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且深度的人生成長資訊
科研隨筆-No.6
高水平會議文章、知網論文、會議,哪一個更值得研究生花時間去研究?
作者:寶刀君
昨天的文章怎樣做科研,才能寫出paper?發出去后,有學生私信咨詢我:
知網論文有代碼嗎?
對于老師沒有能力指導的情況下(注意這是前提),如何去發Paper?
同時,在收到大家的疑問后,我在留言處又補充了簡短的有關知網論文的對待思路:
其實呢,昨天文章講的三個步驟,是一個學生獨立自主進行某一領域研究的常見之路步驟。
怎么理解呢?
舉個例子,比如說讀研帶你玩的導師是這個領域的大牛,那么你就完全可以從第二步走,因為你的導師會直接告訴你“那個突破口在哪里”,你就按照導師的指導去研究就行了,沿著導師的思路做,肯定能出成果!
相反,如果你的導師水平一般的話,恐怕就得自己靜下心來按照那上面的3個步驟一步步來了。
今天呢,寶刀君就針對大家的疑問,補充回答一下讀者朋友們關心的三個問題:
高水平會議文章、知網論文、會議,哪一個更值得研究生花時間去研究?
經典外文文獻及代碼從哪里找?
閱讀經典外文的好處?
01
第一個問題:高水平會議文章、知網論文、會議,哪一個更值得研究生花時間去研究?
首先看定義,什么是高水平會議文章呢?
影響因子、引用次數咱就不說了,咱舉例子來講吧。
以計算機視覺領域為例,代表這一領域的最高水準的雜志(journals)有:
TPAMI (一般我們口中叫“帕米”)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IJCV
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
代表這一領域的行業內高水準會議有:
CVPR
SIGGRAPH
NIPS
拋開雜志不論,單就會議而言,這都是在網上可以搜得到的,會議的詳細舉辦地址、錄用的文章、甚至嘉賓分享的PPT資料,都是可以查詢的,比如CVPR2016收錄的文章:
附CVPR2016錄用的文章地址:
https://www.cv-foundation.org/openaccess/CVPR2016.py
就簡單列舉這么幾個雜志和會議吧,更多的代表性的雜志期刊會議,大家可以在csdn博客上搜索,敲入關鍵字“XX領域的頂級會議期刊”就能查到。
如果你下載的外文文獻是這些雜志或者會議的,那么文章就值得研究,可參考的價值就很高。要知道,每年光往這些雜志期刊投稿的論文就像雪花片一樣的砸過去,但是最終錄取的卻很少,這些雜志、期刊和會議大多采用的是雙盲審制,評審專家根本不知道投稿者是誰,只能憑借論文的質量來確定是否錄取。
物以稀為貴,錄用率比較低,嚴格的標準,這就決定了來源于這些地方的文章質量是國內的文獻所不能企及的,有時候,從這些地方被拒的文章,稍微改一改,投個國內的期刊,中個EI是沒問題的,保底是個核心。
所以呢,國內的期刊和國外的高水平雜志期刊比較起來,不管你承認不承認,你都要知道這兩者根本就不在一個檔次上,根本就不在一個數量級上。
因此呢,在科研工作者的眼里,首選的領域內參考材料是高水平雜志會議的外文文獻,通過閱讀這類文章,不僅可以借鑒學習作者的研究思路,而且幸運的話,還可以進一步測試作者在文中附上的代碼(code)。
比如,寶刀君非常敬仰的大牛:香港理工大學任教的張磊教授,我感覺他為人就好實在啊,他把自己發表的高水平文章幾乎全部附上了代碼,不信你看看他的個人主頁:
張磊教授的個人主頁地址:http://www4.comp.polyu.edu.hk/~cslzhang/
除了高水平文章,和我們接觸最多的就是知網論文。
知網上收錄的,大多數是碩博士論文,還有國內的一些雜志期刊上的文章,雖然相比外文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也有其自身的作用:入門。
因為如果你想快速了解這一領域的前世今生的話,剛開始直接看外文確實比較吃力,這時可以先看該領域的博士論文,也就是帶有綜述性質的文章。通過閱讀這些文獻,可以快速了解本領域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什么,做好入門工作。
另一方面,知網還有個作用,按我個人理解,那就是“溯源”。
收錄在知網的國內EI期刊論文,這些文獻如果是最新的(近3年內),可以根據它的參考文獻(一般是外文),進行“溯源”,找到并下載原始的外文進行閱讀,這樣能挖掘出更多的有價值的信息。
至于國內的會議,那是最低級的,水準最低的,或者說純粹就是對應的主辦機構“撈錢”的,根本不值得一看,找都不用找,就別浪費這個時間了。
綜上,按照錄用的難易程度、價值,它們可供工作者研究學習的排序是這樣的:高水平雜志會議文章(SCI級別)——EI期刊——中文核心期刊(比EI次一級)——專利(能授權的專利會高一級,類似于SCI)——會議(可以忽略)。
寫的這里,想必你就明白了我為什么對考研屆“過度包裝名師”的行為嗤之以鼻了,對此不了解的學生,還以為我是在“黑”別人。我仔細想了想,自己的這種行為也談不上是“黑”,因為“黑”指的是“用虛構或者歪曲的事實抹黑他人”,而我并沒有這樣做,我只是在發出一個正常人的質疑而已:
02
第二個問題:經典外文文獻及代碼在哪里找?
這個問題其實在第一個問題中講了,主要有以下途徑:
高水平會議收錄文章的地址(如上面的CVPR2016收錄文章均可下載)
大牛作者的個人主頁(如上面的張磊教授)
從EI收錄論文的參考文獻中溯源(找對應外文)
CSDN博客博主的總結
為什么要溯源找到那篇外文文獻呢?
因為老外寫文章時,一般會在文章中附上自己的代碼下載鏈接,有代碼的文章研究起來會更好,畢竟你可以在人家的基礎上修改下代碼,測試對實驗結果的影響(code的重要性,或許只有相似專業的學生才能體會到)。
另外,有些csdn博客博主會附上大牛的個人主頁,例如有關視覺領域的研究工作者整理的鏈接:
https://blog.csdn.net/raywxlhang/article/details/40951351:
03
第三個問題:閱讀經典外文的好處?
閱讀外文的好處,這個顯而易見,鍛煉英文能力,及時了解行業內動態,獲取靈感,對于博士生而言,閱讀外文就是家常便飯,而且你還得根據外文的行文風格寫出符合要求的文章。
以西工大為例,博士生畢業的要求是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2篇,這個難度還是不小的,因為這還不包括你協助導師、以導師為一作的SCI文章,算下來其實順利畢業就是四五篇起步了。
所以,讀博之路,并不是每個人都會去選擇走這條道,它涉及到你自己的個人職業規劃、你是否能遇到一個學術領域的大牛導師(除非你個人實力很強,否則沒有大牛導師帶你,想做出點成績比較難)、家庭經濟等等各個要素,需要慎重思考每個因素,最終做出選擇。
總之,科研之道雖然不是一條平坦的道路,但也并不是荊棘遍地,只要按照科研的正確步驟走,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能提出自己解決那個研究問題的解決辦法,讀研的學生也不要害怕關于畢業的問題,因為大范圍上講,碩士生都是成批成批的畢業的,每一個能順利考上研究生的學生,都會順利畢業(我們這屆沒有聽說畢不了業的 )。
換個角度想想也很容易理解,研究生在校時間就短短兩三年,想用兩三年的時間去解決一個行業內最棘手的問題,似乎也不大可能,概率有點小,碩士生做的大多是修修邊角的問題。而要想真正解決領域內的難點問題,恐怕還是要留給博士生以及身居高校、科研院所的那幫長期的科研工作者了。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請順手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