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這個人,特點是“有理想無藍圖”。他只知道不能再走東漢的老路,卻不知道新路該怎么走。對于自己要走的新路,也不是堅信不移或者心中有數,常常會犯錯誤或者打退堂鼓。他殺邊讓,屠徐州,向世家大族示威,結果把自已永遠釘在恥辱柱上。他戰袁紹,征烏桓,意志還不如荀彧、郭嘉堅定,堪稱險勝。他那個最重要的政策——唯才是舉,也遲至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才提出。這時已是赤壁之戰以后,曹操本人也五十六歲了。可見曹操一直是在摸著石頭過河,不斷試錯,然后糾錯,然后再錯。他的“法家寒族路線”,其實是一步一步摸索出來的。
曹操堅決主張國家的統一,并為此奮斗終身。國家要統一,就要有一個統一的象征。在當時的情況下,這就是皇帝。皇帝是誰并不重要。如果條件成熟,自己來當也不是不可以,但不能沒有,也不能有兩個。他反對董卓,是因為董卓把皇帝搞得等于沒有。他反對袁紹,是因為袁紹要把皇帝搞成兩個。他堅持不退出政治舞臺,而且在條件實際上已經成熟的時候也不取代漢獻帝,則因為“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所以,為了國家的統一,他寧肯自己忍住,也不能弄出一大堆皇帝來。
曹操當年遷都許昌后,挾天子以令諸侯,不管干什么都是打著漢室的名義,當初為了出師有名拉攏人心,他可不止一次強調過自己絕不會取漢而代之。
話說多了,說久了,就容易變成個人的標簽,更何況像曹操這樣的公眾人物,所以,如果曹操貿然稱帝,這豈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嗎?
其次,曹操的眼光看得比較遠,稱不稱帝只不過是個名義上的事兒。想當初,袁術急著稱帝,結果群起而伐之,最后自取滅亡,再看看他自己,當年不過是自封了一個魏王的頭銜,也引起了不小的爭議,甚至一度出現叛亂。畢竟,四百年漢室在民眾那里實在是太根深蒂固了。 所以,現在稱帝還不是時候,再等個幾十年,等漢室的觀念淡化了,基本上火候就可以了。
所以這等于說,曹操把稱帝的夢想留給了自己的兒子去完成。 而曹丕確實也沒有辜負老爹的期望,稱帝登基,還追封老爸為魏武帝,也算圓了老爸的皇帝夢。
最后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的魏蜀吳之間雖然相對穩定,但一旦出現可以借題發揮的導火索,比如稱帝,就可能再一次挑起戰端。而且魏國內部也尚不穩定,完全沒有必要為了一個頭銜而賭上整個國家。
況且,曹操雖然沒有稱帝,但是無論從權力、待遇還是威望上,早已經是實際上的“皇帝”了,既然如此,那還在乎什么稱不稱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