不有學,則凡學莫不有先圣之廟。”文化是需要載體的,孔廟即是。文化是需要傳承的,祭孔就是儀式化的傳承。毀了孔廟,重建不難;但毀了文化,那就是萬劫不復。我們的子孫后代,再也不要做自刨祖墳的傻事了!
【齊魯文化采風系列回顧】
“泱泱齊風”印象之一 “泱泱齊風”印象之二 “泱泱齊風”印象之三 “泱泱齊風”印象之四 臨淄古車博物館 蒲松齡的榮與辱(一) 蒲松齡的榮與辱(二) 蒲松齡的榮與辱(三) 蒲松齡的榮與辱(四) 名門望族是怎樣“煉”成的? 曲阜朝圣 —— 孔廟(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