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研究的課題準備結題了,著手組織整理結題材料。三年的材料內容龐雜,結題的要求比較繁難。身為主持人,把任務分解布置給課題組成員時,要告知完成任務的思路與方法,要明確具體要求。收回各成員完成的任務,要逐一理清、修改、完善,甚至需要自己重做。每天除了上課就坐在電腦前一動不動,一個星期又一個星期匆匆而過。
為了緩解壓力,在午睡與晚睡之前,開始閱讀李盛華先生的長篇歷史小說《白馬井·伏波鞭》。選擇讀這本書,是以為:讀一名自己并不太關心的歷史人物的故事,不會有追根究底的壓力;其人還是武將,也不會因代入而牽腸掛肚,讀它就是很好的休閑。
事實證明,我的想法是有道理的。這本書讀得很輕松,而且很有味道,常常讓人忍俊不禁。書中寫的是漢代伏波將軍路博德和樓船將軍楊仆收服海南島,為漢武帝開疆拓土的故事,故事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描寫文采斐然、對話詼諧幽默... ...在緊張的工作之余,讀這本書,輕松暢快又享受。
沒有因為閱讀而引起太多的思考,這是閱讀這本書所設定的狀態。可是,超出了設定的是,在閱讀的這本書的過程中,常常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所了解的、本書的作者李盛華先生的很多往事,不由自主地思考一個問題:他是誰?他究竟是為什么到海南來的?
李盛華先生是我在儋州第二中學工作時的同事。那時候學校的名字還叫那大二中。我是1992年到儋州二中、他是1994年到儋州二中。都是學校的新老師、都是從大陸來海島,在相識之后,我們之間有一種自然的親切。
李先生到儋州二中工作的經過頗為傳奇。那一年,他只身來到海南島旅行,來尋訪蘇東坡的足跡。在夜色闌珊的那大鎮街頭,要尋找一處合適的住處。他漫步到人民大道,見一賓館上“敬業樓”三個字格外醒目,一打聽,原來是儋州二中的校辦賓館。校辦賓館、又名敬業樓,讓身為老師的李盛華先生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他欣然入住。
學校賓館經營不久,校長卓漢然很關心賓館的經營情況。這天,卓校長來到賓館前臺,翻看入住客人的登記表,看到有從陜西來的李老師入住,就去到李老師的房間看望這位遠道而來的同行。
在一番寒暄過后,兩位深具教育情懷的教育工作者,自然而然地聊起了教育,一位是求賢若渴,一位是滿腹經綸,他們越說越投機。后來,卓校長向李盛華先生發出熱情的邀請,請他加盟二中。為卓校長的真誠所感召、為自己的教育夢想所指引、為海南島迷人的風光所吸引、還有冥冥之中說不清楚的什么原因,李盛華先生離開故鄉、告別妻兒,來到儋州二中。
李盛華先生初來二中,條件非常艱苦,住一間矮小的平房,過的是單身漢的生活。但是,他的到來,在二中卷起一場激揚的西北風。
那時候,學校教研工作僅限于教研組做一些布置任務、統一進度、統一檢測等常規的活動,老師們只是寫寫教學計劃與教學總結。李老師來后,他發表了不少文章和論文,還有論文獲國家級獎。到了二中,不時傳出他又發表了一篇論文或文章的消息。老師們紛紛相告:新來的李老師太厲害了!
雖然李老師當年取得的教研成果幾乎是所有二中老師遙不可及的目標,但榜樣在身邊,這讓我心里對自己就有了隱約的期待。我像很多老師一樣,主動接近他,向他取經,向他看齊。
有一次放學的時候,我想找他請教一個問題,別人說:李老師在操場踢足球。我于是到球場邊看老師們踢球。在那群老師中,李老師算年長的,人又長得比較胖,但在球場上他一點也不含糊,和年輕人一樣拼命地跑。仿佛他到來后,學校男老師足球運動格外活躍。
一次放學后,我如約到李老師的房間去請教寫論文的事情。他住在一間不到十平米的小房子里除了一床、一桌、一椅、一長凳之外什么都沒有。他正坐在長凳一端、另一端放著一個棋盤,和另一名坐在椅子上的物理老師下象棋。
那時候,二中的老師們尤其是住在學校的老師們,都喜歡在工作之余接近李老師,不是找他踢足球,就是找他下棋。老師們聊天的時候,與李老師有關的一切,都是熱門的話題。
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在找李老師請教寫作與發表論文的事情。那天,因為我的請教,他下完一盤棋后,便結束了下棋,雖然對手意猶未盡。他很認真地對我講了一些寫論文的技巧,還有投稿的事項??上菚r候自己的積淀遠遠不夠,并不能領悟到其中的真諦。
在李老師的鼓勵下,我開始大膽投稿。我的散文《一本兒歌書》在《班主任之友》雜志上發表了。在讀了賈平凹先生的《廢都》后,我寫了一篇讀后感給李老師看,文章寫在一張只印一面的試卷的反面,他看后給我寫了一段評語,給了我熱情的鼓勵。那評語大意是說:我在寫作上是一座富礦,只要堅持寫下去,假以時日將必能豐收。他的話給了我很大的激勵。
那一年學校元旦匯演,我們班排了一個節目叫《三句半——二中贊》。演出前,李老師坐在觀眾席的中間,我擠過去對他說:李老師,你要好好看看我們班的節目啊。因為節目中有一節內容是:“教研成績真喜人,論文發表獲獎頻,盛華老師收獲多,有學問!”學生演出的時候,臺下一片笑聲,我在臺側看到李老師仰面大笑。
后來,李盛華先生當了分管教研的副校長,他分管教研后,教研工作開展得空前熱烈。他在學校閱覽室給每一個學科都訂了雜志,鼓勵老師們積極主動掌握學科最新教研動態,積極主動向期刊投稿。當年,二中初中數學和物理兩位老師在全省說課比賽中獲得一等獎的好成績,李校長組兩位老師向全校老師展示說課,推廣這種新的教研方式。
再后來,他當了校長。當了校長后,他迫不及待地鼓勵老師們通過成人高考進行函授學習來提升學歷,學校給每一位通過成人高考取得函授資格的老師資助,畢業后學校獎勵兩千塊錢。他還迫不及待地要求老師們提高電腦操作能力,給每一位自己購買電腦的老師獎勵一千元。事實證明,他在老師專業成長的促進上,的確具有前瞻性,讓很多老師受益。
2001年秋天,我在高一年級組長、高一年級物理老師的崗位上離開了儋州二中,來到了??诰胖?。我離開之后,李盛華先生又當了儋州市教育局長,后又擔任科技局長,后來退休了。雖然,我和他及他的夫人許大姐都很熟悉,但各自被驅馳在各自的命運軌道上,少有聯系。
2017年春,我從海中一同事處獲得一本由李盛華先生選編的《蘇東坡詩詞精選》,書中精選了蘇東坡的25首詩、25首詞,進行了簡短的評說與注釋。書小巧玲瓏,是掌中寶。那年參加中考命題的時候,我把這本書帶在身邊,每天緊張工作后,臨睡前背誦一首蘇詞或蘇詩,來緩解壓力與疲勞。
讀著他編寫的書,我曾想:李盛華先生來到海南,成就一段轟轟烈烈的職業生涯,成就了一方赫赫有名的教育工作領頭人,相當程度上成就了一個地方、一個時期的教育事業。可是,他為此失去了什么也許少有人知道,但他自己知道,我也知道。
說他自己知道,是從他編的這本小冊子里看出來,這未嘗不是對失去的夢的一種找補。說我知道,是因為我當年在一本陜西的雜志上讀過他寫的小說《大救星》,小說中一反一正、一明一暗兩個人物,一位是在求著一位有錢人辦學的人,奔走相告那位有錢人是沒學上的娃娃們的大救星;而那位大救星卻打著自己的算盤。文章結尾擲地有聲地寫道:誰為老百姓辦實事,誰就是老百姓的大救星。我想,對一位有過寫作夢的讀書人來說,相比做一名大救星,何嘗不更想成為塑造大救星的耕耘者。這樣想時,頓時生出“此事古難全”的遺憾。
當我讀完《白馬井·伏波鞭》這本書后,當年的遺憾蕩然無存。
這本書寫得好,也寫得很努力,可以說凝聚了作者李盛華長期積淀的學識與閱歷,展現了他長期涵養的才華與能力。
他把小說中兩位重要的配角作了這樣的塑造:李佐佑言必稱孔孟,而秦黨哲開口就是陜西方言。作者把自己對《論語》與《孟子》的研究成果,賦予給李佐佑這個人物來表現;把自己對陜西方言的嫻熟而生動的運用能力,通過秦黨哲這個人物來表明。
小說中主要人物來自大西北,有典型的西北人的特點,說的不是西北方言就是當時的咸陽官話。而小說中人物活動的地方在番禺、海安、海南島,海上是波濤洶涌、岸上是椰風海韻、儋州調聲、阿哩哩歌。如果沒有在咸陽近四十年的生活經歷、沒有在海南島近三十年的生活積累,很難*寫出兩者的特色,又把它們有機地統一起來。
在小說中,作者有時候從古代抽離出來,站在一邊對自己筆下的人物品評一二,這種寫法在他故鄉陜西的著名作家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中經常讀到。作者每寫一章填詞一闕來抒情,也是來自文化名都咸陽人的喜好。而詞藻中常呈現的是波濤洶涌的感情與椰風海韻的情致。
突然覺得,李盛華先生來海南當老師、當校長、當局長,所有這一切都是他人生的鋪墊,都是他人生的前奏。他是踩著他先祖的足跡來到海南,他的人生是為一件大事而來。在報答了海南的接納與成全之后,他同時做好了一切準備,為那些從咸陽到海南來實現民族大一統做出突出貢獻的先祖,在文學史上寫下濃抹重彩的一筆。也為自己的初心與夢想,畫一個圓滿的句號。
(前排右五是李盛華先生)
寫到這里,禁不住想:是不是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為一件大事而來?這件大事不關乎名、不關乎利,而關乎命運、甚至關乎歷史。它是由自己與命運雙向選擇、不謀而合的安排。而人生所經歷的——無論是榮華富貴還是窮愁聊倒,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無論是甜蜜還是傷痛——都是在為做這件大事做鋪墊。
那么,自己的人生又是為何而來?過去數十年及至現在,辛苦忙碌所做的一切,是不是人生的全部意義?冥冥之中還有沒有什么使命沒有完成?所做的與所經歷的一切是不是也在為某件人生大事作準備?自己能不能像李盛華先生那樣,不忘初心,完成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