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證狀】 身熱,微惡風,汗少,肢體酸重或疼痛,頭昏重脹痛,咳嗽痰黏,鼻流濁涕,心煩口渴,或口中黏膩,渴不多飲,胸悶脘痞,泛惡,腹脹,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黃而膩,脈濡數。
→暑濕困衛表者,肢體酸重疼痛較甚;
→暑濕感冒兼里濕偏盛者,口中黏膩,胸悶胱痞,泛惡,腹脹,便溏。
【治法】清暑、祛濕、解表
【方藥】 新加香薷飲《溫病條辨》加減
【組成】銀花12g、連翹12g、鮮荷葉12g、鮮蘆根20g、香薷12g、厚樸10g、扁豆15g。
【加減應用】
①暑熱偏盛者,加山梔12g、黃芩9g、青蒿9g
②濕困衛表者,加藿香12g、佩蘭12g
③小便短赤者,加滑石12g、甘草6g、赤茯苓12g
水煎服,每日1劑,分二次服。
【常用中成成藥】 藿香正氣丸(水)(顆粒、合劑、滴丸、片、膠囊)、六合定中丸、祛暑丸等。對癥各選其一,按說明服。
加味香薷飲(自擬方)
銀花15g、連翹15g、香薷6g、黃連3~6g、藿香10g、佩蘭10g、荷葉6g、苡仁10g、白豆蔻10g(新加味香薷飲:銀花、連翹、香薷、扁豆花、厚樸)
治療暑濕感冒。暑天外感合香蘇散效果更佳。
加味清震湯(自擬方)
荷葉30g、升麻6g、半夏6g、炒榔片6g、蒼術10g、羌活2g、藁本2g
治療暑濕感冒或外感后表證已解,濕邪留滯者。癥見頭暈,頭重如裹,肢體沉重,口黏,口干而不欲飲或納呆者。荷葉、升麻、蒼術、半夏、檳榔片,具有升清降濁、健胃化濕作用;羌活、藁本少用,有引藥上行于腦,清腦開竅的作用。
暑濕感冒
【常見證狀】 身熱,微惡風,汗少,肢體酸重或疼痛,頭昏重脹痛,咳嗽痰黏,鼻流濁涕,心煩口渴,或口中黏膩,渴不多飲,胸悶脘痞,泛惡,腹脹,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黃而膩,脈濡數。
→暑濕困衛表者,肢體酸重疼痛較甚;
→暑濕感冒兼里濕偏盛者,口中黏膩,胸悶胱痞,泛惡,腹脹,便溏。
【治法】清暑、祛濕、解表
【方藥】 新加香薷飲《溫病條辨》加減
【組成】銀花12g、連翹12g、鮮荷葉12g、鮮蘆根20g、香薷12g、厚樸10g、扁豆15g。
【加減應用】
①暑熱偏盛者,加山梔12g、黃芩9g、青蒿9g
②濕困衛表者,加藿香12g、佩蘭12g
③小便短赤者,加滑石12g、甘草6g、赤茯苓12g
水煎服,每日1劑,分二次服。
【常用中成成藥】 藿香正氣丸(水)(顆粒、合劑、滴丸、片、膠囊)、六合定中丸、祛暑丸等。對癥各選其一,按說明服。
[癥候]
身熱,微惡風,有汗不解,肢體酸重或疼痛,頭重而暈,咳嗽痰黏,鼻流濁涕,心煩,渴不多飲,胸悶泛惡,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濡數
[證候分析]
暑邪侵犯肌表,衛陽被遏,腠理開泄,故出現身熱、微惡風、汗出心煩等
暑邪灼傷津液,故見口渴、小便短赤
濕為陰邪,其性粘滯,暑濕相兼為病,病邪纏綿難解,故雖汗出而熱不退,口雖渴而不多飲
暑濕襲表,肺衛不宣,鼻竅不利,故咳嗽黏痰,鼻流濁涕
濕性重濁,留滯肌肉筋骨,故肢體酸重或疼痛
清陽不升,故頭重而暈
脾陽受遏,氣機不行,故胸悶泛惡
舌苔黃膩、脈濡數為暑濕之證
[治法] 解表清暑,芳香化濕
[方藥]
新加香薷飲(香薷、鮮扁豆花、厚樸、金銀花、連翹)
+藿香、佩蘭、薏苡仁、荷葉、六一散(滑石、甘草)等
扁豆花
[針灸治療] 可選取孔最、合谷、支溝、陰陵泉、中脘、足三里、曲池,用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