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叔之苗 郭泰之后又一塊記載助唐立國的唐代郭氏墓志在汾陽出土
王仲璋 郭世科
四月中旬,汾陽市城西北郊建筑工地施工中又發現一唐墓,墓中有石刻《大唐故朝散大夫上騎都尉郭君墓志》。墓志記載:“君諱彝,字士論,太原西河人也,周王季虢叔之裔,漢司徒郭泰之后。”“武德草創,守固赤誠,摧彌群兇,殊功莫昆。乃授朝散大夫,又加上騎都尉。”逝于龍朔元年即公元661年。
由以上文字說明,墓主郭士論與汾陽王郭子儀同根同祖同藉,郭士論是“助唐立國”的元勛,郭子儀是“再造唐室”的功臣,同屬汾陽郭氏,同為唐室效力。
早在郭士論墓志出土之前,史書、志書記載與唐碑銘刻,汾陽郭氏就有兩位助唐立國的元勛,一名郭君,一名郭解愁。隋朝末年,郭君、郭解愁跟隨李淵、李世民父子“晉陽起兵,首拔西河”,斬殺隋將宋老生于霍州城下,為進軍長安打開通途;之后又帶領民眾拒敵劉武周于西河,為李世民兩年后引兵解困浩州(唐初改西河為浩州),收復晉陽而建立奇功,郭君官封上大將軍,郭解愁官封上大都尉、上騎都尉。他們均為郭子儀先輩。
郭士論墓志中“太原西河人也”及郭解愁碑碣中“太原西河人也”的記載,還為汾陽在唐代曾為西河郡建置并歸屬太原府管轄做了注腳,為《郭公廟碑》中“太原著姓”也即“汾陽著姓”做了佐證。
此文曾在2008年4月23日發表于《人民網》
并于2008年4月25日《山西晚報》發表
附:1、墓志拓片
2、墓志點校
大唐故朝散大夫上騎都尉郭君墓志》拓片
【圖在下面看】
《大唐故朝散大夫上騎都尉郭君墓志》點校
君諱彝,字士論,太原西河人也。周王季虢叔之苗,漢司徒郭泰之后。建忠立孝,雅秀英才,代有其人,負荷不絕:郭嘉陳十勝之略,郭巨錫黃金之名,郭淮答魏于防風,郭璞應晉于譎詭。祖丑齊石州主薄,父仁守素丘墳,清居不仕。君芳才本性,忠恕天資,言成楷模,動為規矩。武德草創,守固赤誠,摧彌群兇,殊功莫昆,乃授朝散大夫,又加上騎都尉。先光祖禰,后庇妻孥,故宜錫以永年,賴于遐壽不謂。恒歌已夢,珠玉盈懷,楹間炎欠奠,太山方嘆。乃以龍朔元年正月十九日卒于私第,春秋六十有九。遂于麟德元年正月十三日葬于城西北三里。痛傷行路,悲悼人倫,獲瑞鳥以塋墳,蒙往城而窆柩。嗚呼哀哉,乃為銘曰。
帖子相關圖片:
郭禽考辨
郭世科
2000年,山西汾陽城郊西南大向善村發現一通《唐故大都督上騎都尉郭府君碑碣并序》。墓主郭解愁,葬于唐麟德元年(664年)。碑文在追溯郭氏淵源時寫道:“自姜女原履跡,乃證隆周。表望太原,建社陽曲。既而隗為燕相,禽作漢侯,封爵西河,乃居汾隰。”文中姜女原,即帝嚳高辛氏元妃,因履大人之跡而生后稷,是為周族始祖。王季即季歷,是周文王、虢仲、虢叔之父。“表望太原,建社陽曲”,這與歷史文獻虢國宗廟社稷建在“河千里一曲”之泛指其地今平陸的北虢相一致。李吉等編著《中華郭氏》更給予明確破解:“建社陽曲”,即“由虢轉郭”的春秋時期,與郭氏被迫遷居崞縣的時間大體相符。而“表望太原”,是含蓋汾陽等縣邑的太原郡而不是單指太原。“禽作漢侯,封爵西河,乃居汾隰“,則清楚地說明汾陽在漢代就有郭氏封侯食邑,定居汾陽。因為西河、汾隰均為今汾陽所在。
這一十分珍貴的石刻文獻,據山西省社科院李吉教授考證,要比專門記錄姓氏的《元和姓纂》早148年,比《新唐書》成書早397年,從而印證了史志文獻對郭氏的相關記述。尤其人尋味的是,這份石刻文獻,出土于郭序后裔遷居的汾陽,特別是記載有郭氏先祖中有一位叫郭禽的人物。
這位遠在漢代被封侯于汾陽并居住于汾陽的郭禽,史書、志書均查不到其名。對此,我會副秘書長呂世宏曾有所考究。他在《千古郭柵鎮》一文中(見《郭氏文化》388頁)寫道:“郭亭是郭子儀的先祖。郭亭隨漢高祖征戰,被封為河陵侯,或許西河與大陵之間即是其封地。根據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孟繁仁先生研究,汾州文湖上古稱西河,太原文水縣古稱大陵”,呂世宏由此而得出:“莫非郭禽就是郭亭嗎?這種誤記已有先例,如東漢介休郭泰,史書卻寫作郭太。”
為了弄清這一歷史疑團,筆者曾赴山西省社科院與本會顧問李吉教授探討。李吉教授聽了我的講述之后認為:郭禽這個“禽”字,篆體字與“亭”字相仿,而且“禽”與“亭”發音相似,應該就是郭亭。李教授還說,這樣的話,早在漢代,汾陽王先祖就封侯于汾陽,是汾陽王依祖籍而封爵汾陽的可靠依據。
郭解愁碑銘的發現,“禽”字與“河陵侯”的破解,為汾陽郭氏與子儀公祖籍、封地又有了難得的歷史史證。
至于汾陽與太原的關系,李吉等編著的《中華郭氏》指出:“由于在從秦莊襄王四年(前246年)到唐初武德年間(618-626),長達八百余年的歷 史時期里,郭氏族人繁衍生息的汾陽、孝義、平遙、介休、文水、交城等地,除一度時期隸屬西河之外,大部分時間為太原郡所轄,故而汾、平、介、孝、交、文等地的郭氏族人,都以太原為郡望,統稱‘太原郭氏’。如東漢末年介休人郭林宗以高風亮節著稱于世,被譽為一代宗師,其籍貫郡望則標注為‘太原’。以郭林宗后裔、唐代名相郭元振而著稱于世的山東館陶(昌樂)郭氏,在追溯淵源時,也自稱‘出自太原郭氏’。也就是說,汾、平、介、孝的這支郭氏已成為‘太原郭氏’的重要組成部分,‘太原郭氏’的功業、勛績中,都不同程度地融合了汾、平、介、孝郭氏族人所作的貢獻。”
陽曲網站《郭氏宗源》引錄有《春秋戰國時期郭氏遷徙情況》寫道:“汾陽縣內大虢城即因虢人居于此而得名,他們是太原郭氏的最早祖先。”
帖子相關圖片:
宏道考辨
郭世科
早在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山西汾陽就有朱彝尊與邑人胡庭發現《唐故大將軍郭君之碑》。此碑現藏汾陽太符觀,《金石錄補》、《寰宇訪牌錄》、《山西通志?金石記》、《山右石望從編》及《汾陽縣志》、《汾州府縣》均載有其碑文。此碑記載了一位名為“郭君”的汾陽郭氏。在隋朝末年李淵、李世民父子“晉陽起兵,首拔西河”之時,郭君響應,協助攻取西河,又沖鋒陷陣斬殺隋將宋老生,打開李淵父子進軍長安的通途;隨后又同郭氏本族與汾陽民眾堅守西河(即汾陽),形成鋼鐵屏障,抵御了劉武周兵犯長安,為李淵父子平息眾叛及隋帝殘余爭得了時間,實乃助唐立國的開國元勛。
碑主郭君其名,一直使人疑惑:是本名郭君,還是尊稱?終難定論。好在碑文中有“子宏道“的記載,就為考證郭君其人留下了一個很好的提示。圍繞這一線索,查找對照。李吉、馬志超編著《郭氏史略》引唐?林寶《元和姓纂》記華陰郭氏:“隋大將蒲城公郭榮,稱本太原人,后居華州,生福善,唐兵部侍郎。榮弟宏道,同州刺史,郜國公,生敬君、廣慶。敬君生依仁。廣慶(唐書世系表廣慶作廣敬),左威衛大將軍,禮部尚書,生昶慶州刺史,云本尉氏。太尉中書令汾陽王子儀云:榮,叔進之后。進曾孫通,美原尉,生敬之,天寶中渭、吉、壽三州刺史。”四川省大英縣郭為收錄《郭氏西譜》云:“后魏同州司馬郭徽、弟進。司馬公生大將軍郭榮。郜國公郭宏道生郭廣敬。”
山東臨邑明?萬歷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郭氏族譜》中《郭氏歷史世源流序圖》載:“翮生天培。培生瑜。瑜生鰲。鰲生丹,字少卿,官拜司徙,至仕居華陰。生子宏道。道生履球。履球生昶。昶生三子:通善、通義、通美。通善居長安。通義居鰲屋。通美世居華陰,生子敬之,為五州刺史,贈太保,封國公,生子儀。”以上文獻,均有“宏道”之名出現,與汾陽郭君碑中“子宏道”之名相一致。這是其一。其二,從所處朝代,生卒年份,其事、其績、其地對照,也能對號。其三,宏道是郭榮之弟,郭進之后,是子儀公的前五世先祖,也有依據。其四,宏道父子致仕后居華陰。就是說,是在以郭君為代表的汾陽郭氏助唐立國之初,宏道父子被唐帝封官而居仕地華陰,也合乎情理。
再聯系郭氏與汾陽的諸多史實,汾陽王與汾陽的諸多聯系,如此能夠對證,絕不僅僅是巧合。
帖子相關圖片:
七塊唐代墓志出土佐證郭子儀封爵汾陽郡王前后汾陽就稱汾陽
郭世科
由于山西省汾陽市近年來大興建筑,在市郊常有古代墓志出土。而出土的墓志中,就有七塊刻記汾陽在唐代稱名汾陽的唐代墓志,從公元735年到公元871年,均在唐代名將郭子儀封爵汾陽郡王之前后。
第一塊出土時間不詳,此《唐故天水趙夫人墓志銘并序》,記有“夫人以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十一月廿九日遭疾終于汾陽私第”,“葬于郡南五里西河縣界萬戶鄉洪哲里西。”
第二塊于2000年9月25日由汾陽市博物館所征集,是城西南7華里處石家莊一村民建房挖根基時發現出土。此墓志銘全稱《大唐宋府君墓志銘并序》,內有“君諱胤字承祖西河孝義人也。”“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八月二十三日葬于汾陽城西南七里平原。”從死者年限對照,較郭子儀封爵汾陽郡王的公元762年還早7年。第三塊出土于2004年11月,該《唐故馬君基志銘并序》中刻記:“君諱承宗,扶風人也。起自伯益之后,起為諫議大夫。”“今寄家汾陽人也。”“逝于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十二月六日。”“葬于汾州城西南七里萬戶鄉平原新塋。”第四塊《大唐李公墓志并序》,出土于2006年,內刻“君諱庭鋼”,“寄居汾州”,“汾陽之大寶”,“以會昌二年壬戌歲(公元842年)正月十六日寢疾。”“去城三里于太安鄉建立塋域。”第五塊出土于2007年5月的《唐故李府君墓志銘并序》,“府君諱誠昌,望渭州隴西郡人也。”“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卅日歸于私第”。“聲譽汾陽。”“擇地于汾陽城西南五里西河郡萬戶鄉界新造塋地。”第六塊《唐故高君墓志并序》,是2008年5月上旬,我會副秘書長、狄青文化傳播公司總監張立新在民間發現的。該墓志載:“故君得生汾陽之上,而長于西河之內”,“不幸以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十二月四日終”,“葬于州城南外平原禮也。”
第七塊發現于2008年12月26日,此《唐故李府君墓志并序》稱:“夫君諱洲誼,厥先隴西人也”,“今為西河人焉”。“以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六月十八日終于私室”,“以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正月十七日于郡城西南約一里祖塋之前購置新塋平原禮也”。“李氏茂族兮傳芳,分枝葉散兮汾陽。”以上有六塊均收藏于汾陽市博物館。在此特向給予支持的王仲璋館長、張立新總監表示誠摯的謝意!
附圖3:
附圖3:
帖子相關圖片:
附圖4:
附圖4:
帖子相關圖片:
山西崞縣郭氏家族
春秋之際,虢國被滅,郭氏亡國之民,猶如秋風飄絮,或被迫強制遷徙、或逃往異地他鄉,一部分人仍居于原地。但血緣紐帶仍把他們維系在一起。“存亡繼絕”,保存和繁衍郭氏家族的宗祀、血脈,成為郭氏族人的共同宗旨。
據《春秋左傳》、《史記?晉世家》、《竹書紀年》等史書記載:晉滅虢之后,南虢公丑帶領族人出奔京師,依城郭而居,有東郭、西郭稱謂。此處京師指東周都城洛陽,城郭指洛陽郊區園池。
秦末,郭氏族人高舉義旗,反抗暴秦。郭蒙、郭亭、郭忠等,因功封侯,形成太原、河南、穎川、東郡、馮翌五大望族。
在亡國、失地、宗族流離的情勢下,郭氏族人保存血統、延續世系的典型代表,一是山西崞縣的郭氏族人,二是汾陽的虢國后裔。
《環球郭氏宗譜》第二輯收錄的郭紫俊《崞縣郭氏源流》載:“遠祖為東虢貴族一支,最先被迫遷徙,當在戰國時代,遷居雁門關之南,即秦始皇所筑內長城之崞山。崞字為遠祖所創。蓋有失封邑遷至一山地之慨。故在郭旁去邑加山,命名崞山,立堂號郭陽堂。崞山為軍事要地,亡國之民不如犬,郭氏族人充軍守邊,于是依山傍水筑起堅城,后將地面擴平,縣治遷至崞山城,改原平為崞縣。縣治遷來之后,遠祖被迫遷往本縣同川上莊之北崗。定居北崗約50余代。后遭天災,遷居南寨,至今又過了26代。上莊村郭姓有600余戶,因遷居本時代不同,俗稱三郭。郭氏族人從崞山城到南寨已歷75代以上,若按慣例30年為一代計算,已達2250年以上,若再加上初次遷居崞山城的世系,估計可達80代左右,大約2500年。正是晉獻公假道滅虢的歷史時期,即公元前655年。崞縣郭氏屬最早被迫遷徙的虢氏后裔。五代時,后唐郭崇韜官拜承德節度使、兵部尚書,其先世代居雁門關,應是郭(?)州郭氏之后。郭子儀為華陰支派,與郭(?)州郭氏同源于虢國,屬同源異派。《太平寰宇記》載:汾州府之虢城,是晉滅虢后,虢氏族人筑成居之。今分布在汾陽、孝義等地的族人就是當年被迫遷徙的郭氏群體后裔。山西崞縣、陜西寶雞虢鎮、河南滎陽虢亭,三郭鼎足而立,真實、客觀的再現了當年郭氏族人以秦晉豫三省為其活動中心區域的歷史。
——網上下載
編后:查閱有關崞縣郭氏之源流記載,大都與此一致。崞縣郭氏源流透出:
一、“晉滅虢之后,南虢公丑帶族人出奔京師。”這樣記載,與諸多史書文獻記載相印證。由此說明,虢公丑是諸虢國中最后一位國君,直至虢國滅亡的公元前655年,虢國國君仍為虢姓,并非“序封陽曲”之時就“轉虢為郭”。
二、“秦末,郭氏族人高舉義旗,反抗暴秦。郭蒙、郭亭、郭忠等,因功封侯,形成太原、河南、穎川、馮翔望族。”這又說明,太原郡望是在郭亭封侯后形成的,而郭亭所封之“河陵侯”,據呂世宏先生考,又地在時稱西河與時稱大陵的汾陽、文水境內。呂世宏與李吉先生還認為,郭亭就是汾陽出土的郭解愁碑銘中“封爵西河、乃居汾隰”(汾陽也稱隰城)的漢侯郭禽。加之汾陽時歸太原所轄,即可明證太原郭氏望族是由汾陽郭氏望族形成,太原郡望就是汾陽郡望。
三、“崞縣郭氏屬最早被迫遷徙的虢氏后裔。”無論這里所說“晉獻公假道滅虢的歷史時期”,還是另有記載的平王東遷鄭滅東虢之際,崞縣郭氏與汾陽郭氏均為同源,與子儀公為同源異派。”
附圖1:
附圖1:
帖子相關圖片:
附圖2:
附圖2:
帖子相關圖片:
婁煩縣郭氏家譜簡介
《郭氏家族譜》計四冊,麻紙質12開手寫體本。清嘉慶十一年(1806)呂思聰撰修。分元、亨、利、貞四冊,240頁約2萬字。
郭氏家族由來:晉人滅虢,虢子孫為避禍遂改為郭。郭乃東漢桓靈帝時介休郭泰(字林宗號有道)之曾孫,郭璞居聞喜,郭璞被王敦所殺,其弟郭瑕奔居臨縣紫金山,至唐郭子儀三子郭遂因避靈武之亂,又奔雁門山下居住,后有郭鷹之孫郭山甫奔婁煩雙井村(又名碧泉村)。
郭氏族譜其特點:論武略篇目不少,其第四冊幾乎都是關于武略方面的內容。
人物:
郭 英(明壬辰武定侯大漢將軍)
郭鎮星(副千戶)
郭明成(西寧參帥,賜進士)
郭文府(議官)
郭德成(襲武侯,驍騎指揮)
郭 勛(武定侯)
郭 興(鞏昌侯,追封陜國公)
郭山甫(榮國公)郭鋪清(文林郎候選直隸州同)
郭希韙(兵科給事)
郭 瀚(東樓公)
郭九鳴(把總)
郭名武(誥贈武林郎)
郭定川(例授儒林郎,候選布政司經廳)
另有太學生1人、監生1人、庠生8人、增生1人、例貢生1人、廩生2人、生員2人、覃恩1人。
郭氏家(族)譜有敘、原始序。有蔡邕撰《郭有道碑文》、郭英《論決重辦疏》、郭明成《理河事疏》和《兵事疏》、郭鎮星《第一急著疏》、郭文府《論處兵疏》、郭大湖《五營團疏》、郭明成《七書家訓》及《一家言》、《錄異小品》、《平山寇》、《備考三條》。
——婁煩郭克誠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