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大和七年(833年)的春天,詩人杜牧從宣州北上揚州,路過虎踞龍盤的金陵城時,寫下一首流傳千年的《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佛教傳入中國數百年后,在南北朝時達到極盛。“北造像、南造寺”,佛教在大江南北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記。“南朝四百八十寺”是對南朝寺宇林立盛況的追憶,為后人留下樓臺煙雨、梵音綿長的無盡想象。
一千多年后,2019年8月,江蘇省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南京市西營村考古遺址中發現5處南朝佛寺的建筑基址。經過近3年的考古發掘,這座南方地區已知年代最早、布局最為完整的佛寺遺址終于重見天日。出土的200余件文物近日在南京六朝博物館“煙雨樓臺——西營村考古紀實展”展出,展品涵蓋金銀器、陶器、玻璃器、錢幣、佛像及建筑構件等。展覽將持續至8月28日。
▲蓮花紋瓦當
▲陶制佛頭
▲殘缺的陶制佛像。
▲舍利石函殘件。(本文圖片由項秉光拍攝)
“南京被稱作六朝古都,曾是南方的佛教中心,'南朝四百八十寺’這個數字并不算夸張,此前在考古工作中也發現過南朝佛教的遺物和遺跡,但是佛殿、塔基、地宮和佛像同時被發現,這還是首次。”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龔巨平說。
展廳中,3組石構件被放在顯眼的位置,它們就是舍利函的殘件。舍利函由底座、中腰、頂蓋3部分組成,扣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邊長0.88米、高0.78米的石盒,這是目前考古所見形制最特殊的舍利函。舍利函出土于2號佛塔基址的地宮,遺址被發現時,石函已經被破壞,無法看到它的完整形制,其中存放的舍利等物品也不見蹤影。不過,地宮是以分層夯筑的方式封閉的,在封土掩埋的過程中,每夯實一層都要在上面撒上銅錢、金銀器等物品,因而石函雖被毀,但是石函周邊的夯土層卻出土了大量文物。加上其他散落在基址中的文物,讓考古工作者得以了解當時佛教的一些樣貌。
從挖掘出的遺址看,寺廟建筑以中國傳統的回廊連接,構成一個方形院落,院落的中心是佛塔。這種“前塔后殿”、以塔為中心的結構,最早來源于印度。塔中供奉舍利、經書或其他神圣的物品,接受信徒禮拜。
到唐宋時,對佛塔的供養漸漸不受重視,塔慢慢從建筑布局的核心位置退到邊緣,乃至消失。佛教中國本土宗派的出現,使得佛教義理漸受重視,中國傳統的殿堂更方便宣講佛法義理,也更適宜安放佛像,因此它取代了塔,成為寺廟建筑的核心。塔在佛寺中位置的變化表面上是建筑布局與風格的變遷,而實質上反映了佛教中國化的不斷演進。西營村的南朝佛寺遺址為我們展現了這一演進的片段。
考古發現了大量的佛造像。展廳中展出的佛頭、佛足造型精美,線條流暢,展示了南朝時期高超的雕塑技藝。令人驚訝的是,它們并不是出土于大殿或佛塔,而是在建筑之間的空地地層中,表明這些殘缺的佛造像曾經被丟棄在院子里,成為這座佛寺被毀棄的見證。
出土的佛頭只有拳頭大小,紅陶質地,普遍面相圓潤,眉眼細長,臉上帶著淺淺的微笑,清凈自足的神態生動傳神。在一個獨立展柜里,展示著一件端坐在蓮花寶座上的無頭小佛像,衣服有著褒衣博帶式的寬大閑適,下垂的襟擺自然形成一道道褶皺,用泥土燒制的硬陶呈現出絲綢一般的柔軟質感。佛像的右手放在胸前,手指向上,掌心向外,被稱為“無畏印”;左手在腰旁,掌心向外,食指和中指下伸,屬于“與愿印”。據介紹,這種“無畏與愿印”最早出現在南朝,隨后不僅流傳到中國北方,還遠達朝鮮半島和日本。
展覽中還有一件鎏金銅佛足,只殘存前半個腳掌和腳趾,因為年代久遠而布滿綠色銅銹,但部分殘存的鎏金依然熠熠閃光。銅佛足的尺寸與真人足相仿,專家認為它屬于一尊真人大小的佛像,因為鎏金而金光燦燦,被供奉在這座佛寺中。
地宮中還出土了一些金銀器、琥珀、玻璃、瑪瑙等物品,這些五彩斑斕、造型各異的物品很多都是出自東南亞與南亞,表明南北朝時中國的海外交流非常興盛。西晉滅亡后,中國南北陷入分裂,南方的王朝無法通過西域的絲綢之路進行陸路貿易,轉而依賴東南的海上交通進行貿易。也就在這時,佛教在東南亞各國迅速傳播,于是這條海上絲綢之路上除了商業貿易之外,又增加了佛教文化交流。東晉高僧法顯從斯里蘭卡途經蘇門答臘島回國,乘坐的就是商船。南朝元嘉元年(424年),西域高僧求那跋摩也是橫渡南海來到中國。南朝永明二年(484年),扶南國王遣使來中國,一起來的還有著名的高僧僧伽婆羅。這是一段文化交流頻繁、商業往來繁榮的歷史,西營村佛寺遺址地宮出土的珍品,正是這段歷史的寫照,表明佛教在當時已經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
除了地宮中的文物之外,還出土了蓮花紋瓦當、筒瓦等建筑構件。蓮花在中國文化中本已有寧靜高潔的內涵,《離騷》和《詩經》中多次拿蓮花比喻人的美好品格。佛教以蓮花的清凈不染來比喻自己的教義,經典《妙法蓮華經》就是以蓮花為名,蓮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佛教的象征。蓮花是佛教在中國成功使用的一個文化符號,是佛教中國化進程的一個標志。
這座南朝寺廟究竟何時毀棄、如何毀棄已經不得而知,人們只能從出土的地基布局與豐富的文物藏品一窺南朝佛教的規制,想象其當年的盛況。(完)(文章來源:中國民族報)
作者/肖廣玉
責任編輯:楊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