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這座奇山,費了一些腳力;拍下這組照片,費了一些眼力;弄成這些文字,費了一些腦力。回望這些圖文還是有些欣喜:這番折騰,值了。 當年明朝人丁璣登上三清山,眼睛一亮提筆一揮:“三峰插天如芙蓉,晴云赤日行其中。攀緣飛磴立峰頂,一鑒四海雙眸空。” 散文家秦牧也說過,三清山是“云霧的家鄉(xiāng),松石的畫廊”。三清山又名少華山,世界自然遺產(chǎn),位于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與德興市交界處,以自然山岳風光稱絕,以道教人文景觀增色,形神兼?zhèn)洌迤骓嵵隆?/p>
在中國道家的心目中,這座清奇脫俗的山是一座得道的仙山。道教中的最高尊神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三位天界尊神,合稱為“三清”。所以道家以“三清”命名此山,并將它作為傳承道教文化的“道場”。
上山前見有文字蠱惑,說三清山有泰山之雄, 華山之奇, 廬山之秀 。也讀到明人舒清一詩云:“兩腋生風上少華,始知人世有仙家。丹爐無主猶存火,珠樹非春自著花。石向虛空排玉筍,地隨高下布金沙。題詩欲紀茲游勝,翠壁揮毫染落霞。” 唯不見提示有上山之累,真以為上山只是“兩腋生風”。
為觀賞三清山日出,這天凌晨四點,我們三位同行者打著手電就摸黑出發(fā),從日上賓館沿上行山道直奔玉臺。四周漆黑萬籟俱靜,山間的涼風裹著晨霧一路緊隨,而我們已是大汗淋漓。回望陡峭狹窄的“一線天”,借著夜幕的庇護,還不至于驚出一身冷汗,但小腿已經(jīng)微微打顫。而當我們在出之前趕到玉臺時,已早有“先行者”扎營守候了。
“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固然是一種豪邁,汗滴腳下土,粒粒皆辛苦,更是必須的付出。至于騰云駕霧飛仙蓬萊,本非我輩凡人可以消受。與以前爭先恐后腳下生風的行軍趕路不同,披著徐徐山風,一路徐徐上行,就成了我這次造訪道家仙山的“新常態(tài)”。其實,道教所追求的理想仙境,就是對于人與自然萬物和諧的一種向往,也是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的一種借助力,實際上就是人們所向往的一種“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的逍遙境界。好吧,我就老老實實來此尋“道”。閱三清山、讀老子的書,尋天道,尋人道,尋道家的祖師爺老子的道,但愿能悟出一點道道。
世界遺產(chǎn)大會認為:三清山在一個相對較小的區(qū)域內展示了獨特花崗巖石柱與山峰,豐富的花崗巖造型石與多種植被、遠近變化的景觀及震撼人心的氣候奇觀相結合,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景觀美學效果,呈現(xiàn)了引人入勝的自然美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推選為“中國最美的五大峰林”之一;中美地質學家一致認為是“西太平洋邊緣最美麗的花崗巖”。 這只是道出了三清山自然之美。但她的人文之美呢?我們的《老子》開篇第一句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可以說出來的,就不是恒常的道;名,可以作為名字的,就不是恒常的名。沒有名字,是天地的本始;有了名字,是萬物的母親。
玉京、玉虛、玉華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巔。故名“三清”道家崇尚“清”,清則無欲。《老子》云:“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經(jīng)常處于沒有欲望的狀態(tài),就可以觀看到道的內在奧妙;就可以觀看到道的表現(xiàn)矢向。扣緊衣領頂著冷風,望穿秋水守候朝陽升起,心中思忖:此行如此自虐,究竟為何而去?意欲何求?在人們的翹首以盼中,一輪朝陽沖破厚厚的云霧,放射出感天動地的光色,將廣闊的云海和群峰一把攬在她輝煌而溫暖博大胸懷里。大自然讓我們領略了一幅直擊人心的“天道”宏圖。物質層面的“欲”可清虛,而精神追求的“望”需守護。這也是老子的“常無欲”和“常有欲”的辯證法吧?
山體朝陽面飛霞流丹、石骨錚錚,背陰處晨霧彌漫、松風陣陣。三清山的花崗石山體在陽光下展現(xiàn)出巨幅油畫般的濃筆重彩動人心魄;而山間一年200多個霧天里,千山萬壑濃淡明滅、變幻莫測,又似一幅幅天然的中國畫。面陽負陰,相映成趣;石骨松風,剛柔相濟。《老子》云:“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有與無互相生成,難與易互相完成,長與短互相形成,高于下互相傾向,音與聲互相諧和,先與后互相跟隨,永遠都如此。天地之間有大美,一陽一陰成天然。道家的圖騰,陰陽太極圖,呈現(xiàn)并揭示了其中的奧妙。
三清山的花崗巖峰林微地貌景觀,主要有峰巒、峰墻、峰叢、石林、峰柱、石錐、巖壁、峽谷和造型石景等9種類型,是研究花崗巖微地貌形成演化的關鍵地區(qū)。徘徊山道上,就像流連在花崗巖微地貌的天然博物館,我們與摩肩接踵此起彼伏的奇峰、造型石互相打量注視,相看兩不厭,互相道珍重。不禁感慨唏噓:自然之力、天作之合,成就了這一方地質地貌史上的曠世巨作,與天地同在,讓萬世敬仰。
我們在南清園景區(qū)一路領略早晨陽光下清朗雄奇的景色。《老子》云:“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天地之所以能夠長遠而且永久,是因為它不是為了自己而生存,所以能長久生存。同理,人類創(chuàng)造的超越自身生命周期的曠世巨作,或者是流傳于世的雕蟲小技,其中展現(xiàn)了人類的本質力量的存在,那就是不朽,那就是永生。山道上,掐著時間來去匆匆的游客如我輩俗人,生命中難得享片刻清閑,納山間清氣。然而如能在這“片刻”之間,感悟到些許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的“道”,懂得“不為了自己而生存”才能得到永生,也算是到此一游收獲吧?
三清山花崗巖的微地貌,千姿百態(tài),其形成、演化過程中的主要階段都保存著典型特征、呈現(xiàn)著完整的遺跡。其中最珍稀的有6類:花崗巖峰巒、花崗巖峰墻、花崗巖峰叢、花崗巖石林、花崗巖峰柱、花崗巖石錐。在峰巒、峰叢、峰墻、峰柱之上,由于風化剝蝕、沖蝕及不均勻崩塌和球狀風化作用,形成了一些奇巧秀美的具有一定象形意義的造型石,啟發(fā)了人類的想象力,極盡文字的功夫去命名。而對大山來說,這些美麗動人的名字、那些出神入化的比喻,真的與它們無關,它們就是一堆堆或棱角分明、或隨和圓潤的石頭,但無一例外都展示著硬朗骨氣。人類對這些大自然杰作的命名,只是寄寓了人的愿望、期望甚至欲望,與人“道”有涉,與天道無關。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晉代醫(yī)藥學家、道教理論家、著名道士葛洪早年在此結廬煉丹,著書立說,宣揚道教教義,成為三清山的開山鼻祖。然而葛洪先生自己也未能成仙,終究只是一個美好愿望而已。《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這里的五色、五音、五味其實就是人欲。道家以得道成仙為生命的終極目標,往往以清氣脫俗仙風道骨的形象示人。但是,羽化成仙的目標,本身就是一種欲望,只不過是一種特殊的欲望,既有絕塵脫俗的清高,也有求得永生的貪婪,但終究只是一個愿望而已。眼花繚亂的時候,還是來會會三清山吧,學學宋人吳沆:“松筠不鎖神仙境,攜得煙霞滿袖還。”
這座高86米的石峰,造型宛如秀發(fā)披肩的少女,豐滿秀麗,正襟端坐,凝神沉思,又手托著兩棵古松,意欲將春色永駐人間,所以被稱為司春女神、東方女神。凝視著這尊造型石,我在心中默默盤點那些自古以來被人尊崇的中華女神。道家尊崇的就有女媧、嫦娥、西王母、九天玄女、洛川宓妃、湘江二妃等。道教的神譜中,女神女仙數(shù)量之多、地位之高,比起其它宗教,顯得十分突出。想起《老子》云“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意思是:用重視自己身體一樣的態(tài)度來治理天下,始可以把天下寄托給他;用愛惜自己身體一樣的態(tài)度來治理天下,始可以把天下寄托給他。這就是東方女神的神韻所在吧?
這柱參天立地的花崗巖造型石,當?shù)厝巳∶麨椤熬掾錾健保矣幸庾儞Q角度,拍成了晴天巨柱,在朝陽輝映下,又似孫悟空的金箍棒遺落此地。這座由風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巨型花崗巖石柱,身上有數(shù)道橫斷裂痕,但經(jīng)過億萬年風雨,依然屹立不倒。頂部扁平,頸部稍細,狀極突兀,堪稱三清山奇景。《老子》云:“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在安靜的活動中慢慢生長。說得太玄妙,也太透徹了!生命,不可以轟轟隆隆地生長嗎?不應該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嗎?眼前的巨柱仿佛以它驚世駭俗的姿態(tài)表白:清奇脫俗的生命,需要光陰長久地滋養(yǎng)、需要時間寂寞地打磨,也需要風雨的洗刷澄清。
時近中午回到山莊附近,回望來路,可以云淡風輕,可以指點江山。但是,只有經(jīng)歷了,才知道棧道后面的風景;只有走過了,才能體會上上下下折騰中的艱辛和興奮。曾經(jīng)的風光留作回味,前路的風景更待探尋。行者沒有終點,過程就是目的,生命的意義就在于腳下的路不斷延伸,心中的“道”日益明晰。
午后“轉戰(zhàn)”西海岸景區(qū),一路陽光潑灑。大山無言,但它們是從驚天動地的造山運動中誕生;松風吶喊,卻是于“虛空”的大氣流動中產(chǎn)生。面前的群山,讓我大汗淋漓踏破鐵鞋,也教我凝神靜觀思接千載。此刻的山是動還是靜?此時的我,又是靜還是動?山的一世,曾經(jīng)轟轟隆隆鬧得天崩地裂,卻又隨遇而安甘愿沉默萬年。相比之下,人的一生能鬧出多大“動靜”?如果不甘寂寞,又怎么樣才能鬧出一點“動靜”?從老子到現(xiàn)代人,一直在細細琢磨,而人的生命,就在這“琢磨”中不知不覺地光陰老去。那么,這“琢磨”的本身,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意義和價值?這虛空的“琢磨”,又對生命帶來了哪些實實在在的“存在感”?
三清山已知的野生動物有1827種,其中脊椎動物就有401種,還棲息著大量珍稀、特有的種類。其中國家1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黑麂、云豹、白頸長尾雉、黃腹角雉、中華秋沙鴨、金斑啄鳳碟等;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獼猴、藏酋猴、穿山甲、豺、黑熊、青鼬、水獺、大靈貓、小靈貓、金貓、獐、鬣羚、鴛鴦、虎紋蛙等;中華鼠耳蝠、藏酋猴等是三清山特有動物 。 很想見識一二。可惜,如同古人不合時宜來到這里:“碧桃花落仙人去,靜聽松風心自涼。”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并不是導致野生動物減少甚至絕跡的唯一理由。人類終于明白應當放下獵槍,但是能否最終放下“獵心”?
三清山生長的藥用植物據(jù)說有三百多種,如大血藤、厚撲、鉤藤、杜仲、南沙參、前胡、括萎、細辛、麥冬、黃蓮、黃精、何首烏、石耳、靈芝、忍冬、銀杏等。我對中醫(yī)中藥有興趣,所以對這些藥草是耳熟能詳,對其功效也能知曉。看來,三清山也是一座中藥材的寶山了。中藥講究藥材的“地道”,即使是同一種藥草,其功效因不同的產(chǎn)地可能有明顯的差異。奧秘就在于“地道”藥草在生長過程中,采集了特殊的“天氣”和“地氣”。原本一棵棵野生野長無人知曉的小草,因為采集了天地之間的清氣,被慧眼識得后成為造福人類的“仙草”、“靈藥”。這不正是“道隱無名”嗎?
一路行走在高空棧道,天空斜陽西照。一座座山峰如亂石穿空,直刺蒼穹。各式迎客松頑強地生長在懸崖上,展示它傲人身姿。路旁不停跳出幾只頑皮的小松鼠,等待游客喂食,不知名的小鳥在林間吹唱。三清山的古樹是自然景觀之一絕,現(xiàn)在還保留了許多樹齡在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的古樹。這里的珍稀樹種有三清松、白豆杉、香果樹、華東黃杉、華東鐵杉、福建柏、木蓮、高山黃楊等。這些多為國家保護樹種,不僅有很高的經(jīng)濟價值,而且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大樹何以能穿越漫長時光、經(jīng)歷風雨雷電,立于天地之間?它們如何順應自然之道而延年益壽?我注意到,那些松柏,身板如柱挺立,虬枝如龍蜿蜒,根須“見縫插針”,葉片向陽伸展,夜夜經(jīng)風霜而吐故,日日沐雨露而納新。奉獻一身清氣但求無多,禮貌迎客而不喧賓,如此,成為大山高壽的常住主人。何也?又是《老子》揭秘:“曲則全,枉則直,漥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委曲反而能保全,彎曲反而能伸直,低洼反而能充滿,破舊反而能成新,少取反而能得到,多了反而犯迷惑。 純粹才是精華,不朽方成經(jīng)典。曲直是非自有人心,去留無意終歸天道。
三清山花開四季,其主要品種有杜鵑花、天女花、木海棠、紅茶花、瑞香、玉蘭、櫻花、梅花、含笑、鳳仙、萱草、二月蘭、獨蒜蘭、水晶蘭、黃精、百合花、山桃花、六月雪、扁枝越桔及野牡丹等。 我們上山的八月不是花季,看到滿山坡的杜鵑已是一片郁郁蔥蔥。可是我能想象,無論是像紅云般成群成片的杜鵑,還是星星點點散落各處的山花,在雄奇大山里,只是無數(shù)個弱小而嬌美的存在,花開燦爛并不為爭春,花香漫山也不為引蝶。它們只是遵循了自然之道,按著節(jié)令展示它們生命本身的力量。當無數(shù)個小小的生命匯集成季節(jié)的花海,便成就了大山不同的容貌和美顏,成為大山美麗的四季時裝。
《老子》云:“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萬物依靠它生長而它卻不說話,功勞成就而不自以為有功。沒有遺漏地養(yǎng)育萬物而不作萬物的主宰,它永遠沒有欲望,可以叫作“小”;萬物歸從它而不作萬物的主宰,可以叫作“大”。因為它終究不自以為偉大,所以能成就了它的偉大。那無數(shù)不求功名、不求聞達的山花,是小還是大?是有用還是無用?那山路上的挑夫的身影,是小還是大?是卑微還是偉岸?我無以描述當年各路道仙們的觀花閱人感受。但想要修道望仙的人,應該能看懂其中的“自然之道”吧!
群壑煙云任出沒,獨憑空霽在三清。西海岸景區(qū)的高空棧道架設在海拔一千六百余米的懸崖上,全程皆為盤山、鑿山而建。花果山、飛仙谷、螺絲谷等花崗巖峰林地貌斷層所形成的巨大峽谷均在腳下;兩座山嶺之間,臨萬丈深谷的高空橋梁,則由粗大的鋼索高高懸起一空依傍的棧道。峭壁崗巖,云棧縈紆,懼高者難免感到驚險,然而,狹窄的石棧道設有圍欄,只要小心緩步,雖然步步驚心,但是有驚無險。
拍下這個畫面,我竟然邁不開腿腳了。我們的先哲早就告誡后輩,“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不要破壞自然界以及自然萬物的和諧。人與自然萬物都是“道”的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道”的本性是自然無為的,能化生萬物,即自然之道是貫通天、地、人的,“天地”又遵循自然之道,人也遵循自然之道,天地與人皆合于自然之道,萬物都是按照“道”賦予它的秉性,有自然生存、發(fā)展的權利,人類沒有權利,也沒有任何理由去干擾它,更不應該隨意對它進行傷害或殺戮。老子認為,人要效法天、效法地、效法道,遵循道的自然法則,進而達到和諧共生的目的。人與自然的共生、共存,是天道自然的法則,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
轉到山路的另一邊,光影的變化給景色加上了明暗的對比,山體和松樹也分出了不同的調性,如同人的稟賦在相異的環(huán)境里體現(xiàn)出各自的個性色彩。《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這里的智、明、力、強、富、志、久、壽,哪一個不是人生追求的目標?老子在短短38個漢字里,揭示了達到這些目標的秘訣,難道還不是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所以,探究實現(xiàn)的路徑,就成了歷代哲人孜孜不倦的課題和平頭百姓津津樂道的話題。 在我看來,靠譜的路徑只有一條:“道法自然”,明心見性,在與環(huán)境的平衡與斡旋中,一步一腳印,且行且修煉。
清人程光璧《少華山》詩云:“蠶叢辟出耀靈光,仙跡神工總異常。怪石虬松忘色相,晴峰雨嶂變滄桑。 盤空磵道三天落,不老須崖萬古蒼。 極目樹云無際處,千山紫氣入斜陽。”《老子》云:“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往復循環(huán)是道的運動。柔弱不爭是道的作用。天下萬物都從萬物之母的“有”中出生。萬物之母的“有”則從天地之始的“無”中出生。我輩懵懵懂懂,古人早已悟道。老子將無作為天地之始,以“天人合一”為得道立德之完美人生。莊子繼承老子的有無思想,認為“萬物出乎無有。”而明清之際的王夫之主張有無統(tǒng)一于氣。先哲們的高論讓我有點醉了。唯有清醒的感覺就是:長夏松風盡日閑,氣通天地有無間。
轉到山路的另一邊之后,就是“陽光海岸”了。午后這里的景物多是逆光,在我的鏡頭里表現(xiàn)出另一番情調。千變萬化的光線給了世界不同的形態(tài)、個性、情調。哪個角度、哪種光影才是對事物更真實的表達?也許,對陰陽、光線變化的準確敏銳把握,才是洞察世界的根本途徑。
在天清氣朗的時候行走三清山,更能體會這里“清”的意涵。雖然說少了幾分云霧繚繞、神秘朦朧的意境,但在山色清朗的山道上,安步當車且行且思,更能看清來路去向,也容易明心見性。比如,此刻我想起《老子》里的一段話:“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意思是:踮腳尖的立不穩(wěn),邁大步的走不遠,自我表現(xiàn)的不聰明,自以為是的頭腦不清楚,自我夸耀的不會成就功勞,自高自大的不會永遠長久。 放眼觀山,山峰偉岸身軀與日月比肩,低頭尋路,山道曲折還得步步踏穩(wěn)。俯仰顧盼,經(jīng)歷了上上下下的折騰,才算看遍了山景、磨煉了腳力、洗滌了心氣。
中國古典哲學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陰陽平衡而成的。但是,還是讓哲學家去研究其中精義吧。此刻我正從拍照片中體會到“陰陽之道”。把握光線的明暗對比,是玩攝影的基本要求。而這種對比,始終處于動態(tài)變化之中:晴天或是陰天、早晨或是黃昏、面陽還是背陰,夏日還是冬季,光線千變萬化、明暗千差萬別,如何讓“陰陽二氣”在光圈、速度等各種組合之下“相互激蕩而成和合”,是要掌握一些“法道”的。由此領悟,在人生的光陰里爭取光明的生命狀態(tài),那就更要把握“負陰而抱陽”的“天道”。人在天地間,找到了那些貌似對立其實平衡的關系,把它融會到我們的生活里,也許我們就找到了生命的坐標。
一路上,斜倚山巖生長的青松狀如蟠龍出海,蒼翠沁人,只覺冷翠侵衣,兩袖生涼。《老子》云:“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天下最柔軟的東西,能夠縱橫奔馳在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之際。沒有形體的東西,能夠滲透進沒有空隙的東西。我因此明白了沒有作為的確有好處。沒有誰有意去播一顆種子,沒有誰留心去澆水修剪,懸崖峭壁上的松樹天生天長,張揚著蓬勃的生命力。想起我曾在陽臺上種過兩個盆景,刻意伺弄,精心呵護,最后----不好意思說它們的結局了。這種現(xiàn)象,僅僅是在植物界嗎?
拍下眼前這一景,不禁自問:是石峰成就了青松,還是松林成就了石峰?《老子》云:“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過分的愛惜名譽,一定會有巨大的耗費,過分的收藏財物一定會招來沉重的毀損。所以知道滿足就不會遭受侮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招來危險。這樣就可以長生久安。人類有幸被接納為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唯有感恩;受用了大自然的恩澤,我們唯有感恩;滿足了一部分欲望,我們仍然唯有感恩。而對大自然過分的索取,無論是巧取還是豪奪,都是一種自毀的貪婪。大自然中生命體相互依存,相依為命,這是“天道要“知行合一”,真正考驗著人類的良知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