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譜,五。
上篇文章,也就是書譜第四段,孫過庭發表了一些學書感言,他從自身心理歷程細致剖析,不但講了習字途中產生的困惑與理解,也給出了一些極有實用價值的結論。
然而這些在當今看來都非常有實用的習書經驗,讀者究竟能理解多少呢?
這就是第五段講的內容。
什么樣的人才能練好字?練到何種程度才能悟書法真趣?
看看這過程···
如前四段的講解文章都看過,你便會發現孫過庭的書譜特像一篇“部門經理年終總結報告”!
先談前人優異成績,再談自己工作心得,間帶批評懶散作風,緊接著嗯哼一聲,聲音拔高三度:
“什么樣的人才能像我一樣優秀?”
“怎樣才能徹底愛上工作崗位,愛上996福報?”
咔,主題升華!
老板:嗯,思想覺悟很高嘛~~~給他畫個圈,重點培養!
接下來請,書法技術部孫過庭為大家發表先進個人感言
1,然君子立身,務修其本。楊雄謂:“詩賦小道,壯夫不為。”況復溺思毫厘,淪精翰墨者也!
孫過庭:咳咳。
君子!想要立足~就必須要有立身之本!
什么叫立身之本?
有人靠學識、有人靠才華、有人靠性格、有人靠臉。
以前,文宣部有個人叫楊雄,小楊人有才,情商也高,但是現在人沒了。別人夸他詞賦寫得好,他就說“詩賦小道,壯夫不為”。
啥意思?
大丈夫不搞詩賦這等小把戲,他們要干大事。
瞧瞧人家這話說的,多捧!
但我跟你說,這文人說話也損吶。他從哪來不說別人搞不得詩賦,只說“壯夫”不為。
壯夫不為呀,你細品。
為啥要加個“壯”,直接說“丈夫”不好嗎。“壯夫”比“丈夫”多了層限定含義。
有點“莽”的意思。
心思上粗枝大葉的漢子,空有一腔熱血,沒有細膩心思,學不了辭賦文章。
啥叫心思細膩?就是小心思多。
仗義每是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就是小心思沒用正地上!
書法是什么?
書法不僅僅是詞賦般一字一句的推敲,它乃是沉溺于古帖中,對其一筆一劃,乃至毫厘之間差異的思考與較量。
比詞賦還需細膩!
你說粗枝大葉的人能干這事兒嗎?金圣嘆評魯智深有繡花心,他也僅僅是看花花草草的細膩心思。
(勿“杠”楊雄此句含義,細看“況復”二字。楊雄怎么理解不重要,)
2,夫潛神對奕,猶標坐隱之名;樂志垂綸,尚體行藏之趣。詎若功定禮樂,妙擬神仙,猶埏埴之罔窮,與工爐而并運。好異尚奇之士;玩體勢之多方;窮微測妙之夫,得推移之奧賾。
練字圖什么呢?
看看人家愛好對弈下棋的同志,思慮之間,頗有一股大隱隱于市的道骨仙風,落了個“坐隱”的名號。
再看看人家愛釣魚的同學,天天野湖野溝亂竄,那神出鬼沒的樂趣,一般人體會不到。
書法能干嘛?
“功定禮樂,妙擬神仙”
既能記錄、宣揚傳統文化,也能感受到神仙般的逍遙自在,就好像匠人手中塑造、燒制陶器,股掌之中形體變化無窮,而全出你心。
喜歡字體奇特的書家,能從多方面塑造怪異體勢體態。
而一心鉆研細節變化的書家,可得書法演變之根本奧秘。
總之一句話,尺寸之間,任你翻覆,能于大世界中掌控小世界,這便是學書的好處。
3,著述者假其糟粕,藻鑒者挹其菁華,固義理之會歸,信賢達之兼善者矣。存精寓賞,豈徒然與?
善于書論者,能改造理論中的糟粕,善于鑒賞者,能分享作品中的精華。
所以,學問終將統一,賢達可以兼善。
留下書法中的精華論述以及作品,供后人欣賞,這不是很有意義嗎?
4,而東晉士人,互相陶淬。室于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咸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愈微。
看看人家東晉的文化風貌,拿著作品互相欣賞、互相指正。
所以那時候的王、謝兩大家族,郄、庾兩大流派,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神乎其神的書法水平,但依舊能以風采流傳。
然而這樣的氛圍,這樣的藝術情操,隨著魏晉遠去,也漸漸消退了。
這段其實是孫過庭在習字者應當具備的一些素質。
①心思細膩,能察毫厘之細節。
看不到這層,便是窗紙不通,只能把書法當毛筆字,不會享受到筆法結字的變化美。跟看梵高畢加索一樣,沒到那個理解維度,便不知他們“高”在何處。
②要學會享受書法,能從尺寸鼓掌間見世界。
這跟釣魚下棋一樣,均有其樂。盤小陣大,殺伐攻堅,是樂智。深池潛水,靜謐悠然,是樂水。能于書法變化中找到樂趣,便可以無休止的堅持,以及精進。
很多人都覺著書法修身養性,其實這都外行話,門都沒入。練字真要到達通匯技巧已至精熟,其實是“縱興”,只不過有人縱樂,有人縱怒,有人排解陰郁,有人享受平靜罷了。
所以歷代書家,性格平和的特別少,一手都能數得過來,剩下的幾乎都有點神經質、小情緒。
書壇廣為流傳的一句諺語便是:臨帖要當孫子,創作要當大爺。
③練好書法之后,該做的事
無論是理論、鑒賞,要懂“揚棄”,糟粕的,懂了之后要宣傳改正。精華的,懂了之后要宣揚分享。
書法最終是可以做到學問統一的,因為到了一定層面之后,書法沒有爭論,無論是書法與人格的關系,還是多種不同的書風,都可以共存,也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江湖體自古就有,至今沒絕,那一定是有原因的,名家高手從不會對此產生爭執,發起一樣“消滅江湖體運動”,這是之前文章便講過的道理。
還有就是關于文化氛圍,魏晉時期氛圍好,互相欣賞,互相促進,所以就算不是書法高手,也有一定時代賦予的風流氣。
關于這點不多說,練字能練到不對別人批三點四那天,幾乎就算入門了,細品吧。
孫過庭講的道理,都是很樸實的道理。
就這段中所言之三點,每個練字的人都會經歷。看似對提升書法水平無實際幫助,實則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總之記住一句話: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東西,一定都是有用的。
唯一的區別就在于,有些人心思細膩,有些人甘當“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