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入關前就已經開始鑄造錢幣。目前所見關外錢局最早鑄造的錢幣實物是 天命汗錢〔圖一〕和“天命通寶”錢〔圖二〕。
〔圖一〕天命汗錢
〔圖二〕天命通寶
〔圖三〕天聰汗錢
關外錢局的錢幣并不是學界特別珍惜的品種,推測其雖然流通時間短、流通地域有限,但一定是具有相當大的成品數量,才會迄今仍有一定的存世量 。
順治元年(1644)清朝定都北京,設寶泉局鑄錢,隸戶部管轄。 寶泉局內部分工明確,設有寶泉局公署,寶泉局東、南、西、北、中五廠。
“寶泉局所屬有東、南、西、北四廠”,但四廠并不是隨寶泉局在順治年間設立就出現的,而是在雍正四年才出現,此前,寶泉局只有一廠。雍正四年后設立四廠,使鼓鑄職能從中廠(原廠)剝離出來。寶泉局四廠的地址分別為:“東廠在東四牌樓四條胡同,南廠在錢糧胡同,西廠在千佛寺胡同,北廠在北新橋三條胡同?!边@些地名至今仍然存在。
在清朝后期, 傳統的貨幣體系受到挑戰,至光緒朝,各省局相繼關停,陸續開始用機器制造近代銅元。在中央,以傳統手工工場形式存在的寶泉局也已適應不了大規模標準化工業生產的需求,且其生產“所虧頗巨”,所以光緒末始在天津設立戶部造幣總廠,開機試制“大清銅幣”。但作為有清一朝行使中央造錢職能的寶泉局所鑄造的制錢,卻依然在民間廣泛流通,如果立即停止鑄造,新造的“大清銅幣”的數量還不能完全將傳統制錢從市場中替換,因此國家必須要有更換錢幣的過渡階段。
自光緒三十一年(1905)起,寶泉局開始被逐步裁撤:“京師錢局于光緒三十一年間,由臣部奏請裁撤,唯留寶泉局西北兩廠?!?/span>
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裁撤局廠,減小鼓鑄規模;另一方面,從社會上回收大錢,改鑄成制錢,使其與銅元一并使用。
“現本部銀行寶泉局克期開辦,限六個月內將京城官版當十大錢盡數收回,改鑄制錢,隨時交由銀行兌出行使。……至改鑄之制錢,并應由各屬曉諭周知,務與銅元一律行用,不得任意抑價,以齊圜法而維市面?!睆亩_到平抑物價,平穩過渡的目的。 另外,從只保留的西北兩廠來看,作為倉庫的中廠也是不能馬上裁撤的,如若裁撤,西、北兩廠如何領取原料,因此相關文獻在裁撤誰保留誰時并沒有在中廠上耗費筆墨,這也是邏輯上的合理使然,因為還有兩廠運轉,自然要保留原料倉庫。
寶泉局最終停鑄時間,史料記載是于宣統二年(1910)年由度支部提出并獲得批準的,結合《縉紳錄》對比,可知寶泉局在這一時期只有中、西、北三廠存在官員,時間是光緒三十二年(1906)冬至宣統二年(1910)冬,這也正是最終取消整個寶泉局機構的過渡時期,而從宣統三年春(1911)到清朝滅亡,再也沒有相關機構和官員的記載,因此可以認為寶泉局于宣統二年冬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