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 《德國教育的美麗與哀愁》,作者趙楠,定居于德國卡爾斯魯厄市,從事中文教育。
對比中國的學校,德國學校事挺少的,比如德國學校從不樹榜樣,立典型,德國的學校里不會給學生貼上各種“標簽”,比如好學生、差學生;也沒有“標兵、模范、優秀學生、三好學生”等評選,甚至連個“班干部”也沒有,如果中國也這樣,會不會有很多家長感到失落?
在中國,很多父母常常會把某些名人、大人物作為孩子的榜樣,希望借助這些成功人士來激勵自己的孩子同樣邁向成功和輝煌。大人物在中國一直都被人所推崇,民眾甚至把這些大人物“神”化。而在在德國的教育中,每個人都是生命,是生命就值得被尊重,無論大人物、小人物都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根據自身的特點給社會做出與自己能力相匹配的貢獻。只要是正當的勞動,就對社會都有同等的價值。無論評價大人物還是小人物都是要從很多方面看,而不能簡單的“一刀切”式的評價一個人。
在德國課堂上,學習某些“名人”,是在學生和老師對名人褒貶不一的討論中進行的。例如在介紹莫扎特的時候,老師不但介紹了莫扎特的音樂作品以及作品的特點,也會順便說說莫扎特調皮搗蛋的事,他還亂愛花錢,還有他的臉并不好看,現在人們看到莫扎特的畫像都是為了美化他的,這類有點八卦的事情。
德國人不會給孩子樹立“榜樣”,但他們會用行動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比如說大多數德國孩子都比較有教養,有禮貌,這些不是學標兵,學模范學出來的,而是在他們的生活環境中,人們都是這樣做的。如果你在德國生活,帶孩子去看醫生、去博物館、去圖書館、去任何公共的場所,絕大多數和孩子打交道的人,都對孩子和藹可親,夸獎鼓勵孩子,從不訓斥、貶低他們。這些人就是孩子的榜樣。孩子不用特意學,自然就會了。 德國學校給學生的教育也是“每個人都不一樣,重要的是做自己”。老師不會號召學生向“某某學生”學習,更不會讓某個學生起帶頭作用。德國學生腦子里也沒有要把誰當作目標,向他學習的概念。按照這個思路,德國學校里也就沒有三好學生、學習標兵等評選。
德國人教育認為,對學生很難有一個科學的、公平的、合理的評判,既然評判不了,那就干脆不評了,省得把學生貼上各種以成人的眼光判斷的標簽,學生煩,家長老師也累,何必呢。沒有這些評比又能怎么樣呢?在中國,如果學生獲得了“三好學生”,那么可能會得到考試加分的好處,德國的分數就是分數,不會和其他事情聯系起來。所以老師、家長和學生之間的“糾紛”就少了很多。
曾經有位在德國教漢語的老師給德國學生講中國學校的時候談到了“三好學生”,德國學生對此很不能理解,因為體育成績和學習成績是看得見的硬指標,可以根據分數評判,但是“徳”如果評判呢?在德國學生看來,一個人的道德是無法評判的,比如一個殺人犯有可能是一個很好的父親,一個慈善家也可能偷稅漏稅,一個把國家治理得很好的政治家可能會批準發動戰爭。
德國人想不明白怎么可以給一個人的道德打分。在德國人看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德觀,有的人天生就喜歡熱心助人,有的人就喜歡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不能去評判這兩種人誰好誰壞,只要一個人不違反法律,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道德觀生活。道德不能強求一致,道德對人的行為約束也是有限的,不必向某個“人”看齊,而是大家都向“法律、規章制度”看齊。德國人相信只有嚴格的執行法律法規才有可能約束人的行為。