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抗大唐,西據(jù)大食!吐蕃帝國,為唐朝擋住了阿拉伯帝國的入侵
在歷史上,吐蕃真的和阿拉伯發(fā)生過戰(zhàn)爭嗎?
一、 唐與吐蕃時和時戰(zhàn)200多年,相愛相殺
相愛,文成公主進藏
松州之戰(zhàn)唐軍擊敗吐蕃軍,吐蕃松贊干布認慫、謝罪、送厚禮、稱臣于唐朝
吐蕃退出青海吐谷渾、黨項、白蘭羌等,而且唐朝長期控制河西隴右,還逐步擴張占據(jù)西域(安西北庭)
唐太宗與松贊干布都去世后,唐高宗前半段時期忽視了對吐蕃的壓制,吐蕃趁機吞并整合了青海吐谷渾、白蘭羌,實力上升
唐高宗后半段時期才開始派兵打吐蕃,但是此時吐蕃已經完成了對青海吐谷渾、白蘭羌的吞并整合
高宗后半段時期以及武則天時期,唐朝內訌,同時,唐軍3次進攻吐蕃、這3次都是唐軍攻上青藏高原上的高海拔地區(qū)之后失敗(其中素羅汗山之戰(zhàn)也是發(fā)生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區(qū))
但是吐蕃論欽陵爭奪安西失敗,吐蕃3次短暫進入安西(吐蕃這3次加起來控制安西約10年),但每次唐朝都很快重新控制安西
論欽陵要求唐撤出安西,被拒絕也無可奈何
吐蕃論欽陵最后還說他的勝利只是保住了吐蕃不被唐朝攻滅(《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記載吐蕃論欽陵說“且四夷唐皆臣并之,雖海外地際,靡不磨滅,吐蕃適獨在者,徒以兄弟小心,得相保耳”)
唐長期控制河西隴右安西北庭等地
唐玄宗時期,王晙、張孝嵩張思禮、李祎、蕭嵩、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等指揮唐軍多次大勝吐蕃軍,有的殺數(shù)萬吐蕃軍,有的消滅更多吐蕃軍,有的開拓疆土,攻占青海湖周邊、青海東南部、青海東部等地,在東邊將戰(zhàn)線推到青海湖以西,打的吐蕃不敢靠近青海湖,在吐蕃西北將吐蕃趕出小勃律、大勃律,從東到西北壓制吐蕃
后來,吐蕃趁唐朝內訌安史之亂、朱泚之亂時占青海湖周邊、青海東南部、青海東部、隴右、河西,在公元790年以后吐蕃占西域
吐蕃帝國疆域達到頂峰
但是唐朝后半段郭子儀、崔寧、渾瑊、李晟、韋皋、史敬奉等指揮唐軍在長期交戰(zhàn)里多次大勝吐蕃軍,消滅數(shù)十萬吐蕃軍
九世紀中期,唐與吐蕃都有內訌,唐朝廷重占秦、原、安樂、維、扶、河、渭等州,張議潮占北庭(西域東部)、河西、隴右,歸附于唐朝。
公元870年左右,吐蕃王朝內外交困先滅亡了
數(shù)十年之后,唐朝亡于內訌
二、吐蕃的強大,占領西域,橫亙阿拉伯帝國與唐帝國之間
唐朝實力強大,能夠滅掉突厥和高句麗,為何征服不了吐蕃?
唐帝國軍鋒鼎盛,戰(zhàn)力強橫,在對外戰(zhàn)爭中大多數(shù)時候處于強勢地位
其領土在鼎盛時期達到1230多萬平方公里,是漢族王朝疆域的最頂峰
就連強大的游牧民族突厥和東北亞的霸主高句麗,也在與唐朝多年來的糾纏中被滅掉,可見它實力之強大
然而,就在唐朝橫掃周邊諸國時,卻遇到了一個強勁的敵人吐蕃
兩國之間時和時戰(zhàn),直到唐朝滅國,都沒能奈何得了吐蕃?
事實上,當時吐蕃的強大,超出了許多人的想象
而它之所以強大,是因為當時的吐蕃遇到了以下幾方面走向強大的因素
一是遠比現(xiàn)在濕潤的氣候條件
唐朝時的青藏高原,遠不像如今這樣千里荒蕪,渺無人煙
當時高原地區(qū)氣候溫潤,優(yōu)良的氣候條件促成了青藏高原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業(yè)大發(fā)展
而吐蕃王朝的發(fā)祥地山南雅礱河谷,更是高原上少有的水草豐美的富饒之地
除此之外,藏北的廣袤草原,又為牧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牛羊、戰(zhàn)馬可以從這里獲得
以上這些,都成為吐蕃王朝強大的物資支撐
二是大一統(tǒng)政權凝聚成的強大實力
唐朝以前,青藏高原上還是各種勢力紛爭不斷的混亂狀態(tài),這種情況在其杰出君主松贊干布繼位后得到了徹底的扭轉
松贊干布雖然只活了33歲就英年早逝,卻完成了基本統(tǒng)一吐蕃各部的偉業(yè),奠定了吐蕃強大的根基
按照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絕大多數(shù)新生的統(tǒng)一政權,都有著極高的凝聚力,這使得它對外顯示出強大的實力
唐朝時期的吐蕃,便遇到了這一發(fā)展黃金期,開始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三是新技術的不斷涌入
吐蕃完成統(tǒng)一的同時,眼界也不斷變得開闊,歷代贊普都注重引進先進的技術
雖然技術最先進的唐朝禁止向外輸出技術,但是當時吐蕃人另辟蹊徑,從中亞和印度人那里掌握了煉鐵,冶煉等很多先進技術,這些都促進了軍事力量的強盛
當然了,即使如此,吐蕃在唐朝末期,軍事裝備上面仍然“器不犀利,甲不精完,材不趨敏”
但是至少在最短板的技術層面,它與唐朝縮小了差距。這對于吐蕃的強大,已經足夠了
四是龐大的軍力儲備
由于農牧業(yè)的大發(fā)展,當時的吐蕃能夠養(yǎng)活足夠多的人口
最鼎盛時期,吐蕃人達到了300多萬
如果加上其控制地區(qū)的其他民族,竟然有近千萬的人口
這在當時簡直就是一個超級大國,要知道,唐太宗貞觀年間,因為之前數(shù)百年的戰(zhàn)亂,全國人口才恢復到1500多萬
龐大的人口為吐蕃提供了足夠多的軍力儲備,能夠應付源源不斷的戰(zhàn)爭消耗
史料記載中,吐蕃人多次進擾唐朝,軍隊能夠有40萬之巨
正是以上這些條件,讓吐蕃成為唐朝三百年間,少有的難以攻滅的勢力之一足見其實力之強大和難纏的程度
唐朝天寶年間,唐將高仙芝為了恢復傳統(tǒng)的中亞昭武九國,與阿拉伯帝國將領阿布·穆斯林爆發(fā)了怛羅斯之戰(zhàn),此戰(zhàn)以唐朝的暫時失敗而告終
三、吐蕃強力擴張,抵御了阿拉伯的東進
公元7至8世紀之交,當吐蕃與唐朝在西域頻繁爭奪之時,白衣大食(阿拉伯)東征的軍隊已開進今中亞巴爾喀什湖以南的阿姆河、錫爾河一帶。當時,白衣大食的軍隊在其呼羅珊總督的率領下,攻占了當時尚屬唐朝領轄的今楚河以南、帕米爾以西的廣大中亞地區(qū),并企圖向中國本土推進。
公元750年,阿拔期王朝(黑衣大食)代替了哈里發(fā)政權
次年(751),黑衣大食的軍隊便在怛邏斯(今中亞之江布爾城)擊敗唐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所率的大軍
怛羅斯戰(zhàn)役中慘敗于黑衣大食之手,安西四鎮(zhèn)的精銳幾乎全軍覆沒
從此,唐在中亞的勢力開始退縮
公元755年,唐朝爆發(fā)安史之亂。唐朝軍隊無力西顧;吐蕃乘虛攻占河隴和西域大部,并舉國之兵和大食爭奪西域
在唐朝退出中亞以后,這兩大帝國開始為西域大打出手
從此中亞進入阿拉伯和吐蕃的爭奪戰(zhàn)
安史之亂后,時陜西,甘肅部分以及西域大部都落入吐蕃之手
阿拉伯要想進攻中國必過吐蕃
于是,吐蕃與阿拉伯帝國正面對剛,爭奪西域及中亞的控制權
先后進行了三次規(guī)模巨大的戰(zhàn)役
吐蕃三戰(zhàn)三勝,使阿拉伯徹底斷絕了東進的念頭
在第三次戰(zhàn)役中,吐蕃雖然獲勝,但17萬精銳損失殆盡
為帝國的衰落主因之一
公元842年,吐蕃贊普達瑪多因滅佛,被僧侶刺殺,強大的吐蕃帝國迅速瓦解,進入軍閥割據(jù)狀態(tài),從此無力進攻大唐和西域
從此,這個帝國一去不復返。而阿拉伯因為內亂也漸漸衰落,但阿拉伯的擴張帶來了伊斯蘭教,使得中亞開始伊斯蘭化。
怛羅斯之戰(zhàn)后,阿拉伯名將阿布·穆斯林被君主所殺,他的軍隊陷入內亂,一些臣服于阿拉伯的中亞國家也試圖作亂
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阿拉伯人都忙于平亂,無暇東進
吐蕃王國全盛時期
吐蕃,能在地廣人稀的青藏高原建立一個帝國,并且和東西方兩大國進行一場長達百年的角逐,不得不說吐蕃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
客觀上,阻止了伊斯蘭勢力的東侵,天佑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