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的味道可濃可淡,食材可多可少。但有一種食材頗受歡迎,一些人每吃火鍋必點,它就是毛肚。
毛肚又叫“牛百葉”,據《2017年火鍋大數據調查》稱,川渝系中,毛肚的選擇率高達37%,穩居“最受歡迎菜品”的榜首。
不過,鮮為人知的是,毛肚在早年間分文不值,這還要從清朝道光年間的“巴奴”說起。
“巴奴”是川渝地區的“方言諧音”,指的是在碼頭做苦力的工人,他們的生活條件普遍較差,干的又是力氣活。為了補充營養,他們將當時沒人吃的牛內臟清洗干凈,在河邊就地架鍋,把辣椒和花椒用水煮沸,涮燙而食。
時間長了,就發現其中的毛肚薄脆而爽嫩,別有一番風味,便在調味料上下了功夫,味道更佳,甚至還有人沿街兜售。
到了民國初期,毛肚被有頭腦之人端上了餐桌,用銅鍋涮燙,更加正式,這便是“毛肚火鍋”的原型。
一直到了上世紀90年代,毛肚在其他地區依然不被當“肉”看,在屠宰完牛后,割出來的毛肚有兩條路:
一是直接丟進“垃圾堆”,埋進地里做肥料,分文不值。
二是被外地人買走,而這收購毛肚的,正是獨愛“毛肚火鍋”的重慶人,他們經常輾轉于河南、山西、內蒙等地,從屠宰場的垃圾堆里翻撿,或者直接向屠戶收購毛肚。
很多人都大為驚喜,驚的是居然有人吃這種東西,喜的是自己處理費勁,如今居然有人花錢買。
殊不知,這些收購毛肚的商販,已經賺得盆滿缽滿,他們的成本只有時間和差旅費而已。再后來,隨著川菜外出,發展到全國各地,“毛肚火鍋”也逐漸被外省人所接受。
《本草綱目》中有記載:毛肚解毒、善脾胃、補中益氣。
不僅是毛肚,就連現在用的“牛油”,都是因為早年間“廉價而油膩”、性價比高,才被“重慶火鍋”選中的。而它的特點——“麻辣”,對于驅寒祛濕更是一絕。對于窮苦人家來講,遇到這種價格低、帶葷腥、還能暖身溫胃的美食,是生命中的一件幸事。
當然,現在生活條件提高,食材和調料的質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油膩”一直是“重慶火鍋”獨一無二的標志。
油光紅亮的鍋中,經歷了“七上八下”之后的毛肚,蘸著蒜泥香油碟,入口的一瞬間就被折服。
如何從顏色分辨毛肚?
黃色毛肚,吃草長大的牛;
黑色毛肚,是吃飼料長大的牛;
而白色毛肚,是經過的堿水等添加物漂洗、冷凍的。
雖然白毛肚更便宜,口感更脆嫩,但不建議多吃。
圖片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