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錦寶日記的第71篇文章
文|錦媽
圖|網(wǎng)絡(luò)
孩子三歲了,最近特別喜歡模仿,不管我們做什么,他都要摻和一下,不讓他弄他就會很生氣。比如:
我掃地,他趕緊拿著笤帚掃起來;
我把盆里的水倒掉,他也跟著把盆口捏著;
我洗襪子,他也要洗襪子。
我炒菜,他要掌勺。(油剛下鍋的時候,不讓他弄的,只幫忙后期翻炒。)
當(dāng)然,印象最深刻的也是炒菜了,他兩歲左右的時候開始對廚房的鍋碗瓢盆感興趣,于是我就給他搬個小板凳,我做飯的時候讓他遠一點的看著,看他把鍋鏟搶過去炒菜的樣子,真是像極了我。
這次回老家了,家人見到此舉,都被逗樂了,總是忍不住的夸他,說他炒菜有模有樣,甚至還會說,“你爸像你這么大的時候,什么都不會呢!”
其實不然,大人做啥,孩子跟著做啥,這不過是孩子的模仿敏感期到了而已,只是很多人不知道罷了。
“模仿”是指孩子重復(fù)原型所顯示的行為,表明兒童的心智已經(jīng)發(fā)展到領(lǐng)悟和掌握某行為背后的能力的時候了。他不斷的模仿大人的行為,然后將此動作重復(fù)出來,最終形成自己的能力。
J.凱根說:“對于兒童,模仿可以是一種獲得愉快、力量、財富或別的渴望目標(biāo)的自我意識的嘗試。”
但是,看不懂孩子行為的父母,就會覺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會還要嘗試,“礙手礙腳”的,從而阻止孩子。
這個阻止的過程恰恰破壞了兒童敏感期的正常發(fā)展,從而妨礙兒童智能和認知的發(fā)展,智能發(fā)展的阻礙必然會伴隨相應(yīng)的心理問題的出現(xiàn),這都是成人后大腦平庸的一個早期的現(xiàn)象。——孫瑞雪
前幾天發(fā)生的一件事我記憶猶新,老家養(yǎng)了一群雞,門口難免會有很多的雞臭臭,我擔(dān)心孩子跑來跑去的踩到了,于是寶爸就去收拾,孩子看見了也跟著去收拾,卻把雞臭臭弄得到處都是。
然后,我就生氣的說了句:“家里養(yǎng)了這么多雞,地面臟的都沒法走路了”。意想不到的是,孩子以為我在說他,撇著嘴都快哭了。
事后,我覺得我不該當(dāng)著孩子的面那樣說,是我對事物的偏見影響了他。因為臭臭在人們印象中,就是臟臟的、應(yīng)該遠離的東西,所以我也不想讓他碰這些。
可是對孩子來說,這不過是一次很普通的模仿而已,也許在他眼里,收拾雞臭臭和掃地根本就沒什么區(qū)別。
我想起了《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里面的故事,一只小鼴鼠頂著嗯嗯到處找真兇,我們在感受到了快樂的同時,也認識了其他動物的嗯嗯。
為什么我就不能如此客觀公正的去對待這件事呢?于是,我找到他,大大方方的告訴他這是雞臭臭。
在孩子正處于模仿敏感期的時候,相信很多家長都會碰到一些自己接受不了或者無法理解的行為,比如有的孩子會穿媽媽的高跟鞋,涂口紅等。
當(dāng)我們遇到這些情況時,我們要盡量拋開自己固有的執(zhí)念和偏見,以一個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去給孩子們講,這是我們最應(yīng)該規(guī)避的一個誤區(qū)。
01、不要阻止,給予他模仿的機會
記得有天晚上泡奶粉的時候,寶寶從床上站起來要自己泡,爸爸說:“不行,你不會,你太小了”,事實上,我已經(jīng)讓寶寶嘗試過好幾次了,寶寶也很穩(wěn)當(dāng)。爸爸這樣說,不過是覺得孩子速度慢,又怕把奶粉撒了或者把奶瓶摔了,僅此而已。
家長出于各種擔(dān)心,也沒錯,但是這個階段的孩子,你越是不讓他弄,他越是要弄,倘若我們可以站在兒童發(fā)展的角度看問題,多一點耐心與包容,讓孩子試一試也未嘗不可。
02、模仿錯誤的時候,要及時糾正
孩子爸喊“爸”的時候,寶寶也跟著喊“爸”;孩子爸喊“媽”的時候,寶寶也跟著喊“媽”......
這個時候,我會及時告訴他這種輩分關(guān)系,爸爸的爸爸是你的爺爺,所以你要喊爺爺,爸爸的媽媽是你的奶奶,所以你要喊奶奶。
03、安全掛嘴邊,不能模仿的要及時說
之前有一個小朋友模仿動畫片里的內(nèi)容,自己撐著傘從6樓“飛”了下來;去年一個14歲的孩子模仿易拉罐爆米花,結(jié)果讓人惋惜,盡管這些案例是少數(shù),但是我們?nèi)匀徊荒芎鲆暋?/span>
我們不能時時刻刻守在孩子身邊,所以,當(dāng)我們看到不合適的動畫片內(nèi)容時,或者書上某些行為不可取的時候,或者生活中類似情況時,我們要及時告訴孩子,不能隨意模仿。
也經(jīng)常給孩子們講一些安全常識,讓他自己內(nèi)心有個判斷。
01、家長要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而他們模仿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好的不好的都會模仿,并最終成為父母們的樣子。這也就是為什么有的媽媽總會說那句:“你就跟你爸一個樣兒。”
孩子在七歲前實際上是一個觀察者。父母就是他們觀察和模仿的對象,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會心領(lǐng)神會,并最終通過模仿和學(xué)習(xí),成為和父母一樣的人。——魯?shù)婪颉に固辜{
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事情,只占其行為的20%;而按照父母的行為做事情,則占到其行為的80%。
所以,身教大于言傳,父母要嚴格律己,更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舉止。
02、嘗試模仿孩子
父母模仿孩子這一點特別有趣,我有的時候就會模仿孩子的行為,比如,模仿他揉眼睛,模仿他走路的樣子,總會把他逗得咯咯笑,事實上,這也是表揚孩子和認可孩子的一種方式。
03、當(dāng)孩子模仿不成功的時候,適當(dāng)鼓勵
孩子年齡尚小,所以孩子也不可能完全成功的模仿家長的行為,當(dāng)他反復(fù)模仿也不能成功的時候,內(nèi)心其實是很焦慮的。
我家3歲的孩子要把水舀到壺里,但一次總是搞不了多少,爸爸在邊上一催,他就很著急了,我們完全可以伸手同孩子一起把這個動作完成,此時,孩子的內(nèi)心是愉悅的。
我也會經(jīng)常使用以下幾句話來肯定孩子的行為:
①、WOW,寶寶長大了,可以幫爸爸媽媽做事了,真是得力的小幫手。
②、在模仿行為結(jié)束的時候,我會適當(dāng)?shù)呢Q起大拇指說一句“好樣的”。
③、經(jīng)常對孩子說聲謝謝,讓他覺得自己也是有價值的。
慢慢的,孩子會越來越穩(wěn)當(dāng),越來越自信。
反復(fù)練習(xí)是兒童的智力體操。——瑪麗亞·蒙臺梭利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是每個孩子都要經(jīng)歷的階段,盡管有些時候我也會有點煩,有點擔(dān)心,但是我更明白,孩子需要成長,就會本能的去探索很多新鮮的事物。
我們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的讓孩子多嘗試,讓他們順利的度過模仿敏感期這一階段,而不是一味的阻止。
我能給父母的最好的建議就是:
一、讓孩子去做,模仿沒有對錯;
二、盡量放慢自己的動作,滿足兒童模仿的需要,給孩子成長的空間,使孩子平穩(wěn)地度過這一時期。——孫瑞雪
你們的孩子在模仿敏感期有沒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歡迎大家留言,一起討論。
我是錦寶日記,專注寶寶健康成長和媽媽自我提升,喜歡的一起關(guān)注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