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痔瘡形名亦多般,不外風濕燥熱源,肛門內外俱可發,潰久成漏最難痊。十人九痔,似乎有些夸張,但痔瘡發病率的提高,值得我們重視。摘錄《備急千金要方》、《外科正宗》、《醫宗金鑒》等書中關于痔瘡的論述,供諸君參考。
精彩文章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臨床治病時常反復叮囑患者,服用中藥只是治療的一部分,不良飲食作息習慣的改變對疾病的治療至關重要。一邊吃降糖藥,一邊天天吃糖果點心,這血糖肯定降不下來;同樣,如果一邊治療痔瘡,一邊卻又嗜食辛辣刺激、飲酒無度,痔瘡怎么也不會好。
明代《外科正宗》對痔瘡的論述頗為精妙,摘錄于下:
夫痔者,乃素積濕熱,過食炙爆,或因久坐而血脈不行,又因七情而過傷生冷,以及擔輕負重,竭力遠行,氣血縱橫,經絡交錯;又或酒色過度,腸胃受傷,以致濁氣瘀血流注肛門,俱能發痔。此患不論老幼男婦皆然,蓋有生于肛門之內,又突于肛外之傍。治分內外,大者若蓮花、蜂窠、翻花、雞冠、菱角、珊瑚等狀;小者如櫻珠、鼠尾、牛奶、雞心、核桃、蜆肉之形。故積毒深者,其形異而頑惡;毒淺者,其形正而平常。
清代《醫宗金鑒》亦有類似論述,摘錄于下:
斯證名因形起,其名雖有二十四種,總不外乎醉飽入房,筋脈橫解,精氣脫泄,熱毒乘虛下注;或憂思太過,蘊積熱毒,憤郁之氣,致生風、濕、燥、熱,四氣相合而成。
陳實功在書中明確指出飲食辛辣、嗜酒以及久坐等與痔瘡形成密不可分,因此對于痔瘡來說,忌口即是治療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陳實功尚在書中記錄了防風秦艽湯、提肛散等常用中藥方劑,一并摘錄于此:
夜讀中醫,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