攢尖頂
“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古人創作了許多描寫亭臺樓閣、軒榭廊舫的美好詩句。樓閣建筑自古以來便是建筑中的翹楚,也是古建筑的靈魂所在,因其層次錯落、精工巧制,常為文人墨客所稱頌。本期開始,我們一起了解樓閣建筑中的屋頂形式。
圖1
攢尖頂由各戧脊的木構架向中心上方逐漸收縮聚集于屋頂雷公柱上,類似錐形,木脊榑上蓋琉璃瓦,雷公柱上安裝寶瓶。攢尖頂有單檐、重檐之分。其形狀多樣,常見有圓形(圖1,圓形攢尖頂圖解)、三角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圖2,八角攢尖頂圖解)等,圓形攢尖則沒有戧脊,尖頂由竹節瓦逐漸收小。
圖2
攢尖頂為園林建筑中最普遍的屋頂形式,多用于亭、榭、閣和塔等建筑。
宣統元年紀念郵票
祈年殿是北京天壇的主體建筑,古代明堂式建筑①的現存實例,是一座鎏金寶頂三重檐圓形攢尖頂大殿,殿檐為深藍色,用藍色琉璃瓦鋪砌而成,以藍色來象征天。
大殿建于明永樂年間,初名“大祈殿”,原為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于嘉靖年間改為三重頂圓殿,殿頂鋪砌上青、中黃、下綠三色琉璃,寓意天、地、萬物。后在清乾隆年間改三色瓦為統一的藍瓦金頂,定名“祈年殿”,是祈谷的專用建筑。
祈年殿殿高38.2米,直徑24.2米,內部開間及柱式分別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時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現存的實例。
普通郵資明信片
善因殿是在北海白塔和寺院建成整整100年后,于1751年在白塔前建起了小巧別致的建筑。
善因殿的面積雖小但色彩斑斕,精細華美,每面寬僅4.4米,背倚碩大雄渾的白塔,華麗精巧的善因殿建在由漢白玉欄桿所環繞的赭紅色高臺上。由黃色琉璃磚覆蓋的八根大柱撐起雙層殿頂,上層檐圓形攢尖式屋面和寶頂均為青、紫銅制作而成,表面鎏金,下層檐是綠琉璃瓦黃剪邊的方頂。
其殿頂為上圓下方的雙重檐,象征“天圓地方”。其東西北三面的殿墻無門無窗,殿門南開,有四扇做工十分精細的青銅隔扇門,與頤和園銅亭的門扇有異曲同工之效,華美而莊重。
嵩岳寺塔為磚筑密檐式塔,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邊攢尖頂古塔,其近于圓形的平面,分為上下兩段的塔身,是密檐塔②的早期形態。嵩岳寺塔的輪廓線各層重檐均向內按一定的曲率收縮,輪廓線柔合豐圓,飽滿韌健。
嵩岳寺塔不僅以其獨特的平面型制而聞名,而且還以其優美的體形輪廓而著稱于世。整個塔室上下貫通,呈圓筒狀。塔雖高大挺拔,但卻是用磚和黃泥粘砌而成,塔磚小而且簿,歷經千余年風霜雨露侵蝕而依然堅固不壞。
鄭州鄭東新區CBD地標性建筑“千禧廣場”的設計靈感便來自于嵩岳寺塔。“千禧廣場”主樓曲線與“嵩岳寺塔”吻合,建筑平面布局與古塔平面神似。體現了古建筑文脈在現代建筑中的延續與新生。
盛京主題郵局郵資機戳
大政殿八角重檐攢尖式,八面出廊。下面是一個高約1.5米的須彌座臺基,繞以雕刻細致的荷花凈瓶石欄桿。殿頂滿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寶頂周圍有八條鐵鏈各與力士相連。殿前的兩根大柱上雕刻著兩條蟠龍,殿內有精致的梵文天花和降龍藻井。
大政殿為沈陽故宮的東路建筑,努爾哈赤所建,其主體建筑大政殿與兩側呈八字形排列的十王亭(包括左翼王亭、鑲黃旗亭、正白旗亭、鑲白旗亭、正藍旗亭和右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紅旗亭、鑲藍旗亭)構成一組視野開闊的庭院,其帳幄式建筑造型及其布局,是滿族人從狩獵組織發展而來的清朝立國之本——八旗制度在宮殿建筑上生動而具體的再現,為中國古代宮殿建筑所僅見。
南京城墻郵資片/大報恩寺風景戳
大報恩寺琉璃寶塔作為南京最具特色的標志性建筑物,被稱為“天下第一塔”, 高達78.2米,通體用琉璃燒制,塔內外置長明燈,自建成至衰毀一直是中國南方最高的建筑,現狀大報恩寺琉璃塔為2010年新建。
明成祖朱棣給琉璃塔御賜了“第一塔”的塔名,其建筑形制有三絕。
其一,巨構殊形,高聳云日。琉璃塔是有確切記載的中國古代最高的建筑之一。塔為八邊形,共9層,通高78.02米,為八角攢尖頂。
其二,通體琉璃,獨步古今。琉璃塔的主體為磚砌,除了塔頂有一根“管心木”之外,整個建筑當中“不施寸木”。其內、外表層全部用各種造型、各種顏色的琉璃構件榫合而成。這種獨特的裝飾藝術讓琉璃塔贏得了“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的美譽。
其三,長夜深沉,佛燈永明。每當暮色來臨之時,琉璃塔上就會點燃如火炬般明亮的油燈,徹夜不熄。
西方的傳教士和商人則稱金陵大報恩寺塔為“南京的表征”,是“東方建筑藝術最豪華、最完美無缺的杰作”。 在十八世紀中期,英國倫敦有一皇家植物園,在擴建的時候,設計師引入了一座中式的寶塔,這座寶塔的構型是八角十層,全部用磚建成,外部塔身飾以美麗的彩繪紋飾。尤其是塔頂的邊緣,裝飾了80條木龍。塔本來就是中國古建筑的代表,又在上面裝飾上了龍,便是最純正的中國式建筑了。
圖3:英國邱園寶塔郵票
由于這座塔建在了邱園,所以英國人就叫它為“邱園寶塔”(圖3)。其原型就是大報恩寺九層琉璃磚塔,在這座塔上,他把中國的元素幾乎原汁原味地搬到了英國的倫敦,成為了當時在英國一種中國文化的象征。
竹簣寺郵資機戳
距藍田縣城南五公里處有一座竹簣山,山頂有一座寺便是竹簣寺,現改名叫祝國寺。海拔高度大約900多米,是藍田縣的八景之一。祝國寺建有一座佛塔,原塔始建于明萬歷年間,佛塔為六角攢尖頂,塔內供奉有高僧的靈骨舍利子。在塔的東西兩側各有兩個小高地,分別建有寺院,當地人稱為東寺、西寺。
過去每年的農歷六月初六,這里都有許多朝拜者上山供奉香火,最多時香客達到三萬余人。可惜上個世紀某大型運動時將原來的佛塔和寺廟全部毀掉,如今山頂上只有新建的這座佛塔孤獨矗立著,見證著這里的歷史,過往的輝煌都已被湮滅在歷史之中,只有這座佛塔還訴說著竹簣寺曾經的風采。
普通郵資明信片
甲秀樓是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樓閣,這種構造在中國古建筑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取“科甲挺秀”之意。
甲秀樓坐落于浮玉橋上。浮玉橋全長90余米,橫于南明河上,貫通南北兩岸。該橋原為九孔,稱“九眼照沙洲”,后因臨河修公路填埋二孔,現僅能見七孔。北岸臨公路一邊橋頭,赫然矗立了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上書“城南勝跡”四個大字。穿過牌坊,便上了浮玉橋,橋上有涵碧亭,橋下是涵碧潭、水月臺。至河心“鰲磯石”,甲秀樓便是以此巨石為基而建。樓分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高22.9米,由12根石柱托檐,護以白色雕塑花石欄桿,翹然挺立,煙窗水嶼,宛如畫中。
歷代文人對甲秀樓題詠甚多,其中清人劉玉山所撰206字長聯③膾炙人口,此聯比號稱天下第一聯的昆明大觀樓長聯還多26字。它概括了山城貴陽的地理形勢及歷史變遷。
HP2011花開富貴郵資片
鵝池是蘭亭的第一個景點,池水清碧,白鵝戲水,訴說著王羲之愛鵝、養鵝、書鵝的傳說。池邊立石質三角亭,是一座平面呈三角形的攢尖頂小亭子,專門為蘭亭景區內的“鵝池”碑建造的,因此起名為“鵝池碑亭”。
碑側鵝池是紀念性建筑,除與鵝池碑相呼應外,還同王羲之一生愛鵝有關。王羲之喜歡看鵝,喜歡寫鵝字,也喜歡養鵝,因此也就有了王羲之書寫道德經換鵝的故事,凡是與紀念王羲之有關的地方大多有鵝池建筑。
亭中之碑系清同治年間建,上書“鵝池”二字,相傳“鵝”字為王羲之所書,“池”字為王獻之所書,父子合璧,成為千古佳話,被后人稱為“父子碑”。
本期介紹了常用于亭臺樓閣等一些禮儀或園林建筑中的攢尖頂,由圓形、十二角依次遞減講至三頂,因其無明顯等級之分,使得形制更加多樣,提供了更大的創作空間,也更加普遍被使用。
注釋
① 明堂式建筑
即“明政教之堂”,是中國先秦時帝王會見諸侯、進行祭祀活動的場所,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
② 密檐式佛塔
將底層尺寸加大升高,以上各層的高度縮小,使各層屋檐呈密疊狀,檐與檐之間不設門窗,使全塔分為塔身、密檐與塔剎三個部分,塔身越往上收縮越急,形成極富彈性的外輪廓曲線,因而稱為“密檐式”磚塔。
③甲秀樓206字長聯
“五百年穩占鰲磯,獨撐天宇,讓我一層更上,茫茫眼界拓開。看東枕衡湘,西襟滇詔,南屏粵嶠,北帶巴衢;迢速關河,喜雄跨兩游,支持那中原半壁。卻好把豬拱箐掃,烏撒碉隳,雞講營編,龍番險扼,勞勞締造,裝構成笙歌閭,錦繡山川。漫云竹壤偏荒,難與神州爭勝概。
數千仞高凌牛渡,永鎮邊隅,問誰雙柱重鐫,滾滾驚濤挽住。憶秦通棘道,漢置戕河,唐靖且蘭,宋封羅甸;凄迷風雨,嘆名流幾輩,銷磨了舊跡千秋。到不如成月喚獅岡,霞餐象嶺,崗披鳳峪,霧襲螺峰,款款登臨,領略這金碧亭臺,畫圖煙景。恍覺蓬州咫尺,頻呼仙侶話游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