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留下的遺產之豐富是超乎一般人想象的。作為開創皇陵形制歷史的明代大型陵寢,其在建筑、藝術、政治、文化和雕刻等多個領域都留下了太多值得我們探訪的東西。
在這篇文章里,我們將具體去了解孝陵建筑的具體分布與歷史價值。
墓區建筑大體分為兩大部分:神道部分為從下馬坊到孝陵正門;主體部分為從正門到寶城、明樓、崇丘部分。從下馬坊開始的建筑為:下馬坊、神烈山碑、大金門、神功圣德碑及碑亭(俗稱四方城)、神道石刻和御河橋。
下馬坊是一個保留至今的地名,原因在于這里有一座橫刻“諸司官員下馬”六個大字的兩柱沖天式石雕牌坊。這座牌坊高9米,寬6米,是明孝陵入口處的標志性建筑,用以指示文武各級官員到此下馬步行,以表示對陵寢的尊崇。從此向東,有一塊設立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神烈山碑和設立于明崇楨十四年(1641年)的禁約碑。禁約碑的碑首雕有二龍攫珠,碑面則鐫刻有南京神宮監制定的禁止損壞明孝陵的要求和其他謁陵條款。
從下馬坊向明孝陵方向的第一道正南大門為大金門,現僅存磚石砌筑的墻壁,下部為石造須彌座,面闊26.66米,進深8.09米,墻壁辟有3個券門洞,中門較高為5.05米,左右兩門高4.25米。其正北方向即為神功圣德碑及碑亭,為明成祖朱棣于永樂十一年(1413年)設立。此碑的碑文由朱棣親撰,總計2746字,主要介紹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功績,文中“至于崇君道、修人紀、革胡元弊習,以復先王之舊者,其謨烈為尤盛。渡江首辟禮賢館,聘致賢士,與討論治道,雖祁寒盛暑不廢,書古經訓于殿廊,出入省觀為監戒”等內容,充分表現出了朱棣對于自己父親的贊頌。原碑亭為磚石砌筑,但如今僅存四壁,每壁各有一個寬5米的拱形門洞,外觀如一個城堡,故俗稱“四方城”。
神道位于四方城的西北側100米處,長約600米。明孝陵神道與前朝陵墓神道不同,整體蜿蜒曲折,環繞孫權墓形成一個彎曲的形狀,似北斗七星。神道東段的路兩旁依次排列有獅子、獬豸、駱駝、象、麒麟、馬6種石獸,每種2對,共12對24件,每類均是兩跪兩立。
從神道向北即為欞星門與御河橋。過御河橋,是陵寢的主體建筑,包含文武方門(正門)、碑殿、享殿、大石橋、方城、明樓和寶頂等,其外筑有圍墻。
文武方門是孝陵的正門,原為5個門洞,廡殿頂上蓋黃色琉璃瓦。現在的五門是1999年修復的。正門東側立有一塊“特別告示”碑,此碑是清宣統元年(1909)所立,以六國文字書寫,大意為“鑒于明孝陵內御碑及附近古跡歷年破壞、毀損情況嚴重,端方總督大人下令豎立圍欄對其加以保護。有人越欄參觀或者可能對前述御碑及陵區古跡造成損壞之行為,一律禁絕”,用以提示清朝末年的外國游客。
正門后為中門,即孝陵門。清代在中門的基礎上改建了碑殿,并豎立了五座高大的石碑。正中的大石碑即為著名的康熙手書“治隆唐宋”,成為清朝籠絡江南士子民心措施的重要見證。碑殿后為孝陵的主要建筑,即享殿,供奉朱元璋及馬皇后神位并用以祭祀和供奉一應事物,但已經毀于戰火。如今的享殿只存有通高3.03米的三層漢白玉須彌座臺基,64個大型柱礎,6道踏垛, 6塊浮雕云龍山水大陛石。大殿基長57.30米、寬26.6米,其建筑之恢弘可見一斑。
享殿后是一片用于露天祭祀的空地,縱深100余米、寬幾十米的空地??盏刂虚g有甬道,甬道盡頭有石橋,被稱為升仙橋,意思是過了此橋即為“仙界”。橋北是一座寬75米、高16米、進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稱方城。方城是寶頂前的最后一座建筑,東西長75.26米,南北寬30.94米,前高16.25米,后高8.13米,正中為一拱門。從方城兩側步道可登上明樓。明樓是陵墓正前的高樓,為重檐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東西長39.45米,南北寬18.47米。明樓的門有9行門釘,每行門釘有9顆,從而表現了九五之尊。方城后即為寶頂,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近圓形大土丘,周圍砌有磚墻。寶頂下就是朱元璋和馬皇后合葬的地宮。
在中國古代的建筑體系中,陵墓不僅是人類的死后長居之所,也是具有禮制特征的紀念性建筑。以明孝陵為代表的明代帝王陵寢更是以宮殿建筑為原型的莊嚴肅穆的大規模建筑組群,同時具有禮制價值和藝術特色。明孝陵建筑組群結合了風水進行布置,可以看成前后兩區:前區在陵寢南部,是圍繞梅花山的曲折神道;后區在陵寢北部,是背靠鐘山獨龍阜的三進院落陵宮主體。
從禮制價值來看,前區以神道為主,多采用石刻造型,象征著帝陵的崇高地位,也是拱衛和禮儀布局的要求,整體較為開闊,按照地形蜿蜒曲折,可以說達到了 “天人合一”的要求。后區的陵宮按縱向布局,體現了祭祀禮儀的尊卑秩序。第一進院落,是具服殿和神廚庫等尺度較小的建筑,對于祭祀活動起服務和輔助作用;第二進院落是享殿和配殿,用于供奉神主、日常祭品和各種吉日祭拜,是常規性的祭祀場所;第三進院落為體量巨大的方城明樓和寶城寶頂,是陵寢核心的外部標志和禮拜場所,僅在最隆重的皇帝上陵禮或清明節負土禮等祭祀禮儀時開放使用,是最核心的祭祀空間。
從藝術特色來看,明孝陵也努力做到人文建筑與山水地貌有機結合。明孝陵將鐘山作為“靠背”, 孫陵崗(梅花山)作為“前案”,遠處有天印山,將整個山谷內的空間都用于表達祭奠之意??梢哉f,從整體而言,明孝陵在大規模建筑組群與自然山水結合的藝術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從微觀角度而言,明孝陵也體現了這種追求。約占陵墓全程的四分之三的神道,完全是依著地形和山勢的變化進行布置,打破了歷代陵墓的傳統原則。而神道因轉折而形成的段落間都布置了石雕像來控制其空間,使得整個氣氛都足夠肅穆。
無論最初建造的目的如何,明孝陵無疑為我們留下了足夠多的建筑遺產。和西方文化不同的是,中國的歷史建筑極其講究天人合一,而明孝陵作為古代建筑藝術的重要杰作,是整體建筑與風景藝術相結合的偉大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