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聲控者,平日里若沒點響聲,就感覺空氣悶悶的,所以自小就愛聽廣播,有事沒事讓收音機開著,來摻和摻和日子,一切倒也變得有意思起來。隨著媒體渠道的拓寬和通訊的發達,電視之外有了網絡,報紙之外有了電子讀物,電話之外有了智能手機,調頻廣播之外有了調頻APP。這不,我在手機上下載了喜馬拉雅FM和蜻蜓FM,平時見縫插針地聽,耳邊福音常繚繞。
在“把家務變得有滋有味”的喜馬拉雅FM里,我系統地聽了官場小說《侯海洋基層風云》《首席醫官》《二號首長》《心腹》等,其中《侯衛東官場筆記》,我以前未聽到結局,在這里彌補了遺憾。官場上的云譎波詭,在宏大的題材里一針見血地表現出來,我還喜歡聽家庭情感類小說,比如《婆婆來了》《丈母娘來了》《門弟》《空鏡子》等,雖是些家長里短婆婆媽媽的事,卻與現實生活妥貼,我喜歡里面的人間煙火氣,也理解其中的感情糾結及親人間的家庭矛盾,不由得感嘆作者對現實人情的熟悉程度;在外國電影錄音剪輯里,我重溫了《葉塞尼亞》《茜茜公主》《簡··愛》《魂斷藍橋》等,這是我那些年青睞的廣播節目,當李梓“當兵的,你不守信用?你不等我了?”又繞旋于耳邊時,我仿若又回到了從前的歲月。
“在世界的某個角落,總有人能觸動你的心靈。一個人,一本書,一部電影,一段音樂,小鳳直播室,讓我們共同去發現。”熟悉的聲音漫過來時,我和“失散”多年的《小鳳直播室》重逢了,我把喜歡的下載下來,三遍五遍地聽;《紅樓夢之往事》《馬瑞芳品讀紅樓夢》《紅樓夢情愛謎團》等紅樓夢講座,讓我這個紅迷,能隔三差五地聽到文學名著的細軟。
在“更多的世界,用聽的。”蜻蜓FM里,我最喜歡聽《故事FM》《惟物論FM》《聲音記錄館》《八分》《請回答》等。《故事FM》里我聽:漂在橫店里的群眾演員生存狀況、愛情里的迷茫心婚姻里的破碎夢、各地青年各行人員的生活圖鑒等,真可謂“用你的聲音,講述你的故事”。《惟物論FM》里我聽:讓音樂成為行走于世間通行證的張瑋瑋、與鏡子里的自己成為好伙伴的蘇芩、與偶像同行的柏邦妮等,真是“一人,一物,一故事”。《聲音記錄館》里我聽:我在大涼山支教——表演式慈善,傷害了大涼山、我在德云社做學徒——我用相聲來慰藉我平凡的一生、偶像生——1個偶像背后的1000個犧牲者等,這些故事如警示如啟迪如勸誡,契合了“記錄每一個平凡,而特別的你。”的初衷。
這些真實的故事,鮮活的事例,揭露了生活某些殘酷的真相——我們每個人都活得不容易,都想大富大貴,都想出人頭地,撞不倒南墻無路可走時才知,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無論身處哪個社會階層,好學上進的靈魂都在暗處掙扎。平日里都裝得那么堅強,那么無所謂,而黑夜里的哭泣唯自己知曉。草根也好,白領也罷,都是想找個人生定位;出走也好,回歸也罷,都是想體現出人生價值。生活在繼續,人間百態的故事依舊上演。我在別人流淚的失意里,更新了舊觀念,在他人的生活本真里,更改著Out了的意識。
我這個聲控者,在調頻廣播里和調頻APP里隨時轉換,在喜馬拉雅FM和蜻蜓FM里隨時切換。如果說調頻廣播給了我傾聽的“1”,那么調頻APP給我傾聽的“1+”;如果說調頻廣播是金,那么調頻APP就是銀,我十指相扣有金有銀;如果說調頻廣播是茶,調頻APP就是酒,我一半品香,一半迷醉,如踱進了好聲音的銀河。在好聲音的銀河里,我聽主持人或溫軟或鏗鏘的播音,聽經典作品里反饋出的厚重與深邃,聽新作品里映出的精神探索。在講述者略帶方言的敘說中,我聽來自生活四面八方的軼聞,它們從角落里兀自開出聲音的花兒來,又回歸于偏靜處結沉默的果。原來生活中有那么多鮮為人知的生存方式,紛紜人間里那么多形形色色的世俗風情。
在好聲音的花枝綠柯里,我的日子多了情趣少了寂寥,可自由搜聽古今中外的好作品,可甄選出想要的文化營養,可陶醉于與自己性情匹配的知識點。調頻廣播是好聲音的記錄館,我收聽喜歡的心儀的,調頻APP是好聲音的博物館,我檢索出珍貴的刻骨銘心的。一路遇見的好聲音,讓我的心有可依有可居,酸甜苦辣的節目可晰出人生況味;一路聽來的好聲音,送我鳥語花香的時令,也送我振聾發聵的了悟;一路積存的好聲音,令我心態大開大合,心思恬淡清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