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中國鄉村,你會發現居住建筑豐富多彩,猶如一幅色彩絢麗的畫卷。這些靈活多變又別具一格的住宅形式,共同演繹了中國傳統民居瑰麗的篇章。
當身處民居建筑當中,我們能看到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藝,感嘆人類文明的璀璨光輝,更能體驗歷代民居主人們,過往生活的煙火氣息。
01 土樓
對土樓的最簡要的定義,是以生土版筑墻作為承重系統的,任何兩層以上的房屋。
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譽為“東方文明的一顆璀璨明珠”。
其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品類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客家土樓,土樓大多呈圓形、半圓形、方形等。
圓樓是最常見的建筑形式,它以一個圓心出發,依不同的半徑,一層層向外展開,如同湖中的水波,環環相套,非常壯觀。
古人以圓和方代表天和地,尤其認為圓具有無窮的神力可讓萬事和合、子孫團圓,這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觀點。千年之后,仍令人嘆為觀止。
土樓里的房子不是獨立存在,它們一間挨著一間,一圈轉著一圈,每一個土樓里居住的是幾百戶同姓人家,土樓的人家在這里世代繁衍,子孫成群,過著如世外桃源一樣的生活。
當你看到這如夢般的土樓時,就會有一種深沉的歲月之感,那些被熏黑的舊木板和春聯洋溢著陳舊而美好的家庭氣息,安寧地讓人不愿離去。
02 碉樓
碉樓是一種特殊的中國民居建筑,因形狀似碉堡而得名。
明代時期,廣東省的新會、臺山、恩平、新興四縣之間,有一塊“四不管”之地,這里土匪猖獗、臺風頻發、洪澇嚴重,當地民眾被迫修建碉樓以求自保。
后來,這里設縣取名開平,在匪風熾盛的日子里,開平的父老鄉親和華僑紛紛集資,在村中興建起了這些中西合璧的碉樓,其高樓、厚墻、鐵柵、角堡等建筑特征,都是出于安全考慮:
樓高,便于居高臨下地防御;墻厚,不怕匪盜鑿墻或火攻;窗小,并且都有鐵柵和窗扇,讓敵人難以射擊。樓上四角建角堡(俗稱“燕子窩”),角堡內設射擊孔,可以居高臨下地還擊進村之敵……
03 石頭城
04 圍龍屋
05 吊腳樓
06 窯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