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于2018年2月5日,載于吳國盛博客,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取授權,并注明出處。】
作者 吳國盛 (本號主編,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
責編 許嘉芩 劉愈
◆ ◆ ◆ ◆ ◆
今天繼續在伯羅奔尼撒半島參觀。第一站是位于伯羅奔尼撒半島東部的愛皮達羅斯(Epidaurus)。
愛皮達羅斯的名聲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據說它乃醫神阿斯克里皮奧(Asclepius)的誕生地,因而是醫療圣地,二是這里至今仍然保留完好的大劇場。
愛皮達羅斯大劇場修建于公元前4世紀,原來只有34排座位,羅馬時代又增加了21排,可以坐14000人,是目前現存最大的希臘古代劇場。音響效果奇佳。舞臺中心的人講話,整個劇場的觀眾都能夠清晰的聽到。我12年來的時候還在這里高歌了一曲“在那遙遠的地方”,現如今管理方不讓觀眾再唱了,怕哪一位獅子吼把劇場的石頭震塌了。希臘人民對自己土地上的文物那真是相當地愛護。
從劇場出來參觀醫神阿斯克里皮奧的圣所。這是一個由醫神神廟、體育場、浴室、按摩房、音樂廳和治療室共同構成的醫療中心。身心兼治,運動與休閑結合,神工與人工并重,恢復體液平衡,追求全面健康,是古希臘人的醫學理念。
從愛皮達羅斯出來,前往今天的第二站邁錫尼遺址。
邁錫尼不只是一個地名,更是古代希臘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史稱邁錫尼文明。
希臘半島地區自古就有人類居住。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克里特島出現的米諾斯文明達到頂峰。公元前1500年左右,米諾斯文明衰落了,原因不詳,可能與圣托里尼島的火山爆發有關,也可能與外族入侵有關。緊接著,在希臘本島,公元前1600-1100年間,出現了邁錫尼文明。這個新型的文明采用城邦制度,建筑高大雄偉的宮殿和城墻,制造精美的金屬飾品。城邦的居住模式是中心城堡加周圍村莊。更重要的是,出現了最早的文字:線形文字B,這種文字比荷馬使用的希臘語要早500年。一位名叫Michael Ventris(1922-1956)的年輕英國建筑師于1952年天才地破譯了這個古老而神秘的語言。大約在公元前12世紀的時候,邁錫尼文明被入侵的多里安人所滅,希臘歷史進入所謂四百年黑暗年代。黑暗年代并不很黑,出現了《荷馬史詩》和奧林匹克運動會。其中《荷馬史詩》記述了邁錫尼文明的輝煌。
城邦制的邁錫尼文明,城邦眾多,但數邁錫尼城邦最強大。我們今天來到的邁錫尼遺址就是古代的邁錫尼城邦的核心地區,王宮所在地。它建在一座小山上。遠看城墻高大,難怪古希臘人相信是由獨眼巨人建造的。
邁錫尼王城建在一座小山丘上,正門頭上有一個整塊巨石,上面雕刻著一對獅子(獅子頭已經毀壞),故正門也被稱為獅子之門。獅子門寬3.5米,高4米。門上的橫梁是重20噸的巨石。雙獅威風凜凜,城門莊嚴肅穆,歷經三千風雨,依舊巍然屹立。
荷馬史詩里寫道:“壯麗的邁錫尼,遍地黃金”,多年以來,這句話只被看成是一句詩意的神話。1874-1876年間,德國商人和業余考古愛好者謝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1822-1890)在獅子門近處的墓圈中發掘到了金質財寶,包括金質面具。謝里曼畢生致力于證明,荷馬史詩寫的事情都是真的。阿伽門農的故事都是真的,就發生在邁錫尼這個地方。
在邁錫尼博物館里可以見到黃金面具,是復制品,真品在雅典的考古博物館里。謝里曼當時興奮地說,“我見到了阿伽門農的臉”,不過后來的考證表明,這個黃金面具屬于一位比阿伽門農早300年的國王,但“阿伽門農的面具”這個名字已經流傳開來。
今天的第三站是科林斯運河以及古纖道。
伯羅奔尼撒半島與希臘本島在科林斯這個地方相連接,形成狹長的地峽。科林斯地峽隔開了東邊的薩羅尼克灣和西邊的科林斯灣,最窄的地方只有6公里多一點。從雅典到亞得里亞海,如果能夠穿過地峽,可以節省320公里的航程,因此,古代就有修建運河的設想。公元67年,羅馬皇帝尼祿(Nero)統治時期開挖了一年,由于內亂中止。這一停就耽擱了快兩千年,直到1891年,一家法國公司才重啟運河工程。1882年開工,1893年完工。運河長6.3公里,水面寬24米,底部寬21米,水深8米,水面離地面90米深,適合玩蹦極。事實上,這里的確有一個蹦極游樂場。
在運河沒有開通的數千年里,地峽上有一條拉纖的船道名叫迪爾可斯(Diolkos)。大約修建于公元前6世紀,一直使用到公元12世紀。船被置于一種叫做olkas的裝置上面,由一個海灣拖到另一個海灣。Olkas大概是一個帶有輪子的車架。一千多年的磨碾,在纖道上留下了深深的轍印。運河修通后,還在運河的西頭保留了一小段迪爾可斯。這樣的古代技術遺跡,我們科學朝圣團可不能放過。
在經過七天的遠游之后,我們終于又回到了雅典。是夜下榻Royal Olympic酒店。
【本文發表于2018年2月5日,載于吳國盛博客,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取授權,并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