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 玉龍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作為一種抽象表現形式的龍,紅山文化玉龍的出土,不僅證實我國文明起源的多元化,也為我們探索龍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實證。
龍的起源有各種說法。云變說、閃電變說、蛇變說、牛變說、馬變說、鱷變說、魚變說、蜥蜴變說、海馬變說等等,在研究紅山文化玉器的龍的形象時,我們認為豬在龍的演變過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一席之地。
紅山文化距今已有5000年的歷史,紅山文化的一個鮮明特征,就是它已經創造出名種形狀奇特雕工精美的玉器,在已經發掘的紅山文化的墓葬中,除玉器之外,沒有或者少有陶器。這些玉器從其出土的位置判斷,它們已經具備宗教祭祀和象征主人權利的作用。玉龍,就是紅山文化玉器群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玉雕作品。從這些玉雕龍中,我們不僅可以探索龍的起源及其演變的軌跡,或許,我們還可以由此叩開中華文明之源的大門。
墨綠色玉龍,高26厘米,完整無缺,體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彎曲,嘴緊閉,有對稱的雙鼻孔,雙眼突起呈棱形,有鬣。有4種動物的特征:鹿眼、蛇身、豬鼻、馬鬃,證明了紅山文化先民有想象力和創造力。龍背有對鉆的單孔,經試驗此孔用于懸掛,龍的頭尾恰好處于同一水平線上。又名玉雕龍,蜷體玉龍。
中國是龍的國度,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龍,是中國古代人們心目中的神。因此,紅山文化玉龍的發現立即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紅山文化玉龍已在多處發現,其中尤以內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龍刻劃的最為栩栩如生。1971年,被考古界譽為紅山文化象征的“中華第一龍”——紅山文化玉龍在赤峰市紅山文化遺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譽為“中華玉龍之鄉”。
紅山玉龍呈勾曲形,口閉吻長,鼻端前突,上翹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兩個鼻孔,頸上有長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體酷似甲骨文中的“龍”字。玉龍墨綠色,體卷曲,平面形狀如一“C”字,龍體橫截面為橢圓形,直徑2.3—2.9厘米。龍首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緊閉,鼻端截平,端面近橢圓形,以對稱的兩個圓洞作為鼻孔。龍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圓而起棱,眼尾細長上翹。頸背有一長鬣,彎曲上卷,長21厘米,占龍體三分之一以上。
鬣扁薄,并磨出不顯著的淺凹槽,邊緣打磨銳利。龍身大部光素無紋,只在額及鄂底刻以細密的方格網狀紋,網格突起作規整的小菱形。玉龍以一整塊玉料圓雕而成,細部還運用了浮雕、淺浮雕等手法,通體琢磨,較為光潔,這都表明了當時琢玉工藝的發展水平。紅山玉龍造型獨特,工藝精湛,圓潤流利,生氣勃勃。玉龍身上負載的神秘意味,更為它平添一層美感。值得注意的是,玉龍形象帶有濃重的幻想色彩,已經顯示出成熟龍形的諸多因素。
紅山玉龍的具體用途尚有待進一步探討,不過龍體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經試驗,若穿繩懸起,龍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線上,顯然,孔的位置是經過精密計算的。考慮到玉龍形體碩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飾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國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關的禮制用具。
在紅山文化重大考古發現以前,人們所知的只有夏商周以來近四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一直以來,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故鄉、中華民族搖籃的觀念,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紅山文化重大考古發現,開始促使人們重新審視中國史前的歷史,尋找中華文明的源頭。專家們發現:兩千年來,中國的歷史學家們上了秦始皇的一個大當,是秦始皇修建的長城遮住了他們的視野。他們要打破以長城自封的中國文化觀,到長城以北去尋找中國古代史的資料,那里有中華民族更老的老家。
1971年8月的一天下午,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農民張鳳祥在村子后面的果林里修梯田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好像是人工砌成的石洞。在石洞的底部,他摸出一塊像鉤子一樣的東西,質地堅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張鳳祥以為是一塊廢鐵,收工時順便把它拿回了家。他的弟弟張鳳良當時才六七歲,看到哥哥扔在地下的像“鐵鉤子”一樣的東西,就找了一根繩子把它綁緊,開始拖著“鐵鉤子”和小伙伴們在村子里玩耍起來,過了七八天,竟然拖出光澤來了,太陽再一曬,就能看出這是玉。當張鳳祥發現這是一件玉器以后,就帶著它來到翁牛特旗文化館。文化館里一位叫王志富的干部用30元錢征集了這件文物,但他并沒有在意,辦完入庫登記手續之后,把它當成一件普通的文物鎖到了箱子里。
從上個世紀初開始,就有一些紅山玉器流傳到了國外,赤峰地區的文化館里,也有征集到的紅山玉器。但是,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有的人把它們鑒定為商周時期的文物,有的人則把它們說成戰國或漢代的裝飾品。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王時麒介紹說,我們現在考古挖掘的許多東西,都可以測定年代,但是玉器不行,因為還沒有測定玉器年代的手段。三星他拉發現的玉龍在被忽視了十多年以后得到確認: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紅山人精心制作的、國內首次發現的“中華第一玉雕龍”。
1984年,紅山文化的發現有了重大突破。在遼寧省凌源縣和建平縣交界處的牛河梁,考古隊員挖開了一座5000年以前的、陪葬有玉器的古墓,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古墓主人的胸部,擺放著兩個精美的玉器。考古人員經過仔細辨認和研究后,認為它們是屬于紅山文化時期的玉豬龍。牛河梁發現5000年前的玉豬龍的消息傳到翁牛特旗,文化館負責人賈鴻恩突然想起1971年征集的三星他拉出土的那件玉器。他意識到,那件被他們鎖在箱子里的玉器,極有可能是與牛河梁玉豬龍一樣珍貴的文物。他立即把三星他拉的玉器裝進挎包,坐火車趕到北京,請蘇秉琦先生鑒定。蘇秉琦是中國著名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對紅山的考古發現曾經給予特別關注。根據賈鴻恩回憶,當時蘇秉琦先生用手輕輕地撫摸著這件玉器,他一面仔細鑒定,一面向他了解這件玉器的出土地點和征集的過程。蘇秉琦告訴賈鴻恩:這也是一件珍貴的玉龍,是一件重要的紅山文化遺物。
1971年在三星他拉發現的玉龍,終于在被忽視了十多年以后得到正式確認: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當時的紅山人精心制作的、是國內首次發現的“中華第一玉雕龍”。
玉雕龍為碧綠色,高26厘米,重1000克,身體呈英文字母C的形狀,因此被命名為C形玉雕龍。人們常見的龍有著獸類的四腳、鳥的毛、鬣獸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而紅山出土的這件C形玉雕龍無足、無爪、無角、無鱗、無鰭,它代表了早期中國龍的形象。赤峰發現玉雕龍的消息傳遍了全世界,渴望了解玉雕龍的人們,把探詢的目光投向紅山,而關于龍的原型的討論也因此開展起來。
考古界普遍的觀點認為,C形玉雕龍是以蛇的身軀為主體的多種動物的復合體,但在龍的頭部是什么動物的看法上卻引起了爭論,有的人認為龍的頭是豬的頭顱,有人則認為是鹿頭,還有人把龍的頭看成是熊的腦袋。
那么,中國龍的最初形象到底是什么樣子呢?
2003年,一批考古隊員來到了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的興隆洼文化遺址。興隆洼文化遺址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遺跡十分清晰的原始村落,經過碳14測定:興隆洼人生活在距今8000年以前,是紅山人的先輩。2003年10月21日,在興隆洼文化遺址的一處現場,考古隊發掘出一個面積為4平方米的灰坑。在灰坑里,他們清理出了6個存放食物的窖穴。清理完6個小坑之后,發現中間還有一個大的灰坑,被6個小坑緊緊環繞。考古人員小心翼翼地將大坑中的灰土清理干凈,一個意想不到的東西出現了:由許多石塊和陶片組成的S形動物靜靜地躺在那里,很明顯,那是一條距今8000年以前龍的形象。更讓人吃驚的是,在這條龍的頭部,竟然擺放著一個野豬的頭骨。生活在8000年前的興隆洼人為什么要用野豬的頭顱當龍的頭呢?
有的學者認為,用野豬的頭顱作為龍的頭,充分說明了先民們對野豬的崇拜。那么,興隆洼的先民們為什么對野豬頂禮膜拜呢?時任內蒙古考古第一工作隊隊長的劉國祥認為,這是和興隆洼文化時期的經濟形態有關系,當時,狩獵采集經濟占主要地位,農業經濟雖然已經出現,但是所占比例非常小。人們主要靠鹿、豬、狍子、熊這樣的動物作為肉食資源。其中,豬所占的比例非常大,而且當時成群的野豬活動在這個地方,植被條件非常好,是人們獲取肉食的主要動物。所以說,人們就開始對它崇拜,祈求獵物的繁盛和狩獵活動的成功。20世紀80年代初,一批考古隊員的身影出現在赤峰市敖漢旗趙寶溝文化遺址上。趙寶溝文化距今7000年左右,考古證明紅山文化是它的繼承者。
在趙寶溝文化遺址的一個小山坡上,考古隊員們發現了一批7000年前用于祭祀的陶尊。令他們感到意外的是,在其中的一件陶尊上,竟然有一幅透視畫。畫中的動物分別是被趙寶溝人神話了的豬、鹿和鳥。
它的出現,立即引起了考古界的關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國祥認為,三個動物個體:鹿、豬、鳥,采用高度抽象概括和夸張的藝術手法,刻畫而成,而且是經過燒造,非常優美、細膩,文樣繁縟,給人一種栩栩如生的感覺。最重要的就是豬的形象,豬的身子蜷曲著,呈飄逸騰飛狀,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件尊形器上,豬已經超出了寫實的范疇。有的學者認為,陶尊上刻畫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動物合體。它集中了多種動物的神通和特長。六七千年之前,野豬、鹿和鳥都是趙寶溝人最常見、最熟悉的動物,因為這些動物都是他們狩獵的目標和賴以生存的給養。趙寶溝人懷著虔誠的心,把這些與他們的生存密切相關的動物,精心描繪在神圣的陶尊上加以膜拜,目的是讓它們成為溝通人與天的媒介,祈求豐衣足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朝宏認為,當時的先民主要是靠天吃飯,他們對于雨抱有很大的希望。
他們不知道這些雨是怎么來的,但知道是從天上下來的,就以為上天是不是有一個東西在那里發揮作用。然后根據人們現實生活當中發現的一些形象,再加上想象復原起來的,所以,龍實際上是先民們對自然現象不理解的情況下出現的。龍體的形狀為什么源于蛇的身軀呢?有人認為,這是由于紅山人對蛇特別崇拜。蛇的活動與季節的循環是相符合的,當春天到來時,冬眠中的蛇開始蘇醒,秋季來臨時,它入地而居,因此,古人以蛇象征土地和繁殖力。再加上當時發達的養豬業,于是,就出現了豬首蛇身龍的形象。紅山文化玉龍的大量發現,使人們看到從興隆洼文化到趙寶溝文化,在對豬的崇拜上一脈相承。它們的出土,不但為人們解開了龍的起源之謎,也為人們展示了龍逐漸演化的軌跡和不斷被神化的過程。
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嚴文明認為,在中國文明起源階段,出現這些東西是很自然的,因為中國的文明起源本身就是多元的,以后這些龍,匯總起來成為一種龍--中華龍,這也成為中國人共同的信仰,這個時候中華文明就正式形成了。因出土了玉雕龍,三星他拉村的村口筑起了“中華第一龍”的大理石碑。
被專家學者苦苦尋找20余年的中國國寶“中華第一龍”出土地,經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考古隊和翁牛特旗博物館田野考古工作者歷經兩年考察被確定。
翁牛特旗博物館于1987年在民間征集到玦型黃玉龍形器被中國文物部門定為一級文物而加入國寶行列。考古學界普遍認定此件玉龍為“中華第一龍”,并被國內外紅山文化研究領域所關注。
由于這件玦型黃玉龍形器是民間征集而無具體出土地點,其文化類型所屬在學術圈內引起爭議和討論。部分專家認定這件龍形玉器屬距今6500年至5000年的紅山文化典型器物,而一些學者則認為玉龍屬距今4000余年夏家店下層文化類型。
紛爭之中,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考古隊聯合翁牛特旗博物館于2008年初立項并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調查活動之中,開始田野考察和民間訪問,采訪相關人士上百人次,在翁牛特旗紅山文化遺址群采集實物標本上千件,于2010年10月下旬最終確認此件國寶玦型黃玉龍形器的出土地點為翁牛特旗烏丹鎮新地村東拐棒溝紅山文化遺址群中。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內蒙古考古隊隊長劉國祥認為,兩年來的細致調查表明,玦型黃玉龍形器選料上乘,雕工精細,神態飄逸,具有明顯紅山文化玉器形制及工藝特征,應為紅山文化玉器精品,堪稱國寶。
國寶“中華第一龍”出土地點被確定,證明玦型黃玉龍形器代表紅山文化高等級類型器物,是內蒙古自治區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的重要發現,同時也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成果。
龍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的身上寄托了力量、希望和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同任何一種“神圣之物”一樣,龍的形象也來源于先民對于“圖騰”的崇拜。古代人多把對自然界的畏懼和對美好生活的希冀用一種徽號或保護神來代表,黃帝的后裔就用龍作為標記,稱自己是“龍的傳人”。后世的帝王也借龍來神化自己,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越來越居于崇高的地位。
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并存。紅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遼河流域相碰撞而產生的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其特色的高度發展制玉工藝。紅山文化的玉器制作由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并向專業化、系統化、規范化方向發展。
玉龍在紅山文化分布區域普遍發現,被神化為神靈崇拜物。所以,紅山文化的先民是我國境內最早以龍作為神靈而加以膜拜的人類群體。此后,龍作為一種神靈崇拜逐漸向中原地區傳播。在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中,一位神秘死者的身旁,出現了用蚌殼堆塑的龍等形象;在山西襄汾陶寺夏代的一座大幕中,一件黑玉盆上有蟠龍彩繪;在安陽殷墟王妃婦好墓,則發現了較多的玉龍,且其形象酷似紅山文化玉龍。從此,龍進入了中原王室。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龍的形象不斷演變,其文化涵義、思想意蘊愈益豐富,最終成為中華文明乃至華夏民族精神的崇高象征,將流芳萬世。
紅山玉龍的具體用途尚有待進一步探討,不過龍體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經試驗,若穿繩懸起,龍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線上,顯然,孔的位置是經過精密計算的。考慮到玉龍形體碩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飾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國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關的禮制用具。
紅山玉龍的發現,不僅讓中國人找到了龍的源頭,也充分印證了中國玉文化的源遠流長。龍鳳的起源是多元的,但又不是對等的,而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紅山文化的龍形象,出現早,類型多,成系列,與后世的傳承關系清楚。紅山文化玉龍曾有“中華第一龍”的稱譽,雖然此后我們又發現了更早的龍形的蹤跡,但紅山玉龍的典型意義仍不容置疑。中華民族向以“龍的傳人”自居,龍的起源同我們民族歷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時代的肇始緊密相關。可以肯定地說,遼河流域的龍鳳呈祥當屬中國龍鳳文化起源系統中的主干之一,占有“根地位”。紅山玉龍對于研究我國遠古的原始宗教,總結龍形發展的序列都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從這一點上來看,怎樣估價紅山玉龍的文化價值均不為過。
紅山文化的玉雕龍,如果按它們的形狀一般可以分成三類,即“C”字龍(圖1)、“玦”形龍(圖2)和“弧”形龍(圖3)。已經公開發表的紅山文化玉雕龍作品大約30多件,流散在民間的還有不少,其中多數是“玦”形龍,其次是“C”字龍,最少的是“弧”形龍。
“C”字龍。
最最出名的紅山文化玉雕龍,就是1971年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發現的一件“C”字龍(見圖1)。這件“C”字龍,由綠色岫巖玉,圓雕而成,龍的吻部前伸,略略上翹,嘴緊閉,鼻端截平,有對稱的一雙圓鼻孔,雙眼突起象梭子狀。整個龍體卷曲成英文字母“C”字形,但龍體剛勁有力,龍的頸部長鬣彎曲上揚,使整個龍體顯現騰云駕霧的動感。同樣的“C”字龍,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廣德公鄉黃谷屯也出土了一件(圖4),是件曾經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內蒙古文物精品展》上亮相。這件黃玉“C”字龍,玉質溫澗,玉的質地明顯優于三星他拉的那件,但體形拉長,軀體明顯偏粗,雕工略為遜色。曾經由北京瀚海拍賣行在1996年冬拍中拍出的一件“C”字龍,也堪稱精品,是件無論是玉質還是雕工都十分精美,它的吻部特別上蹺,與黃谷屯的那件相比,弧度更為舒暢。此件“C”字龍原藏傅家,現在花落誰家還是個謎。故宮所收藏的那條玉龍(圖5),其彎曲的弧度最大,也最細,頗象后世所用的帳鉤。仔細觀察這些玉龍,發現它們的頸部長鬣有長有短,而以三星他拉玉龍最為精彩。《玉典》上也曾出示過一件“C”字龍,臺灣“養德堂”也曾發表過一件“C”字龍,此兩件無論是玉質還是雕工都比不上前面的幾件。遼寧的黃康泰先生收藏了幾十件紅山文化的玉雕龍作品,據說形態各異,有的還隱函許多民間傳說,因為沒有看到實物而不能妄加評論。我們在民間還看到一件“C”字龍(圖6),是件無論從玉質還是雕工都和三星他拉的那件玉龍相似,可惜的是這件玉“C”字龍受沁嚴重,但仍不失其史前玉器的光輝。
這些“C”字龍,我們可以發現其頭部具有豬首的明顯特征,即“龍的吻部前伸,略略上翹,嘴緊閉,鼻端截平,有對稱的一雙圓鼻孔”。這種帶有豬首特征的龍,只能說明龍是由豬的形象逐漸演變而來的。很可能是在紅山文化時期的社會形態中,豬的飼養已經開始,擁有一定數量的豬是部落興旺和財富的標志,人們用豬來作為祭牲,去祈求農業的豐收,逐漸地把豬的形象抽象化和神化,最終演變成“C”字形這樣被后世稱為龍的靈物。因此,豬向龍的演變過程,必然地是原始農業逐步發展的過程。而紅山文化出土的石耜、石刀、石磨盤和石磨棒等,以及已經發掘的房屋遺址和燒制陶器的陶窯遺址,說明紅山文化的先民已經開始農耕時代的定居生活。1979年發現的祭壇遺址和1983年發現的女神廟遺址,也說明了紅山先民的精神生活有了長足的進步,祭神、祭祀等活動也使各種祭祀物品有了實際的需要,所以,玉雕“C”字龍的出現就是一件十分合乎情理的事情。
“玦”形龍
“玦”形龍是紅山文化龍形玉雕中最多的一種。以遼寧省建平縣收集的一件最具代表性(圖7)。這件玉豬龍為白色蛇紋葉巖,獸耳肥大,圓睛,面部陰刻圓形目,睛邊有雙圈扇形眼眶,鼻間有多道陰刻皺紋,吻部稍突,齒外露,口部刻有獠牙,嘴與尾相接。現在多數專家已經約定成俗地把它們稱之為玉豬龍,另外一些專家也提出了熊龍一說,后者認為,從“玦”形龍的嘴部形狀分析,似乎和熊的嘴部比較接近,更主要的是,如果“玦”形龍真的是熊龍,那么就和黃帝被稱作“有熊氏”的傳說暗合。
這些玉雕龍還是被稱為玉豬龍較為恰當。把多件考古出土的玉雕龍排列在一起,它們的頭部雕刻雖然有些變化,但其整個外形基本一致,見圖8、圖9、圖10、圖11。它們的造型特征基本都是雙聳大耳、園睛、鼻間有陰刻皺紋,吻部稍突,這些特征應該是和豬的形象最為接近。
有人曾經作過研究,說這些玉雕龍象金龜子的幼蟲,這個結論我們不敢茍同,但其思考的方法卻開辟了一條新路。從這些“玦”形龍彎曲蜷縮的形狀來看,我們發現,它很象動物的胚胎,尤其象豬的胚胎。讀者們只要在相關的生物或者養殖業的著作中找一下豬的胚胎圖,看一看下面這些形態各異的玉豬龍,再把它們與圖示的豬的胚胎進行對比,玉豬龍的各種形狀幾乎包括了豬的胚胎發育的各個階段,讀者應該相信我們不是無的放矢地瞎說。
5000年前的紅山先民可能以豬的胚胎為原形來創作玉雕作品嗎?
紅山文化分布的地域,是燕山以北大凌河與老哈河上游宜農宜牧的農牧交錯地帶,農耕文明的發展是伴隨著牧業的發展而相輔相成的。在紅山文化時期,豬的獵殺和蓄養已經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在東山嘴紅山文化遺址,曾經發現大量的豬骨;在興隆溝遺址發現了15個野豬頭和2個鹿頭,就是最好的例子。在紅山文化長達1000余年的歷史長河中(如果從興隆漥文化算起,其歷史延續要數千年),紅山先民在屠宰過程中完全可能發現不同階段的豬的胚胎,它們對于這種生命的蠕動和演變還不可能作出科學的解釋,他們一定是懷著驚畏之情來觀察這種變化并將其神化,然而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中雕鑿這些神靈之物,最終以自己的非凡想象力將其升華為龍!應該強調的是,考古發掘告訴我們,玉豬龍是掛在墓主人的胸前之物,象征著主人的某種權利。這樣的墓主人很可能是部落的酋長兼巫師,他們執行著溝通天地、溝通人與神之間關系的職能,而玉豬龍就是主人的通靈之物,死后也伴隨著主人長眠于積石冢內。由此可見。玉豬龍的出現,是我國原始農業的發展和宗教祭祀的需要。
玉雕龍是“弧”形龍。
“弧”形龍,由于它彎曲的弧度不大,往往被誤認為其它的名稱。比如瀚海拍賣公司拍賣的一件就被稱作為狩首蟲身墜。根據呂軍先生的研究,它們還是應該被稱為玉豬龍較為妥當。“弧”形龍中有的弧度比較明顯,象圖3的那件,為綠色岫巖玉琢制而成,浸觸較重,首部已呈黃褐色。玉龍整體不象前兩類一樣呈“C”字形,而是彎成一定的園弧。玉龍長70毫米,弧高30毫米,龍首碩長,嘴部前突,兩爪與嘴平,如豬首啃地。嘴上有兩圓弧突起小眼,兩個三角形的小眼豎起頭頂。兩耳下側有喇叭孔,系對穿而成。龍尾呈勾形,尾部上側兩邊各有對稱的瓦溝紋,從龍身底部觀察,兩爪與嘴之間也有瓦溝紋飾。整個龍身線條舒暢、自然,尾部彎曲有力,龍尾與龍爪成三點,能豎起龍身猶如豬匍匐在地。同上述兩類玉龍相比,這種“弧”形玉龍更具豬的形象,可以說是比較寫實的玉豬龍。因為沒有正規的發掘報告,我們還不能確認這種類型的玉豬龍是否早于“玦”形玉豬龍,但是,弧形玉豬龍應該是極具原始意義并對研究龍的起源有著十分重要意義的一類玉龍。
“弧”形龍,“C”字龍和“玦”形龍,從寫實到抽象,有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這種演變,是與豬這種和我們人類是日常生產和生活關系最密切最熟悉的動物有關。我們狩獵豬,畜養豬,食用豬,以至用豬創造出“家”這樣一個“屋頂下有豕”的文字,說明我們原始先民的生活與豬實在是太緊密了,當紅山文化已經出現宗教祭祀和神靈崇拜時,豬就自然而然會成為原始先民的通靈之物和權力的象征,這樣豬的形象就會逐漸演變成龍的形象。可以這樣說,龍形象的出現,是原始農業發達的標志,也是宗教生活的需要,當中國古代文明開始向蒙昧時代告別時,龍的形象就出現了。玉龍,它是文化的象征,也是原始社會禮制、等級和權力逐漸強化的產物,我們要感謝紅山先人,他們用非凡的想象力和不可思議的工藝,為我們的古老文明貢獻了各種形狀奇特的玉龍,讓我們在無窮的藝術探索中頂禮膜拜。
探索過程中,發現了不少奇特的紅山文化龍形器,鳳首龍,紅山文化玉龍,它們或者是上述三種龍形器的演變,或者是它們的復合形式,可以相信,還可以發現更多的紅山文化龍形器的珍品,尊重民間的收藏,將會有更多的紅山文化奇珍異寶登上文物世界的大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