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粒子中所有的物質粒子都是費米子,是構成物質的原材料(如輕子中的電子、組成質子和中子的夸克、中微子);而傳遞作用力的粒子(光子、介子、膠子、W和Z玻色子)都是玻色子。
費米子是像電子一樣的粒子,有半整數自旋(如1/2,3/2,5/2等);而玻色子是像光子一樣的粒子,有整數自旋(如0,1,2等)。
膠子- 強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自旋為1,有8種,膠子是傳遞夸克之間色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是“色場”的量子。兩個不同色狀態的夸克通過膠子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所以膠子必定是雙色的。
光子- 電磁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自旋為1,只有1種。g和中間玻色子(w+、w-及z0)分別是電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媒介子,在電弱統一理論中,這四種粒子都是電弱作用的場量子,它們都是零質量的粒子。
理論上確信,必定還存在一種被稱為希格斯粒子的粒子。這些基本粒子在宇宙中的“用途”可以這樣表述:構成實物的粒子(輕子和重子)和傳遞作用力的粒子(光子、介子、膠子、W和Z玻色子)。在這樣的一個量子世界里,所有的成員都有標定各自基本特性的四種量子屬性:質量、能量、磁矩和自旋。
大統一理論無法統一引力,將引力也統一為單一超力的理論就叫超統一理論,也叫“超引力理論”。由于這種理論引入了超對稱概念,所以又叫“超對稱理論”。
對稱是一個普通的概念,如上下、正反等等。在物理定律中,也一直存在著電荷、鏡像和時間對稱。后來發現,在基本粒子的性質中,除了上述對稱外,還存在著一種更玄妙的超對稱,即粒子通過旋轉而相互聯系起來,一個旋轉的粒子可以變成一個不旋轉的粒子,一個組成物質的費米子可以變成一個攜帶力的玻色子。如光微子變成光子、 引力微子變成引力子等。在一定意義上,所有基本粒子可以認為是同一“超子”的不同側面。
超統一理論有許多不同的表述,其一是,時空除了我們體驗到的4維(3維空間1維時間)外,還有額外的一些維數。
但超引力理論也存在局限性。如霍金估計,要證實是否清除了無限大,一個能干的學生用計算機需要計算200年。
科學界在1956年前一直認為宇稱守恒,也就是說一個粒子的鏡像與其本身性質完全相同.1956年,科學家發現θ和γ兩種介子的自旋、質量、壽命、電荷等完全相同,多數人認為它們是同一種粒子,但θ衰變時產生兩個π介子,γ衰變時產生3個,這又說明它們是不同種粒子
吳健雄用兩套實驗裝置觀測鈷60的衰變,她在極低溫(0.01K)下用強磁場把一套裝置中的鈷60原子核自旋方向轉向左旋,把另一套裝置中的鈷60原子核自旋方向轉向右旋,這兩套裝置中的鈷60互為鏡像。實驗結果表明,這兩套裝置中的鈷60放射出來的電子數有很大差異,而且電子放射的方向也不能互相對稱。實驗結果證實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恒。
在微觀世界里,基本粒子有三個基本的對稱方式:一個是粒子和反粒子互相對稱,即對于粒子和反粒子,定律是相同的,這被稱為電荷(C)對稱;一個是空間反射對稱,即同一種粒子之間互為鏡像,它們的運動規律是相同的,這叫宇稱(P);一個是時間反演對稱,即如果我們顛倒粒子的運動方向,粒子的運動是相同的,這被稱為時間(T)對稱。
這就是說,如果用反粒子代替粒子、把左換成右,以及顛倒時間的流向,那么變換后的物理過程仍遵循同樣的物理定律。
但是,自從宇稱守恒定律被李政道和楊振寧打破后,科學家很快又發現,粒子和反粒子的行為并不是完全一樣的!一些科學家進而提出,可能正是由于物理定律存在輕微的不對稱,使粒子的電荷(C)不對稱,導致宇宙大爆炸之初生成的物質比反物質略多了一點點,大部分物質與反物質湮滅了,剩余的物質才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認識的世界。如果物理定律嚴格對稱,宇宙連同我們自身就都不會存在了——宇宙大爆炸之后應當誕生了數量相同的物質和反物質,但正反物質相遇后就會立即湮滅,那么,星系、地球乃至人類就都沒有機會形成了。
接下來,科學家發現連時間本身也不再具有對稱性了!
可能大多數人原本就認為時光是不可倒流的。日常生活中,時間之箭永遠只有一個朝向,“逝者如斯”,老人不能變年輕,打碎的花瓶無法復原,過去與未來的界限涇渭分明。不過,在物理學家眼中,時間卻一直被視為是可逆轉的。比如說一對光子碰撞產生一個電子和一個正電子,而正負電子相遇則同樣產生一對光子,這兩個過程都符合基本物理學定律,在時間上是對稱的。如果用攝像機拍下其中一個過程然后播放,觀看者將不能判斷錄像帶是在正向還是逆向播放——從這個意義上說,時間沒有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